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缺爱”的人,会有这5种表现,爱囤东西就是一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会发现尤其是家里的长辈,老人家特别喜欢囤积物品,东西其实没什么用,就说舍不得扔。从心理学上讲,其实这是一种强迫行为,很有可能是一种缺爱的表现。

那么,既然是缺爱,为什么会囤积物品呢,这里有什么关联吗?原因主要有三点。

1.我们人的基本需求除了物质需求以外,还包含社会需求,就说建立和维持有意义的社会关系的需求。缺爱的人的社会需求没有办法得到满足,所以他会把物品当做社会关系的一部分,通过囤积的方式,弥补自己在社会联系当中的缺失。

2.情感跟物品不一样,看不见也摸不着,物品则实实在在的。所以囤积物品,就会让缺爱的人感受到“踏实”的感觉。

3.大部分人感到缺爱,心理学上讲,就是因为在他成长的过程当中,没有和父母建立起很好的依恋关系。通过囤积物品,和物品建立依恋关系来弥补。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很多人明明东西没有用,但就是不愿意扔掉,因为已经产生了感情了。

除了囤积物品以外。有以下五种行为,可能也是缺爱的表现。

第一,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缺爱的人,尤其是小的时候缺母爱的人,更容易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在孩子的印象里,妈妈是负责准备食物的,因此,妈妈的态度,都会被孩子直接跟食物联系起来。 但是,妈妈的态度,孩子是控制不了的,能够控制的只有食物,所以,吃的太多或着吃的太少,说孩子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跟妈妈的关系。时间一久,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就跟孩子一起长大成人了。

第二,不敢跟人走的太近

很多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对自己的需求不管不顾,特别排斥自己的哭喊。孩子在跟爸爸妈妈的相处中,就意识到亲密关系,说靠不住的,只有自己才是值得依靠的。成年之后,因为小的时候,爸妈对自己的不回应,他就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在人际交往中,他都是跟人,刻意保持距离,不敢跟人过于亲密。一旦遇上冲突和争执,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逃避。

第三,对别人的反应过度敏感

这种人的父母,可能跟上面的父母,恰恰相反,对孩子的任何需求都快速反应,看上去特别的尽职尽责;但是,他们有时又会突然生气,对孩子发火,或者跟上面提到的父母一样,对孩子不理不睬。父母这样,阴晴不定的反应,会让孩子长期处在一种特别焦虑的状态,对亲密关系中充满了不安全感。导致长大后,对别人的反应过度的敏感,他们总是在寻求别人的认同,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感受自己有价值。如果别人一不小心,对他们的反应有所疏忽,他们就会变得焦虑,甚至充满了愤怒。

第四,情商低,不会换位思考

我们常说的情商低,其实就是,不能准确觉察自己的情绪;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没办法控制情绪。原因就是,在父母身上,没有获得很好的情感示范,自己的情感需求又没有得到回应,就更不用说懂得别人的情绪感受了。他们不能很好管理自己的情绪,有一点负面情绪就可以把自己击垮了;开心的时候也没有办法尽情的感受快乐。人际交往方面,就做不到换位思考,被人称为情商低。

第五,更容易遇到不好的伴侣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面,对于缺爱的人也是一样的,他们所熟悉的,就说从小在父母身上体会到的,缺爱的模式。当他们没有意识这一点的时候,会不自觉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重复这种缺爱的关系模式。这就说网上经常有女孩子说,自己为什么总是遇见渣男的心理原因。

第一,勇敢面对。面对痛苦总是困难的,我们总是会下意识的否认曾经痛苦的经历,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而且我们还经常会为这些经历编造一个对自己有益的理由,为了让自己好受一些。当然这很正常,每个人都一样的。如果我们想要摆脱痛苦,就应该有意识的去分析自己行为表现,发现其背后的原因,直面问题。找朋友帮助一起分析,会让我们更有信心一些。

第二,开放心态,多跟社会各类人接触。很多情况都是童年时期,和父母的关系造成的,不要过分苛责父母,他们也是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局限。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多去接触各色各样的人,建立起新的、更好、更健康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递祝福给其他人。这里介绍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仁爱冥想。具体的操作:放松,闭眼静坐,想3个对自己的祝福,可以说“祝我身体健康”、“祝我开开心心”;其次,想一个你想感谢的人,把对自己的祝福转化成对他的祝福并且大声说出来,比如“祝她身体健康”、“祝他开开心心”;接下来,想一个你讨厌的人,用同样的方式把祝福传递给这个人(是的,你没看错);最后,也是最难的,想一个你既不感谢也不讨厌的人,重复刚才的祝福。

这个方法最核心的意思,就是传递祝福给其他人,重要可以增加我们的积极情绪和幸福感。

祝你我都充满爱的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