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哭”的孩子更有出息?看后父母哭了:不应该阻止孩子软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大多数父母都不喜欢爱哭的孩子。爱哭的孩子;遇到困难了,会哭着找妈妈;在外面跟别的孩子发生了矛盾,会哭着回家跟爸爸妈妈告状;被爸爸妈妈批评的时候,会哭……

总之在大多数父母的眼中,孩子爱哭完全是他们懦弱性格的外现,并认为整天遇到事就哭哭啼啼的孩子,长大后也多半没出息。可是,事实真的这样吗?



之前听网友分享了她自己的一个例子:她说她两三岁的性格还是比较直接的, 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但是从三岁开始,家庭逢遭变故,她的妈妈为了让她更有出息,开始教育她, 她今后不能再动不动的哭,一旦哭一次,就打五下手心。




刚开始的时候, 她几乎每周都会因为哭挨妈妈的打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打的频率从一周几次,逐步变为一个月几次,再到一年几次,最后消失。

她说,这样的教育,虽然让她看起来变得越来越优秀,但是她觉得自己的心理也越来越不 健康 , 长久压力、委屈、难过等情绪堆积在心里,失去了发泄的途径,她的性格变得越来越沉郁。

她觉得她自己活得一点都不开心,没有了哭,她也失去了笑。谁说爱哭的孩子一定没出息?又是谁说爱哭一定是“贬义”?



情绪调节能力的差距

日本乒乓球选手福原爱,很多人都知道,她从小打乒乓球,经常一输球就哭鼻子,可以说在乒乓球这条路上,真的很爱哭了。但是,爱哭的她,依然成为了世界级的乒乓球选手。



可见,爱哭不一定是性格的软弱,也是孩子情绪发泄、调节的方式。相反那些从小就不爱哭的孩子,他们把负面情绪堆积在心中,不发泄出来,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调节好。

共情能力的差距

何炅在节目中,很多时候会因当下的感触而哭泣,以此也有了“爱哭”的标签。这种标签难道是在反讽何老师没出息吗?



只要是一个有基本理解能力的人都知道,这是何老师泪点低的表现。 通常而言,一个人的泪点,反映着这个人的共情能力。


孩子的爱哭,并不是只跟负面情绪有关,更是孩子 心思敏感纤细、共情能力强的一种表现。 那些不爱哭的孩子,他们的感受共情能力比较差,所以很少会因感受到别人的情绪而哭泣。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维持孩子 健康 的心理状态、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强大的共情能力,可以让孩子更富有同理心,会更多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两种能力的相互配合运用,孩子也会展现出高情商。



家长不让孩子哭,不仅仅是不让孩子泪水外现,更是对孩子 情绪表达和世界感知能力的阻碍 。由此,孩子很有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某些方面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以及社交问题等。

这是家长们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究竟该不该改变孩子“爱哭”的性格?



在孩子的教育上,已经开始注重对孩子“天性”的教育。可见,让孩子释放自己的天性有多重要。美国心理学家Susan David提供了 四种不压抑孩子哭的天性的来提高情商的方式:

让孩子的情绪表达没有恐惧感: 孩子通过哭的方式,表达情绪的时候, 家长不要对其指责、呵斥 ,这样会让孩子对“哭”这种行为形成恐惧,从而今后可能不能通过哭来表达情绪。孩子只能把情绪憋在心中,可能会诱发心理问题。



鼓励孩子哭: 孩子情绪不好时, 鼓励或者引导孩子通过哭的方式将情绪发泄出来。

问问孩子“为什么哭”: 当孩子把情绪发泄之后,停止哭泣时, 家长们适时地跟孩子聊聊他们“为什么哭” 。这个过程,家长们要把握好分寸,不能让孩子有一种“秋后算账”的感觉,而是通过沟通让孩子知道,导致他们哭的情绪是什么?



让孩子重温情绪消失的过程: 最后,通过让孩子 重温情绪消失过程的方式, 让他们更了解这种情绪,以提高对这种情绪的敏感度。

孩子任何的行为都有一定的原因可循,家长单纯的表面阻止行为,其实是对孩子“天性”的一种压制。如果想让孩子 健康 成长,解决行为背后的原因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