成长的25个思维模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成长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但这条路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好。

比如有的人,面对不同的选择不知道该怎么选,不知道哪条路更适合自己。

还有的人,即使做出选择,也不知道具体要怎么去执行。

这充分说明:尽管每个人都想快速成长,但成长不是天生的,也无法一蹴而就。

一些人年龄涨了,但思维和能力并没有相应的增长。

所以说,成长其实也是一门技能,需要我们认真掌握。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快速成长呢?

这本《学会成长》提供了许多思维模型,或许可以为我们指明方向。

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新媒体人粥左罗,他从2015年开始接触新媒体,从月薪5000元的我,做到了年薪50万元的内容副总裁,只用了18个月。

2017年他成为新媒体老师,受邀为联想、东航、中信等大企业做培训,课时费达到每天数万元。

他的公众号粉丝数近百万,网络课程付费学员也超过了10万人。

不夸张地说,粥左罗本人就是一个“爆发式”成长的典型。

这本《学会成长》,正是他总结自己快速成长的经验所得出的精华,能够帮助我们在人生的过程中,迅速打开思路,获取指导,获得成长的思维和方法。

接下来,我将从四个方面,为你解读《学会成长》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一步步带你掌握快速成长的诀窍。

首先,你会了解到,要成长,首先要学会做选择,把选择做好了,方向才能正确。其次,你会知道,做好选择以后,要怎样付诸行动,真正把自己的想法实现。

然后,在完成前两步以后,你还会知道,如何判断并积累自己行动的结果。

最后,你还将知道,如何把这些结果放大,为自己赢得好名声,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力。

下面让我们开始学习吧。

筛选和排序思维:随意选择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先说说面对成长,我们应该如何做选择。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考试,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开一道道“难题”:读书、恋爱、工作、结婚、买房……你解开的难题越多,人生也会越来越好。

不过有一点,你也许没有意识到,在解题之前,还有一步很关键,那就是:选题。

因为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追求几个大目标,我们应该有“筛选思维”,把最重要的选项挑出来。

比如一位女孩刚刚结婚,就为了养育孩子选择回归家庭,当一名全职母亲。

可是过了几年,孩子的成长虽然很顺利,这位年轻妈妈却却有些失落,因为她心里还惦记着自己当年的工作,惦记自己的职场追求,想拥有一份事业。

可这个时候,职场发展的“黄金期”已经过去,想再回职场奋斗就有些难了。

显然,这位母亲是一个“解题高手”,她能够把孩子教好,这的确很了不起。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却是一个“选题”的普通人。

她在一开始,甚至没有意识到:事业对自己有那么重要的意义。

如果她能意识到,当初自己是在做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而且拥有很多不同的选项,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比如她可以先打拼几年,再考虑要孩子,甚至两者兼顾。

如果我们也像刚才那位母亲,只会解题,却不懂选题,那就太可惜了。

因为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你解对了题,但选错了题,而且你还并不知道自己选错了。

不是你不行,而是你本可以,这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既然选题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选呢?这里主要介绍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了解成本。

