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雕塑是怎样分类的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20

抽象雕塑是指非具象雕塑,也就是说除去写实的雕塑以外都是抽象雕塑,不特指具体的雕塑形象,对形体的要求不严格。具象雕塑和抽象雕塑之间只是一种风格上的差异,并无高低之分,不能相互替代,它们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揭示、表达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共同丰富着雕塑艺术。抽象雕塑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从自然对象出发对其进行提炼,概括抽取其富有表现特征的最典型,最本质的因素形成简单的概括的因素,及其概括的形象,并赋予精神内涵。这类表现具有生动、模糊、奔放的自由风格等感性特点。另一类是以几何形式作为基本语言来创造构成空间实体。这类表现具有清晰、明确、严谨、拘泥的集合风格特点,侧重于表现理念。有着极强的理性思考因素,强调的是空间与形体的构成组合。

第2个回答  2018-01-20

抽象是通过分析与综合的途径,运用概念在人脑中再现对象的质和本质的方法,分为质的抽象和本质的抽象。分析形成质的抽象,综合形成本质的抽象(也叫具体的抽象)。作为科学体系出发点和人对事物完整的认识,只能是本质的抽象(具体的抽象)。质的抽象只能是本质的抽象中的一个环节,不能作为完整的认识,更不能作为科学体系的出发点。雕塑,指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铝、玻璃钢、砂岩、铜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通过雕、刻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

第3个回答  2018-01-20

抽象雕塑是指非具象雕塑,也就是说除去写实的雕塑以外都是抽象雕塑。抽象雕塑的含义,不特指具体的雕塑形象,抽象雕塑对形体的要求不严格,不必和什么实际的东西相像,但不等于抽象雕塑没有要求,它要求其它的境界:有的是完全抽象,它要求具有美观的特征,还要求内在的涵义,比如不锈钢锻造的流线形体,必须美观,线条流畅,块面平滑等;还有半抽象,也叫意向,它要求有一点像某一具体事物,而又简化变形,也要表现出夸张的美感以及内在的涵义,比如抽象人体。抽象往往是超出现实之外的境界,写实的无法表现出的境界,抽象的却能,因为它可以不考虑具体形状,只要喜欢,就是好作品。

表现形式:中国东晋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实际上非常接近古希腊的"按照应有的样子去模仿",即既解决形似的问题,同时又不照搬自然。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神既对象的活性,后者强调对象在形上的完美。但顾恺之的"形神论"用了一个"写"字(以形写神),代表自东汉发明造纸术之后识字阶层的迅速扩大,并开始结束文盲画工+文盲受众的初期艺术史。文盲画工或画匠是只能画(画)不能"写"(字)的,只有识字阶层才能"写"。这个"写"字不断地被顾之后的画论沿用和巩固,如"以形写形"(宗炳)、"传移模写"(谢赫)、"写山水之纵横"(元帝)、"写百千里之景"(王维),并出现了"写竹"、"写意"、"写生"之类的术语,甚至对引进的西洋画法也冠以"速写"、"写实"等。抽象雕塑识文断字之士的"写"当然不会像文盲画工和西方文盲"漆工"那样在现成的主题下追求形似、好看和精细,因为这些都不是"写"的目的。"写"的目的是表达写作主体的思想、观念、情怀等,道出写作主体的"思浩荡"和"神飞扬"(王微),是"畅神而已"而非"以形写形"。因此,到了工匠式的具象写实发展到宋代《清明上河图》的水平的时候,"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临"(苏轼)的批判便降临了,"画中有诗"的"意境说"便崛起了,同时,唐诗宋词对意境的发掘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审美价值观。"意境说"显然更加强调绘画的主体性,"意"本身就代表创作主体,但这种主体又是与客体"境"同一并受其制约的主体,不是随心所欲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