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月日记 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斋月第十四天 海奥华预言

之所以能够大量阅读,其实是受益于喜马拉雅,我把做家务的时间全部用来听书,海量的免费音频任意选择,令人大快朵颐!

这几天听的是《海奥华预言》,像科幻小说,又像穆圣*登宵的故事,有趣极了!让意识跟着书中的主人翁一起去遨游太空,跟外星人交流,站在更高的纬度看地球,看人类,看人生。

[图片]

他叫米西,一个普通的园艺工人,据说,1987年的某个深夜,米西被一股神秘力量唤醒,他不由自主地在冰箱门上写下了留言:“我要离开十天,请不要找我,也不要担心我。”

随后,他走出了房门,被一片蓝光罩住,面前出现了一个身高三米的巨人!米西很害怕,却迈不开步子,他以为在做梦,捏了自己一下,结果发现这一切都是真的。

巨人告诉米西:自己是外星人,名叫“涛”,来自海奥华星球,说老米很幸运被选中在另一个平行时空中,进行一次特殊的旅行。

紧接着,涛采用“时空锁”技术将老米的肉身停留在一个特定的时空,即使老米在外太空旅行了50年,实际在地球上只过了10天。

就这样,涛带着老米来到了海奥华星球,并告诉他:这个星球是宇宙中最高级的9级星球,地球是最低级的1级星球。

地球上的人族就是135万年前从巴卡拉星球上移民过来的,也就是今天黄种人和黑种人的祖先,开始他们都有两三米高,但由于地球的引力的影响,他们慢慢进化变矮。

白种人则是25万年前从天狼星移民的地球,那里人口过剩,无法再满居住需求,他们定居在亚特兰蒂斯,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可不幸的是,后来爆发了核战争,亚特兰蒂斯最终沉入海底,人类文明被重置。

接下来,米西在海奥华星球待了五十年,但由于海奥华的时间和地球上是不同的平行时空,也就相当于地球上的十天时间。

回到地球后,米西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叫《海奥华预言》。

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轰动,很多人对他的经历半信半疑,质疑这只是一场骗局。

为了证明自己并没说谎,老米解释说:“我发誓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我没什么文化,更没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我写下这本书,也是因为外星人的要求,你可以不相信,但你应该知道。”

心理学家说,人们之所以会有恐惧心理,是因为对恐惧的事情无知。一旦知道,恐惧就会消失。比如,在黑暗中你看到一个晃动的人影,当你不知道他是谁的时候,心中会产生“那是不是鬼?”的想法,恐惧就是从自己编造的幻觉中产生的。一旦人影叫出你的名字,你听出那是你的好朋友的声音,恐惧立刻就被击碎。因为此时你心中已经明白了。

所以,探讨未知领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人生会淡定和坦然很多,也会快乐很多。

      2022.4.16

  斋月第十六 天    我为什么喜欢文艺表达一

静静的斋夜,细细品读宗融艺文馆发布的新文——金博写的《我所了解的端庄文艺》,心潮澎湃,双眼湿润。《端庄文艺》已成为记忆中的流星,划过夜空,消失无踪影。而《宗融艺文馆》则是夜空中恒久的启明星。在叹息过去的同时,引起我对《宗融》的倍加珍惜。

我为什么喜欢宗融文艺?为什么喜欢回族文学?为什么喜欢文艺表达?细细想来,还得从小时候说起~

  我出生在教门世家,父亲以上四代先人都是阿訇,家乡禹州市宗教志上称我们家为“四代经师”之家。小时候,我们村还没有清真寺,我家就是临时的清真寺,几位礼拜的老人每天都来我家跟着父亲礼拜,清晨我常常是在父亲的诵经中醒来,那音调庄严、神圣而优美。父亲也常给我们讲一些神奇的经典故事,小小的心灵对未知的秘境产生一种敬畏而美好的想象。

记忆中最早的斋月,是在我八九岁的时候,那时的斋月是在酷热的暑假里。村子里有很多人封斋,我们小孩子也跟着大人学封斋。母亲说我们的斋是“狼斋虎斋,见饭就开。”不管怎样,我们喜欢跟着大人们吃“五更饭”,跟着礼拜凑热闹。父亲说这是先“练习练习”。