所谓成本,是我们做选择付出的代价。不过,人生选择的代价与多数人想的不同。它不是我们常说的时间成本,也不是金钱成本,而是机会成本。

什么是机会成本呢?就是当你面临许多机会,选择了其中一个,往往意味着你要放弃其他的。

比如刚才那个例子中,女孩选择在家里做全职妈妈,那她就放弃了自己本来的事业,以及职业生涯给自己带来的可能性。

又比如,我们选择加入某家公司工作3年,这就是等于这3年中,我们放弃了其他公司的工资待遇,以及各种发展机遇。

我们要清楚,机会的选择往往是唯一的,不可兼顾,当我们选择了其中一个,就注定与其他机会无缘。

了解这个机会成本,我们才能足够慎重。

再看看第二步,提高标准。

很多时候,我们的机会成本很高,选择很多,为了作出更好的选择,就有必要提高标准。

比如在选择看什么书的时候,可以多看评分、看作者背景、看出版社。很多时候,只需要5分钟,你就能判断一本书到底值不值得读。

但很多人偏偏不愿意,一时兴起,看到一个不错的书名,就买了一本书。要知道,读那些不好的书,不仅对自身无益,反而有不少害处。

从这里就能看出,提高标准可以帮我们节约很多精力,更快地作出选择。

最后看看第三步,意识到选择的自由。

很多时候,面对选择,我们会觉得自己“没得选”。例如有的人觉得:学历不高,没得选,只能做简单的工作;家庭条件不好,没得选,只能找个普通人,早点结婚生子。g

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

学历不高的人,可以在职申请学位,想办法深造;家庭条件不好,可以努力一段时间,给自己创造条件。

其实所谓的“没得选”,也是一种选择,选择不去改变,选择随遇而安。毕竟,有一些选择的确很难,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挑战难度。

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意识到自己选择的自由,不要觉得被一些客观条件束缚了。

实际上,只要我们愿意努努力,逼自己一把,总会找到更好的选择。当然,很多时候,做选择也意味着放弃。我们要放弃很多机会,把未来赌在一条路上。

那么,要如何确定,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又应该放弃什么呢?

这里,我们就需要一种“排序思维”,找到我们诸多目标中,最重要的一个或几个,围绕这些核心目标做选择。

例如股神巴菲特就有一个著名的“目标管理法”,他会首先写出工作的25个目标,然后把这些目标进行排序,把精力放在最靠前的5个目标中,后面20个目标直接就放弃掉。

使用这种方法后,巴菲特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几乎不参加行业活动,也不怎么出差。

但正是这种不同于大部分商业领导者的行事风格,让他工作效率极高,最终成就了今天的“股神”。

因此,我们作出选择后,也有必要通过这种方式,明确自己的目标,排除多余的想法。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

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应该如何选题?那就是利用筛选思维,了解成本,提高标准,作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利用排序思维,找到自己的核心目标。

鲁莽定律和迭代思维:助你开局,不断精进

接下来我们说说,做好选择后,应该怎样去执行、实现我们的想法。书中也介绍了两个方法,一个叫“鲁莽定律”,一个叫“迭代思维”。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方法,所谓鲁莽定律,就是两个字:行动。

当我们确定要做什么事情,就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行动起来。

生活中,很多人总觉得,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想办法做成,想办法做好,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举个例子:读小学的时候,我们可能觉得一些题目挺难,可到了初中,我们就会发现小学只是基础,只是初中的起点。

后面的高中大学也是如此,上一个阶段,仅仅是下个阶段的起点,当我们“升级”,所有的学习都要重新来过。

只可惜,许多人到了社会上,反而没了读书时的心态。

比如很多人找工作,总觉得自己的起点应该要尽量高一些,动不动就要世界500强。可事实并非如此,工作的逻辑和读书其实是一样的,都要从最简单、最容易的做起,在下一个阶段,把前阶段当作起点站。

因此,要实现想法,关键不在于要找一个多高的起点,而是要拿出态度,马上积极地行动起来,这就叫作“鲁莽定律”。当然,为了弥补自己的“鲁莽”,我们还需要一个技巧,就是“迭代思维”。

不仅要大但地去做,还要学会更新,把行动中遇到的问题一一解决,然后完善自己,进入下一各阶段。

就像刚才举的读书那个例子,每3到4年,我们的知识就会“迭代”一次,升级一个全新的版本,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之所以要这么“迭代”,其实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许多人在开始的时候就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功,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有的人也许比较顺利,一行动就成功了。

但大部分人,一开始往往没那么成功,而是像科学家做实验那样,不断地思考和调整方案,然后才把事情做成,因此需要迭代。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清事物演化的规律。在客观上,许多经验和方法,必须在实践中一步步摸索,才能得到验证。

在此之前,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的思维和方法到底有没有用,应该如何调整,但经过迭代,我们就可以结合实际经验,让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更符合客观规律。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问,我们具体应该怎样迭代呢?这里介绍两种迭代的方式:

分别是质量迭代和体量迭代,下面分别进行讲解。

所谓质量迭代,就是强调“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一件事,一个产品,即使质量不那么高,也应该马上去做出来。

