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八行笺书信格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8

1. 文言书信格式

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 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 赐鉴 钧鉴 尊鉴 台鉴 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劭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 道鉴 大鉴 英鉴 伟鉴 雅鉴 惠鉴 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 爱鉴 双鉴 芳鉴 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礼鉴 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 共鉴 同鉴 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 讲席 教席 撰席 著席 史席 席,席位。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

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阅知悉 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 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 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 同上。

敬启者 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 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 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 拜,表敬词。

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 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 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 兹,这里,现在。

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 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 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

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 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

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

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

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

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出望外。

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

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

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

大札敬悉,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

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

别来无恙 久不晤见,甚念贤劳。暌违日久,拳念殊殷。

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

日前曾奉一函,谅已 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千变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

比如,现在不少人写信,习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似的。先向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未免呆板单调了。

2. 文言文书信的书写格式

正文

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一般

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

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

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

“再启”字样。

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

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

3. 关于文言文写信的格式

写信的格式: 给----的一封信(可要可不要) 尊敬的---(顶格写) (空二格)先向对方问好 正文 此致 敬礼(另起一行,要顶格写) 写信人署名 写信日期 以上就是一般书信的格式,实际运用时,也可稍作变化。

信封的格式: 收信人邮编 收信人地址 收信人姓名 发信人地址 发信人姓名 发信人邮编 PS:当然,你只写收信人的信息也可,但万一地址不正确,就退不回来了。 中文信封为竖写样式。

右上起书写收信人的地址 中间有一个竖长方红色框,写上收信人的尊姓大名和台鉴,一般写“先生”之类居多。 左边偏下写上寄信人的适当的落款。

通知的格式: 各种类型的通知各有不同的写法。以下介绍各类通知标题和正文的一般写法: 1.标题。

通知的标题有完全式和省略式两种。完全式标题是发文机关、事由、文种齐全的标题,省略式标题则根据需要省去其中的一项或两项。

省略式标题有如下三种情况: (1)省略发文机关。如果标题太长,可省略发文机关。

如“关于县级市经济管理权限的通知”,这个标题便省略了发文机关。省略发文机关的标题很常见。

如果是两个单位以上联合发文,不能省略发文机关。 (2)省略多余的“关于”和“通知”字样。

发布性和批转性通知的标题由“发文机关+发布(批转、转发)+被发布文件标题+通知”构成。被发布、批转、转发公文为法规、规章时,一般应加上书名号,有时由于被批转、转发公文标题中已有“关于”和“通知”字样,或者被批转、转发的公文标题比较长,这时,通知的标题一般可保留末次发布(批转、转发)文件机关和始发文件机关,省略去多余的“关于”和“通知”字样。

否则,就会出现一个标题中有多个“关于”和“通知”的现象,显得很长,读起来也拗口。如:“**县人民 *** 关于转发《**市人民 *** 关于转发〈**省人民 *** 关于转发人事部关于***同志恢复名誉后享受**级待遇的通知〉的通知》”。

这个标题有四个层次,用了三个“关于转发”,两个“的通知”,很不顺口。可把这个标题简化为“**县人民 *** 转发人事部关于***同志恢复名誉后享受**级待遇的通知”。

至于被省、地区等转发过的内容,可在转发意见中交待清楚。 (3)省略发文机关和事由。

如果通知发文范围很小,内容简单,甚至张贴都可以,这样的通知标题可以省略发文机关和事由,只写文种“通知”二字。 2.正文。

通知的正文主要包括原由、事项、要求三部分。主体在事项部分。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通知正文的写法: (1)指示性通知的写法。指示性通知的正文,一般先写发文的原由、背景、依据;在事项部分,或写发布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办法、措施等,或写带有强制性、指挥性、决策性的原则(或指示性意见)、具体工作要求等。

指示性通知的事项,一般具有影响面较大、比较紧急和有一定的政策性的特点。 (2)批示性通知(批转、转发性通知)的写法。

批转与转发性通知正文写法大体相同。可以把这两种通知称为“批语”,把被批转、转发的文件看做是通知的主体内容。

批语的内容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说明批转的目的或陈述转发的理由; 2)对受文单位提出贯彻执行的具体要求; 3)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补充性的规定。 用通知批转或转发下级机关、不相隶属机关和上级机关的公文时,对被批转和转发的文件已起到了一种公布、认可或推荐的作用。

从构成上看,这种通知由批语部分和批转或转发文件组成,批语和被批转或转发文件都不能单独作为一份文件。如果批语脱离被批转或转发文件,没有实际依托内容,不能单独行文;如被批转或转发文件离开批语则不能纳入通知的内容,不能体现发文单位的意图,没有批语予以的权威性和合法地位。

