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僧牒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讲解文言文时,曾多次涉及到僧牒一词,如《苏轼传》中记“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度牒怎么可以换钱呢?

        记得前些年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时,马上想起水浒传里的武松和鲁达。

      想那武松,怒杀潘金莲、西门庆,大闹快活林,血溅鸳鸯楼,自题杀人句,“杀人者,武松也”。官府追购的急,孙二娘张青送他一身头陀服装、一本苦修的行脚僧度牒,从此自称行者,快哉江湖。

      却说那鲁达,原为军官,因金氏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逃难江湖又遇金氏父女,金氏女婿赵员外送他五花度牒当了和尚,避开了官府追捕。

      可见度牒可以避开官府缉捕,无疑相当于可保命的护身符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当然可以换钱。

      僧牒一物,由来以久,大致隋唐以前的魏晋时期已经存在,其功用主要是方便对僧尼的控制,社会发展和生命延续需要人口,任何朝代都不会允许大量人口去学佛,田无人种,地无人收,社会发展必受阻碍,社会秩序必然混乱。佛乱国,历史上不只一次发生过灭佛运动。

      宋朝的僧牒由官府颁发,数量有限,有度牒者可免税免徭役,还可避难。取得僧牒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考试,数量少,难度较大。二是恩赐。三是限额分给各州各道。四是花钱购买。

        官宦人家,世家大族,无不备储,以防不时之需。而且有升值的空间,可以做为一种赚钱的手段。

      所以,苏轼修苏堤,给皇帝要了100个僧牒贩卖,几万人的浩大工程得以竟完,可见僧牒之贵。

      它几乎等同了货币。
第2个回答  2024-03-15
度牒,可以理解为“官方认可并备案的僧人、道士的出家证明。”据《事物纪原》:“度牒自南北朝有之。”但是,真正规范化的是唐朝,设有专门部门专为控制寺院僧人、道观道士数量而设,而且还要专人甄别(通过考试等方式)后,再颁发允许出家者剃度的证明书(上面详载僧道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以及官署关系者的连署),亦称为“公度”,或此证者还可以免予地税徭役兵役等福利,反之,未获许可证则称为“私度”。僧道持有度牒,可以明确出家人身份,可以得到官府的保障,同时还可以免除地税遥役。
至于到了现代社会,度牒已失去了官方性质(自然也没有对应的官方福利),均由当地道协、佛协颁发,以之证明个人具备从事道教、佛教活动的资格和能力,亦作为道人、僧人身份证明(可视为“行业身份证明”,但不具备法律性质,证明个人身份证明仍需要身份证),唯一的福利只剩下出入大部分以寺院为卖点的景区是可以免门票的(还不是100%的景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