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稻盛和夫"给我留下的印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不要被这个标题惊倒,我也不是在博眼球,我没有见过稻盛和夫这个人,只是看过他的书,听过他的名,所以,关于之前及本文所写,都可以认为是源于我的“道听途说”。

我只是想说说这个人在书中的理念及思想所给我留下的印象,以此结束我对《阿米巴经营》的阅读。

读书就是读书,我不会因为读某本书或者是某本经典而去崇拜某个人。

我认为,读书读的是书里的观点、思维、理念及精神,用以跟自身进行比较、观照,相互印证。别人的路只是给你提供借鉴与参考,我的目标是当我读书多了,某一天能够豁然开悟,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当然,读书也并不一定就能使人得到开悟,还需要配合以身体力行。慧能说的好,“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

光读书但不能行,有屁用。

迄今为止,我共读过稻盛和夫所写的三本书,分别是《干法》、《心灵管理》和《阿米巴经营》。

前两本书读的时间比较早了 ,印象也模糊了,但总的来说,貌似:

《干法》说的是如何工作,记住了一个词:极度认真;

《心灵管理》说的是修心的历程,记住了动机至善,私心全无;

《阿米巴经营》讲述了一种组织模式,因为是正在读着,所以记住的比较多,“使命感与责任感”、“意志”、“销售额最大化与经费最小化”、“单位时间附加值”等。

这三本书给我勾勒了一个关于“稻盛和夫”的印象。

首先,稻盛和夫是一个心态平和的人,唯如此才能安定下来做点技术的事情。

这在其在松风工业公司时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他有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豁达。当时与其一起进入这家公司的学生,出于对公司的担忧等,不长的一段时间后这都先后离开,当然稻盛当时心里也动摇过,要去报考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可惜因为户口本的事情作罢,终于还是留了下来,一心一意研究关于陶瓷方面技术,并且取得了突破,展现出作为一名技术人员的潜质。这也许为其后来创办京瓷提供良好的一个优势保障。

其次,他是一个执着狂热的人。就像他自己所描述的一样,是一个极度认真的人,唯如此才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

如果一个人能给自己这样的评价,那必定是他最真实的想法,唯有真切的经历过,并持续的体会过,被深深的刺激过,方能给出自己最合适的表达。

当多少年过去,他依然记得“在这家公司里,我的任务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我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睡在那里,昼夜不分,连一日三餐也顾不上吃,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工作”。甚至于,在那“智慧迸发的瞬间”,神“看到我那样拼命地工作,那样苦苦思索,神都看不过去了,神可怜我,赋予了我智慧”。

这样的场景大家并不陌生,在经过了999次的尝试后,突发灵感爆发,“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吧。

招惹谁也别去招惹这样的人。

再次,他是一个掌握了一种原则的人,并以此原则为基开展了自己的事业。

原则是个什么东西?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作者也备及推崇这个词语。其实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类似于我们所讲的准则、本质、规律或者道等。有好多的原则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但是学过是一回事,能够运用又是一回事。

稻盛有点谦虚的说“正由于我对经营一窍不通,不具备人们所常说的常识,所以在判断事物时只能去考虑事物的本质”。在这里就可以看出稻盛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一根筋的人,只要抓住了“做人何谓正确”这一点就不放,并把它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以此去要求自己的行为。

能够掌握原则并运用原则的人,无疑拥有巨大的力量。稻盛从“做人何谓正确”出发,构建了京瓷的经营理念与经营哲学,并洞察了京瓷发展的正确之路,形成了京瓷独具特色的“阿米巴经营”。

最后,他是一个具有自我要求的人。

所谓有自我要求,就是不能停止自己前行的步伐,在任何时候,都努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大道。所以,他会在以其高龄之际接手日本航空,这个已是日落西山的曾经的世界五百强公司。还记得他在创办第二电电时的问心之语么?动机至善,私心全无。秉持这样的要求与自觉,不计个人名誉得失,毅然接下重振日航的担子,在这里计较目的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在这份勇气面前,所有的目的都已黯然失色。

最终的结果就是他用成绩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哲学。

所以,这是一个认死理的人,在这样的人面前,一切谣传、谎话、污蔑都不好使。

招惹谁也别去招惹这样的人。

我时常在想,人生应该就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只有不断的追求自己人生的终极奥义方不负此生来世一遭。

一个人理想的生活追求,应该是能够随着自己思想境界与层次的提升,不断的升级打怪,不断进入更高的层次境界。

因生命的有限,可能会在追求真我的过程中,提前湮灭于世间,但修行不会停止。人生会有来世,在来世中能够继续前世的修行。

近来,我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阿米巴经营》,时常为作者自己独特的思想闪光点、独立的意志及独立的思考所感动,我觉得,他们就是正走在人生修行路上的人,他们不但已经走在了路上,而且是走在了适合自己的路上,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与令人称羡。

因此,他们是值得我去欣赏的。欣赏他们经过自己思考与实践后所给世人的这些精神财富。

想到一句很牛逼的话,自己篡改一下放到此处,一个人真正的功德,不在于你写了多少书,干了多少事业,而在于你影响、改变了多少人,让他们走在变好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