(3)事项性通知的写法。事项性通知正文的写作,要使受文单位了解通知的内容(即事项),以及做什么,怎样做,有什么要求。

正文一般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头,一般是说明为什么要发此通知,目的是什么。

第二部分是主体,即事项部分,将通知的具体内容一项一项列出,把布置的工作或需周知的事项,阐述清楚,并讲清要求、措施、办法等。这类通知多数用于布置工作,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工作通知”。

第三部分是结尾,多提出贯彻执行要求,如“请遵照执行”,“请认真贯彻执行”,“请研究贯彻”等习惯用语,也有的通知结尾不写习惯用语。 写事项性通知,要开门见山,忌转弯抹角。

在叙述事项时,要突出重点,把主要的、重要的写在前面。根据需要,主要的内容可详写,讲清道理,讲明措施,次要的内容则尽量简略,扼要交代即可。

在语言表达方面,通知主要以叙述为主,对下级单位提出要求。有时可以适当做一些分析、说理。

但通知中的说理不像议论文的说理那样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只要抓住关键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把道理阐述清楚即可。 (4)知照性通知的写法。

知照性通知的正文,只要写清楚行文的依据、目的和事项即可。要求文字简练、明白。

(5)会议通知的写法。会议通知依据其不同类型,有不同的写法。

通过文件传递渠道发出的会议通知,一般应写明召开会议的原因、目的、会议名称、主要议题、到会人员、会议及报到时间、地点、需要的材料等,通常采用。

4. 急需一篇文言文格式的书信一封

赵公尊鉴慈鉴:

自甲戌秋冬一别,今已数载.时局颠沛,手足流落展转渐失于川蜀,今至沪上,方与贱妹聚首,闻公已旅居海外,遥想当日寒窗之下颇受尊驾教诲,受益余生不禁切切,未知何日可复剪东窗之烛,高谈畅饮,续忘年莫逆之怀.

今愚已完婚,拙荆乃北都人氏,虽非望族,然自幼蒙于贤明,是故女子短视,不以国家之计,民族之举为念,而内子却颇有先祖遗风,慕革命之风采.我等视江山社稷民族独立为终身之事,必将发奋而图之,此亦不枉公当年之于谆谆感言矣.

此去一别,天涯海阁,如我夫妇横遭飞祸,着公念在旧日之情谊,将贱妹好生安置,家中手足仅存此一,舍弟隔年义于南京,家中尽没.

愚此番北上,已具必死之心,多说无益,唯此一事托张兄捎书尊驾,如蒙眷顾,泉下自安,如来生有幸,自当鞍前马后,为奴供趋.

5. 古文写信格式和用词

古文书信书写格式:提称语、启辞、正文、结语、祝辞、署名、附候语及补述语一、提称语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语词。

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察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

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二、启辞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常见的启事敬辞“敬禀者”,意思是说:“我恭敬地禀告的事情如下。”启辞又分为两类。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三、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四、结语写信对人叙事论理,说完正事就结束,收得太急,显得不太礼貌,因此要说上一两句客气话,就象平常至朋友家聊天,临告辞之前需要说几句过渡,完了再告辞。书信中如“临书翘企,敬候佳音”、“因故迟复,请谅”等等。

结尾敬语,敬告对方谈话到此结束,与前段的启事敬辞相呼应。前头用“敬启者”,后面“敬此”、“肃此”;如果前头用“兹复者”,后面则用“专此”、“草此”之类。

五祝辞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之类。 其中,“即颂”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

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六署名 笺文结尾,要写上发信人的名字和写信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应在名字之前加上相应的自称,名字之下要选用适当的礼告敬辞。

七、附候语及补述语 附候语是附带问候的辞令。附后语通常有两种情况:1、写信人附带问候受信人身边的亲友例如:①令尊前乞代请安(附带问候受信人的父母)②令兄处乞代候(附带问候受信人的兄长)2、写信人代自己身边亲友问候受信人例如:①广平及海婴随叩(附带代妻儿行礼问候)②家父嘱笔问候(附带代父亲问候)附候语的写作应特别注意三点:一是要注意称谓的恰当,二是另行写起,三是力求简练。

补述语,即信写毕之后又要补充说明的话语。补述语一般用“又及:”、“又启:”加以提示。

补述语不宜过长。用词:开头语:惠书敬悉,情意拳拳。

接获手书,快慰莫名。 昨得手书,反复读之。

谕书敬读,不胜欣慰。 拳拳盛意,感莫能言。

顷接手示,甚欣甚慰。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喜接来函,欣慰无量。

顷奉惠函,谨悉一切。 顷接手示,如见故人。

得书甚慰,千里面目。得书之喜,旷若复面。

数奉手书,热挚之情,溢于言表。顷奉手教,敬悉康和,至为欣慰。

久未闻消息,唯愿一切康适。手书已接多日,今兹略闲,率写数语。

钦佩语:奉读大示,向往尤深。 喜接教诲,真解蒙矣。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谨蒙悔语,用祛尘惑。