比如我们要教孩子写作文,一开始的目标应该是教会他们,什么是开头结尾和正文,让他们先把文章写出来。

即使这个作文很简单,但至少成形了,然后我们才可以继续去完善表达,提高修辞,让60分的文章提高到90分。

而体量迭代,就是要在质量的基础上,大规模地复制和生产,让产品产生规模效应。

还是刚才那个例子,当孩子的作文写得好了质量上去了,我们就可以按照不同主题,不同素材,让他多写几篇,练习驾驭不同题材的能力。

这样做,以后不论面对怎样的题材,孩子都能够得心应手。

相信你也看出来了,迭代也有一个基本的逻辑,一般是先做质量迭代,再做体量迭代。

因为现实生活就像开餐馆,我们不可能拿出一份60分的菜肴去招待客人,这样多半是开不下去的。

只能是我们自己先进行质量迭代,把自己的“菜”练到80分,然后再拿出来,一步步扩散、推广,最终得到一个较好的结果。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做好选择后,应该怎样去执行:

一方面,用“鲁莽定律”开局,大胆果断地行动起来,不要担心自己做不好;

另一方面,用迭代思维去弥补“鲁莽定律”的不足,把简单的事情,越做越精致,让小规模的事情,越做越大。

结果思维和复利思维:做一个交付结果,而非交付行为的人

说完了执行,我们再看看,应该如何判断和积累你得到的结果。

在谈论这个话题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功劳”和“苦劳”,哪一个代表行动,哪一个代表结果呢?

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009.JPG

有功劳的才是结果,而苦劳,充其量只能说明你非常努力,但并不代表你的行动一定会有结果。同样的,许多人觉得自己做事情效率很高,但这种效率,其实并不是有结果的高效,而是行为的高效。

打个比方,如果有两个销售员,一个销售员1个小时打了100个销售电话,成交了5单。而另一个销售员,1个小时只打了20个销售电话,却成交了10单,你认为哪个更高效呢?

显然,是那个成交更多的更高效,因为打电话只是行为,成交才是结果。

但是有的人并不这么想,他们总觉得,在一定时间内做到更多的事,这就是高效。但结果思维告诉我们:一定要得到最后的结果,才能对我们之前的行动进行判断。

在结果之前,任何行为都只是一个过程,努力并不能作为我们的判断依据。

那么,运用结果思维,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这里有两个重要方法,第一个是区分目标和手段。

目标用来衡量我们要得到的结果,而手段,只是我们得到结果的过程。面对不同事物,我们应该不断思考,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才不会在行动的过程中迷失。

比如有人读书,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今晚10到12点,一定要读完60页书。

然后他认真阅读,却发现自己1个小时才读了20页,于是在接下来的1个小时里,他就会疯狂地加速,拼命把书读完。

“在1小时内读完剩下的40页”成了他追求的结果。

004.JPG

问题是,我们读书,就是为了在一定时间内把书读完吗?显然不是。

因为读书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应该是希望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让自己成长,成长才是真正的目标。

如果无法区分目标和手段,看不到读书和成长的关系,很容易就会让人跑偏。

所以说,这个人制定的目标,也要立足于自身的成长,比如“在10到12点读30页书,总结出3个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你看,这里面,“提高工作效率”就是最终目标,而“读30页书”只是手段,这就是一个关于目标和手段的完整表述。

再说说第二个方法:运用“复利思维”,争取每一次的结果,比上一次更好。

所谓复利,其实是一个金融概念。

比如我们理财,理财一年后,得到本金和利润。如果我们再接着做理财,把得到的利润,作为第二年的本金,一年一年往下叠加,这就叫复利。

当然,这复利也许不多,但可别小看,比如今年你拿出1万元投资,利润是10%。

一年以后只赚1000元,但如果我们继续投资,形成复利,17年后就会变成10万元,34年后就会变成100万元,足足翻了100倍。

我们可以想想,如果我们把这10%的利润,比作我们每次行动后的结果。

每次交付结果时,进步10%,重复几次后,得到的进步将超乎想象。

当然,这也要求我们在平时不能得过且过,而是要不断地思考一些改进措施,用复利思维,让结果不断积累“升值”。

174.jpg

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行动后应该怎么做:我们可以用结果思维,去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达到目标。

