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到3岁,他们不听话,不懂事,逆反……自我中心的熊宝宝来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生命成长的头三年,宝宝们见风就长。大人们常常感慨小婴儿惊人的发展速度。研究发现,孩子一岁时的体重增加到了出生时的3倍,身高几乎每个月增加2.5厘米,同时他们的情绪体验越来越丰富,动作技能越来越复杂。这是我们看的见的变化,看不见的变化还有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洞察力等一系列心理发展变化。

1.5岁以后,宝宝们从有很强的好奇心,凡事都要动手动口操作的小婴儿,转变为使用符号且有思维能力的学步幼儿,是非常了不起的事。这时孩子学会了用一种物体(比如一块积木)来表征另一种物体(比如小汽车),学会了假装游戏,会创造性地用语言为自己打造一个奇妙的幻想世界,同时,假装游戏也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学习接受不同的角色,协调与他人之间的活动,并且学习解决可能出现的冲突和矛盾。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5岁到3岁的孩子内在主要是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因此,这一阶段的孩子必须学会“自主”,包括自己吃饭,穿衣,控制大小便等。如果不能实现这种自立,孩子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感到羞耻。

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分清楚自己和别人,会用手指着自己说“我”或者“宝宝”或者其他称呼自己的名称。他们开始在和父母的互动中争取自己的权力,并且不断试探父母的边界在哪里。他们飞速发育的身体让他们有了更大的力量,更多的本领,可以摸爬滚打,可以上蹿下跳,他们似乎寻求家庭中的“随心所欲”。精疲力竭的父母们不断地听到孩子大叫“我自己”。他们不但试图控制自己的生活,而且还想要控制父母和其他人,看起来成了一个自我中心的混世小魔王。

很多新手爸妈开始怀念那个柔软听话,躺在床上哪里也去不了的小婴儿了,不知道该拿眼前这个小魔王怎么办。这个阶段,是该要给孩子订立规则了。父母或者其他重要抚养人要坚定且耐心地要求孩子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合理地限制孩子的行为,用认真严肃地态度让孩子知道你的边界。比如一位父亲在陪伴孩子玩耍的时候,孩子用自己的手指使劲抠爸爸的眼睛。爸爸停下来嬉闹,看着孩子,用友好平和的语气说,这是不行的!你不可以抠我的眼睛!孩子还在继续嬉笑打闹,甚至更加坚定地要去抠爸爸眼睛。爸爸仍然要保持平和,和孩子靠近,并且控制住他的双手,继续告诉孩子,你不能那么做,那么做会伤害到我。孩子会因为被控制而发怒或者哭喊,父亲要坚持告诉他说,我不能放开你,我一放开,你又要伤害我。我只是避免伤害,不会弄伤你的。父亲的坚持和温和会让孩子慢慢恢复平静,感到安全。

孩子需要规矩,规矩让他们感受到爱、关心、公正。但规矩不是给孩子一个人的,家规要一视同仁,坚持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会变得更加合作,并且在未来较少表现出问题行为。父母们一定要记得,管教是一种爱的行动,当一个孩子越觉得被爱,要管教这个孩子就越容易。没有爱为前提,孩子会把要求视为惩罚,因而表现出极大的反抗力量。(我们常常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看到这一点,就是因为3岁前的功课没有完成)。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应该用好行为来赢得爱,这是一种情感交换行为,会让孩子有压力。其实,无论好行为还是坏行为,都是在呼唤爱,试探爱,确定有没有爱存在。孩子的行为出现,我们不要急着去判断好坏,更不要急着纠正。想一想,孩子这样做,他需要什么?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需要。1.5岁到3岁的孩子会故意说“不”,这是正常的反抗阶段,他要看看自己能做多少主。当你确定这个是可以由他做主的事情时,就把权力交给他。当然,这并不容易。

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语言发展还很不完善,所以,身体表达是很好的方法。拥抱、抚摸、嬉闹都可以让他感受到爱和安心。智慧的所罗门王在《圣经•箴言》中说,“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