假期赶上斋月,我家就成了“文化中心”,小伙伴们都喜欢到我家玩,父亲趁机给我们讲故事、唱经歌、学礼拜、学字母“艾利府、憋、铁、歇……”。一到下午,饿得没力气了,母亲就让我们去睡觉,说:“床是一盘磨,躺上就不饿。”我们拉一张晾席铺在树荫下睡觉,睡到黄昏时分,一双双小眼睛围着钟表盯着秒针“滴答、滴答”不紧不慢地走着,我们着急地为秒针喊“加油、加油”,催它快快走到开斋的时间。听到打更人敲响了开斋锣,我们便一窝蜂地跑到我家的压井旁,干渴的小嘴争先恐后地对着出水口,“咕咚咕咚”大口喝起刚从井里抽出的冰凉的井水,然后,一群小麻雀似的叽叽喳喳喊着“开斋了!开斋了!”跑回各自的家里吃开斋饭去了。

吃完开斋饭,男人们去邻村的清真寺礼拜了,女人和女孩们又聚到我家来,院子里铺上席,跟着母亲礼拜。

我和小伙伴们听了父亲的讲道,也会私下谈论教门的事情。信仰已扎根于幼小的心灵,它始终对我的人生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我们长到少年时期,就不怎么听父亲讲了,我们都钻进了小说里,小说里的故事比父亲讲的精彩。60、70后的少年时代,没有电子产品,业余生活最大的乐趣就是读小说。一部小说在伙伴们之间争先传阅,少年时期心灵的成长如身体的快速成长一样渴望着大量的精神营养品,我们读的最多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

读到第一部回族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是又惊又喜!惊的是回族生活也可以写得那么美,喜的是回族人走进了大众视野,此后便开始关注和思考回族文学。遗憾的是,我没有接触到很多回族文学作品,而是读了很多信仰方面的文字,几乎所有的穆斯林杂志我都订阅。直到网络兴起,才在中穆网上读了一些没有出版的回族小说。

后来,遇到了《谁的月亮爬上来》,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于是就大量转发,并试着在我们的读书群为书友朗读电子版的《月亮》。由于转发《月亮》,被邀请到了石老师的读者群,受宠若惊,犹如进入一所虚拟大学,在群里学到了太多太多,我收藏了很多群友们精彩的言论。

            2022.4.18

斋月第十七天  我为什么喜欢文艺表达 二

2020年4 月的某一天, 石彦伟老师在艺文馆读者群里说了一段话:

“我搁置创作与毕业,病假失业,却乐此不疲的事业,它大于我,包含我的一切:文学、评论、影视、朗读、口述史、图书馆……假如卑微的我在这孤独怆然的世界果然有粉丝这码事,我希望,他们不必追逐着我,而是追逐着我所倡导并为之牺牲的理想。艺文馆,就是这个理想的化身。”

这段话,贵如千金,重如泰山!

艺文馆,是夜空中的启明星。

我在民间生活、在土地上耕作,却也常常抬头看看天空——漆黑的夜空一片死寂,死寂得可怕!但,夜空中还是有几颗星时不时地亮一下,有的亮着亮着就消失不见了,有的星光很微弱却顽强地闪烁着,就像受了重伤的病人的呼吸,求生的本能使它“生命不息,呼吸不止。”它们呼出的不是空气,是光!那微弱的光在黑暗中闪烁着希望。

《宗融》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阅读它,牵挂它,渴望它。哪怕它的文章不是我所喜欢的类型,但只要它更新了,我就会长长地舒一口气:噢,它还好,它还“活”着。

我还收藏了达老的一段话,每每读起,就会泪眼模糊~

“曾与李佩伦先生在回族学会的年度学术研讨会上,相遇过几次。李先生和张巨龄先生是好友,他们在大会上的发言,不同凡响,他们都是傲骨清风,才气逼人。现在李佩伦先生把这根接力棒传递到你们手里,这付重担可不轻啊!

我的老同学黄成俊前些天曾跟我说:“我管了30多年的大学生和硕士博士联谊会,其中不少回族青年人,我没遇到过石彦伟这样的博士生,有信仰,有才干,能张络,我除了称赞,不知说什好!”(这是他的原话,我粘贴过来的。)石博士,你带领你的这些小伙伴们已经站在了时代的起跑线上了,我们十分欣慰。我们要视野开阔,不能只在自己回族的小天地里自说自话。回族是个优秀的民族,回族人骨头最硬,回族人最爱国,回族人还是个充满才智的民族,现在在各个战线都有回族人的身影,但是经常不为外人所知罢了。我们要让社会上知道回族不是仅有美食,在社科界,科技领域,回族人都有杰出的贡献。回族将成为令人刮目相看民族。”——达理

            2022.4.19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