具体来说,我们要学会区分手段与目标,并且运用复利思维,成为一个交付结果,积累结果的人,而不只是交付行为的人。

品牌思维和写作思维:“放大”自己的成果。

说完结果思维,最后我们说说,在有一定的成果后,如何将成果放大。

这里介绍两个方法,一个是品牌思维。

品牌可以让一件商品有远超其成本的价值。

比如著名的火锅品牌“海底捞”,许多商场都会专门请他们入驻,甚至补贴装修费,减免租金,也要引入海底捞。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海底捞的品牌响,可以为商场带来巨大的人流。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在海底捞排队等位的经历,而这些排队的人流,反过来又能为商场增加业绩,增添人气。

所以这些商场都愿意引进海底捞。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说的品牌不是我们常说的“商品品牌”,而是针对人的“个人品牌”。

当个人品牌足够好,一样可以有品牌溢价,让自己获得“无形资产”,变得更有竞争力。

比如一些培训机构,经常会重金请公立学校的老师去讲课。

166.jpg

这一方面是因为公立学校的品牌权威,而另一方面,也是老师的个人品牌大,能够为培训机构带来“流量”。

你看,这就是品牌思维的好处。那么,要如何建立品牌呢?答案只有四个字“行为逻辑”。个人品牌,来自别人对我们的信任。

而这些人的信任,本质上是认可我们自身的行为逻辑:这个人擅长做什么;这个人很有底线,不会伤害合作者的利益等。

当我们梳理出自己的行为逻辑,把它作为原则,并总结出来,品牌就树立起来了。

当然,既然有了品牌,我们还需要时常维护,如果做了不符合品牌行为逻辑的事,那么反过来也会影响品牌,伤害口碑。

最后再说说另一个方法:就是写作思维。

写作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通过写作,你可以把一切能力、经验、知识、认识、思想等封装成内容产品,让无形的东西变得有形、可传播、可出售、可复制。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效率大大增加,我们写作的内容,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输出,影响更大范围的人。

另一方面,这些内容也是对我们自身的总结和提炼,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当那些看我们内容的人产生兴趣,也会支持我们,甚至为我们付费。

这也是很多自媒体积累粉丝的“秘密”。当然,要学习写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027.jpg

这需要我们在平时有意识地进行整理,将自身有价值的东西总结输出,形成系统的内容产品。有时候,经过长时间的梳理和加工,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内容。

但要知道,当现实中的干货,在网络上以文字、声音等形式出现,其传播效率将大为提高,影响力大为增强,整个效果将超乎想象。

好了,以上就是“放大”成果的两个方法,品牌思维,用经营品牌的理念,获取“无形资产”,积累口碑,增强竞争力。

写作思维,将人自身的思想、能力等转化为内容产品,进一步增加影响力,为自己积累“粉丝”。

到这里,你就已经学会了《学会成长》的全部精华内容。

成长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但面对成长中的难题,人们的表现各不相同。那些善于成长的人,总是能够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型,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

而那些不善于成长的人,总是会觉得迷茫,不知如何突破困局。

而我们今天,就从做好选择、落地执行、评估结果和放大结果四个方面,讲解了许多有助于成长的思维,现在为你总结一下。

002.JPG

在做选择时,利用筛选思维,去了解成本,提高标准,并保持选择的自由,去作出选择。然后利用排序思维,找到自己的核心目标。

在实现想法时,应该用“鲁莽定律”开局,果断地行动起来,然后用迭代思维不断改进自己的做事的方式,不断提高质量和体量。

在评估结果时,要面向最终的目标,区分目标和手段,不要被过程所迷惑,同时善用复利思维,不断积累进步。

在放大结果,我们应该要有品牌思维和写作思维,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为逻辑,形成口碑,积累无形资产,同时注意写作和输出,开发属于自己的内容产品,增加影响力。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通过几个方面的不同思维,形成了一个逻辑闭环,包含了成长的各个环节,相当于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成长的“全过程”服务。

只要你还在成长,还想成长,最好都看看这本书,看看自己究竟处在哪个环节,应该用什么思维。

不过,学习思维只是改变的第一步。

如果想把这些思维用到生活,还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将书中的思维和方法加以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