大作拜读,敬佩之至。 顷读惠书,如闻金石良言。

久钦鸿才,时怀渴想。 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蒙惠书并赐大著,拜服之至。思念语:分手多日,别来无恙?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一别累月,思何可支? 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别后萦思,愁肠日转。离别情怀,今犹耿耿。

别来良久,甚以为怀。 近况如何,念念。

前上一函,谅达雅鉴,迄今未见复音,念与时积。问候语: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雕梁,想必心旷神怡!当此春风送暖之际,料想身心均健。 春日融融,可曾乘兴驾逰?春光明媚,想必合家安康。

时欲入夏,愿自珍重。赤日炎炎,万请珍重。

渐入严寒,伏福躬无恙。入秋顿凉,幸自摄卫。

汗暑无常,伏维珍重自爱。自述语:敝寓均安,可释远念。

阖寓无恙,请释悬念。 贱体初安,承问极感。

贱躯如常,眷属安健,聊可告慰。 微恙已愈,顽健如往日,免念。

祝贺语:欣闻。

谨寄数语,聊表祝贺。 谨以至诚,恭贺。

喜闻。

,由衷快慰,匆致此函,诚表贺意。

致歉语:惠书敬悉,甚感盛意,迟复为歉。 音问久疏,抱歉良深。

久未通函,甚歉。结束语:草率书此,祈恕不恭。

匆此先复,余后再禀。 特此致候,不胜依依。

临书仓卒,不尽欲言。 谨申数字,用展寸诚。

书不尽意,余言后续。诸不具陈。

谨申微意。 请长纸短,不尽依依。

言不尽思,再祈珍重。日来事忙,恕不多谈。

专此奉复辟。 手此奉复。

敬候回谕。

6. 问一下,古代的书信格式

楼上说的很全了,我这里给你一个范例吧(民国时期的文言书信):是妻子寄给丈夫的,夫妻之间也属平辈,供参考:注意文言书信是竖着写的! 某某亲鉴: 陌头之柳色已绿,而君之音信久杳(音咬),每日登楼,不觉望眼欲穿矣。

我初非效寻常女子,徒以儿女之情,与其丈夫相胶(音娇)扰,特每隔若干时,亦当一通消息,使我知君在外情形,以慰远念。且高堂有白发慈亲,终朝倚闾(音驴)望君消息,君果在外另有佳遇,忘有闺中黄脸妇,独不念生身之老母耶?我作此言,初非疑虑过甚,轻君人格,实以过去情形而言,殊觉心有难安。

须知酒能乱性,色足戕(音枪)身,酖(音丹)毒妖狐,岂容迷乱;前此之事,几至失足,君岂遽(音句)忘?尚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以近状详为告我。是为至盼!手此,敬颂 旅安! 妹某某谨启某月某日 下面附带一个写给父母的,供您参考,谢谢: 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暌(音魁)隔庭闱,瞬已两月,孺慕之情,与时俱积。

比维新禧(音喜)安吉福体康强,至慰远怀。女自归某门,深蒙舅姑及夫子垂爱,凡事不令操劳,小姑辈亦互相亲睦,无异同胞,故一切起居,无不惯适,足纾(音书)双亲之垂注也。

惟自幼生长家庭,一旦骤离膝前,不能不时时忆念。一俟(音四)来月初旬,即拟禀明舅姑,归宁一次,藉以亲承色笑,一慰依恋之情也。

先此驰禀,敬叩 福安! 女某某叩禀某月某日。

7. 书信的正确格式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不过很少。)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在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一行书写未尽事情。

书信历史悠久,其格式也几经变化。今天,按通行的习惯,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扩展资料

手书是亲手写的信。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

如《汉书·薛宣传》:"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

"暴章"即揭露。"手书还称"亲笔信"、"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等等。

举例如下: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礼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众咻不止,其势且孤,乃尽出二给事先后托请诸手柬呈上览。"

尺墨:《翰苑新书·戴象麓(上赣州周府判启)》:"编摩尺墨,披沥寸丹。"

手笔:亲手写的或画的东西叫手笔。因此亲笔信也叫手笔。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书一函。"

手记、手帖:亲自写的文章、书信之类称"手帖";亲笔写的笔记、日记、书信称"手记"。如明代张居正《与蓟镇督抚书》:"昨偶因赵帅,以李自馨手帖见寄。"鲁迅小说《伤逝》副题为"涓生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