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诺兰模型,分析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促进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的对策和建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12
诺兰阶段理论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全球化,中国的企业该如何面对环境的迅速变化?如何促使本企业的信息技术得到最优化的发展?因此,了解企业进行IT管理的关键性因素,对企业管理人员把握企业仃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IT潜力是非常重要的。诺兰阶段理论是分析企业信息化历程的重要工具。
  二、诺兰阶段理论为企业的IT定位及发展策略提供了一个模式,回顾我国企业IT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我国企业IT的发展历程与诺兰的阶段理论有着较好的吻合。如图2所示,中国企业的IT发展始于微机时代,并经历了五个阶段。微机时代的各个阶段逐一地为中国企业所经历,并进而展开了网络时代的前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企业处于一种试验性引人新设备的思路下,谨慎而有节制地投资ITIT的支出处于缓慢增长阶段。
  第二阶段是一段较为稳定的上升时期,反映在管理层次上实际上是对新技术的加深认识和消化的阶段,也是第三阶段扩张前期准备。
  第三阶段以IT支出的猛烈上升为显著特征,信息技术在企业内的扩张短时间内就得到实现。然而,IT开支的突变导致系统不稳定,在系统内聚力的作用于下出现负反馈式的猛然降速或停滞。
  随后的第四阶段,由于信息系统应用的调整,企业IT支出处于一种在一定振幅内的徘徊状态。经过一定时间后,系统调整收到成效的企业的IT支出重新上扬,进人第五阶段。应当指出,这次上升是一种趋于稳健的行为完全不同于第三阶段的急剧态势。从诺兰阶段模型看,这是企业IT向网络时代发展的一种过渡行为。
  1.阶段1:引入(20世纪80年代初至中后期)20世纪80年代,企业微机应用的领域大致有两类,一类主要用于生产控制上,另一类则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主要是财务处理,用于代替手工劳动。比较来说,生产的压力导致前一种类型的r发展在长期看来是比较平稳的。而管理领域的IT应用是基于改善生产和管理环境、提高效率的见望及维护企业形象产生的,管理者初期对IT发展的支持是荃慎的、试验性的。计算机应用通常是由几个人的小组来进行管理的。小组成员负责从购置、安装、调试到应用中的维护、升级全过程,成员一般均为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
  2.阶段2:传播(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IT应用的逐渐推广,最初只在生产控制上使用IT的企业开始所注意力转向管理领域,而原先用于管理领域的IT则向其它领域扩展,例如开始使用电子数据表格、档案管理及生产设计(CAD)等。由于多个部门使用计算机计算机硬件开始分布于组织的各个机构,这种微机的分散式管理已是从数据处理时代开始以来,计算机硬件管理的最大变革。进一步,企业IT小组的规模扩大了,地位上升到科室的层次。但是,企业具体的IT应用仍单纯地强调技术含义,而不是从提高企业运作和管理效益的角度出发。
  3.阶段3:扩展(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时,IT在企业内继续渗透,企业内各部门基本都开始使用计算机,如人事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电算化及物料管理等。对多数企业的IT发展来说,这个时期是计算机应用急速膨胀的阶段,许多企业正是利用这个契机使本企业的IT上了一个台阶。但实际上,多数企业职能部门对IT应用的管理仍是各自为政,各个应用系统之间仍缺乏交流,企业范围内对IT发展的全局引导和控制,只是任其在企业内部“蔓延”。在整个企业IT成长的过程中,阶段3是发展剧烈又相对短暂的时段。
  4.阶段4:调整(20世纪90年代初至90中末期)客观分析,阶段3的企业IT投资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很多投资属于“赶时髦、走形式”,投资不少,却鲜有成效,导致了阶段4的IT紧缩。企业领导也在IT管理趋势于失控的情况下,开始加紧对IT项目的控制。阶段4有两个重要转变,一是IT在管理上的应用从替代企业低层的手工操作和基本数据管理向中高层的管理控制转变。二是企业对IT的管理从硬件向信息过渡。高层领导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地处理数据,如何才能把数据转化为对企业经营和决策有用的信息。总之,阶段4是企业总结和反思IT应用的经验的阶段,是致力于彻底提高信息利用效率的阶段。而对一个正在发展IT的企业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本阶段是不同企业拉开差距的关键阶段。
  5.阶段5:集成(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至今)经历了一段相对较长的调整期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各项IT应用逐步完善,IT的发展开始恢复向上增长的趋势,基于网络计算的时代到来了。这个时期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各子系统纷纷冲破了部门之间的阻隔开始进行数据库级的沟通,IT应用的重心从基层管理移向了高层管理。单独的IT部门经理职权已不足已统筹管理各个部门之间IT的联络和协调。进而,组织中出现了相应的副总裁,兼管全企业的IT规划。这时,企业形成了对IT部门有效的考核体系。IT部门的职责中心发生了显著的转移,维护成了运营的重点,外包和二次开发也扩大和加深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这一阶段的发展方向是组织间系统(Inter一Organiza-tion Systems,IOS)。从90年代末起,随着Extranet和Intra-net的推广,部分企业在实现内部信息交互的基础上,开始考虑供应链上信息流的畅通,这就标志着IT的发展已经进人了网络时代的第二个阶段—组织间系统。在供应链的思路下,企业已不再孤立的运作,而是把其作为整个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通过电子商务和虚拟企业等手段把供应链上各个企业连接起来,企业开始注重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顾客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配合默契,而这种默契需要企业之间在信息上保持适当的交流和联络。当这种运作机制使企业间的关系从原来的利益竞争和对抗演变为利益共享和分担,由界限分明过渡到模糊时,虚拟企业也就随之诞生。
