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读《傅雷家书》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人生是一段路程,父母只能陪我们走过一半,但他们会用爱,为孩子未来半生铺满鲜花。当孩子在日光大道上行走,却往往不知这一路的平坦里有父母的心血。这《傅雷家书》,便正是一位父亲教育儿子呕心沥血的见证。

这一封封书信仔细读来仿佛有斑斑血痕,浸染了浓到化不开的父爱,以至于孩子长大成人离家以后,傅雷说“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

信件中有对于爱子的殷切期望,有对其做人做事的谆谆教诲,有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评论,有对交朋友、谈恋爱的经验和见解,有如何读书学习、安排时间,有怎么尊重师长、保养身体,总而言之,凝聚了一对父母对孩子最真挚的爱意。

“人爱其子,当教子成人”,为了督促孩子成才,傅雷担当起了教育的重任:他亲自给孩子编订教材、制定课表,还规定了孩子行为礼仪等等,在练琴这件事上也是亲自督促、严格执行。

园丁辛苦灌溉的花朵终是要结出果实,傅雷所灌注的心血也在傅聪身上得到了回报,傅聪在钢琴上的成就与父亲的启蒙和严格的监督也是分不开的。

所谓“近而不逊远则怨”,然而做父亲的望子成才有时操之过急,免不了有些不近人情,其实做父亲的又何尝不想对孩子嘘寒问暖、关心呵护呢?即使作为一名典型的严父,傅雷也会为父子分别而落泪,甚至在夜里辗转难眠,思及过往种种,懊悔不已,那浓到化不开的深深父爱和期盼,全都剖开来铺在一张薄薄的信纸上,铺不下,写不尽,实在是纸短情长,难以言说。

“拳拳父母心,悠悠舐犊情”,作为一本收录书信的集子,除去那些与孩子探讨艺术品评音乐的部分,书信的文字大多朴实无华,即使是告诫孩子人生的哲理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显得明白质实。那些对孩子絮絮叨叨的劝导和细致入微的叮嘱,也是平淡而有滋味,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原来天下的父母都是一般的心系孩子。

且看这一段: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分明就是一个絮絮叨叨、忧心忡忡的老父亲形象。除此之外,生活中的琐闲趣事也会时不时的出现在信中:三四月在北京是最美的季节(除了秋天之外);丁香想已开罢,接着是牡丹盛放。有空不妨上中山公园玩玩。中国的古代文物当然是迷人的,我也常常缅怀古都,不胜留恋呢。书信中的傅雷少了一分大学者的严肃谨慎,多了一分为人父的细碎平常,仿佛能看到一个头发有些花白的中年男人,戴着眼镜,在有些昏暗的台灯下,一笔一笔斟酌字句写着信。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身教重于言传,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完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父母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无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傅雷有一身傲骨,十分“较真”,对于好友的画作,他直言不讳提出批评;身边人有不好的言行他也直截了当的指出;朋友待人虚伪,他便与之断交。以至于至交柯灵这样评述傅雷 “太桀骜不驯了。”

这种对人对事的执拗,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品行中,也体现在他对孩子的教育中。——“我是你的舵工,责任最大。”傅雷说,之所以常常通信,除去训练孩子文笔、与其讨论艺术、让做父亲的获得一些新鲜养料之外,最重要的是想要成为傅聪“忠实的镜子”,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德艺兼备、懂得家国荣辱、艺术尊严、有着卓越人格的艺术家。

于是信中他说: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

“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

“做艺术家先要学做人。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忍,总而言之,要比任何人都less imperfect”。

钱钟书先生曾把傅雷先生提到与鲁迅先生同样的高度,称赞傅雷是“大爱”。这个大爱,就是爱真实、爱真理。大音希声,大爱无边,短短二字,足以见得傅雷先生精神之高贵。

这种精神的传承就好比是一件上好的古董,经过时代的打磨而变得更加沉静温润,成为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富。傅雷先生高贵的人格和对人对事的方式也对傅聪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在信中写到:“我一天比一天体会到小时候爸爸说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我在艺术上的成绩、缺点,和我做人的成绩、缺点是分不开的……”

读懂了《傅雷家书》,便读懂了中国式父母对孩子的爱。

最后以傅雷先生写给傅聪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希望你平时从这方面高瞻远瞩,切勿被终年忙忙碌碌的漩涡弄得昏昏沉沉,就是多从高处远处看;即使有许多实际困难,一时不能实现你的计划,但经常在脑子里思考成熟以后,遇到机会就能紧紧抓住。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