  三、中国企业IT成长的关键因素根据阶段理论分析可见,综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全过程,主要有以下关键因素影响着企业r的成长:企业战略因素;中层领导的支持;计算机/信息部门自身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企业对计算机/信息部门的管理机制。
  1.第一类:企业战略因素它描述了企业高层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态度及支持程度(主要体现在资金投人)。决策者和管理者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只有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得以实施。1998年,(COMPUTER SCIENCES CORPORATION,CSC)针对“IS管理中的关键因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广泛调查中,“使信息系统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是世界各地区的CIO所公认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企业管理者对IT管理的战略指导是信息管理中的最重要的因素。
  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只是一个信息系统的一次性建设问题,还涉及企业中的许多人和活动。同时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它也需要进行调整和升级,需要企业战略的连续性。IT的应用应当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长期规划,然而在某些企业里由于高层管理者的更迭,对IT的管理机制和态度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政策的不连续性致使不少企业出现巨资进口设备弃置不用、人员闲置、部门随意合并等一系列恶劣情况。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2.第二类:中层领导的支持
  它描述了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对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态度。企业所做出的决策必须要与实际操作人员紧密联系尽可能地接近市场。IT的发展引起了企业的工作方式、交流方式的改变,使组织结构由垂直型变为水平型,原来在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之间完成协调、交流作用的中层组织必然会也必须逐渐消失。因为中层管理人员担心自己在这种改变中会受到影响,若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担心,中层管理人员必将成为企业信息化的强大阻力。如何取得他们的支持是企业更好地进行IT管理的必要和重要的环节。
  3.第三类:计算机/信息部门自身的技术与管理水平
  它代表企业的信息部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IT在企业内应用的深度。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企业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程度,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有一定的IT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求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够灵活地应用新的信息技术,信息部门能够有效地管理整个企业内的信息资源,只有硬件水平的提高是不能提高整个企业的实际的信息化程度的。企业既可以通过招聘引进新鲜血液,促进信息部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可以通过IT部门职员的自身学习和相互交流来提高原有人员的技术水平,促进整个信息部门的进化。
  4.第四类:企业计算积了信息部门的管理机制
  它概括了企业对信息部门的管理机制以及企业赋予信息部门负责人的地位和职权。企业赋予信息部门负责人相应的地位和职权是体现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中国企业的IT组织学习的逐步深人就一直伴随着IT部门负责人的地位的逐步上升。另外,企业如何管理、控制和指导信息部门的工作,如何对信息部门进行业绩考核都属于这一类的范畴。信息部门作为一个新兴的部门,所完成的工作与企业的其他部门有很大的区别,它的实际绩效也难以衡量,它不像生产部门那样有产出、利润率等可以衡量其工作成效,它主要是实现了一种辅助的功能,它能给企业带来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但在实际中很难量化IT的投资收益情况,很难分清利润中哪些是IT带来的,从而导致了一些人的盲目乐观和另一些人的盲目悲观,这都是应该避免的错误态度。如何有效地管理信息部门,衡量IT的绩效是企业中IT管理的一个关键。
  将诺兰阶段理论应用到我国企业之中,这将有助于我国的企业管理者识别企业的独有特征,进而有效地借助阶段理论来控制企业的IT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