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藤野先生》中看鲁迅先生的尊师重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说起来惭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放在案头很长时间了,一直没有翻开。为什么会这样,一个是觉得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思想比较深刻,有一点畏惧心理,另一个是看到书上标注的是中小学生课外必读书,在心里面觉得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再读这样的书是不是有点落伍了。

正是有了这样的认知谬误,才让我迟迟未能翻看这一本书。在中学的时候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还看过由鲁迅先生写的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说阿Q与祥林嫂的形象深入人心。

也许有许多人并不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弃医从文,我想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寻找到答案。众所周知,文字代表了一个人的思想,更何况像那些著名的文学家与思想家,他们更希望用自己的文字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

最近整理书桌看到案头的这一本书,索性打开翻看了起来,这一打开,竟让我产生了一种穿越之感。从文中看到先生对那些往事的记述,让我也仿佛进到了那个绍兴的民宅,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也跟着作者的笔触回到了那蟋蟀鸣叫的夏夜。

在看到“藤野先生”这一篇的时候,引起了我的关注,我从中看到了先生对藤野老师的敬重之情。

这一篇文章也曾被入选到语文书中,说起来还是有一些印象,还记得老师曾经要求背过其中的相关段落,具体的是那几段应该早已经忘记了。

藤野先生是当时鲁迅的医学老师,在教鲁迅的过程中,对鲁迅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鲁迅的成绩在班级中还是不错的。为什么会对鲁迅格外关注,文中给出了解释。

因为在学医的人眼里是没有神鬼之说的,以当时人的观念,认为中国人是信奉鬼神的,不敢对人体进行解剖。可是这些现象并没有在鲁迅身上显示出来,由于鲁迅对学习的认真,引起了藤野先生对他的关注。

从文中可以看到藤野先生是一个教学严谨的人,他没有像其他的日本人那样看不起来自当时还处于贫弱的中国人。

文章中用了一些以前的留级生对藤野先生的评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关注外表形象的教授。这一种情形我们可以从许多有成就的人身上看到,专心做事情的人,是不会关心那些与自己做的事情无关的事。

文章用了一个很形象的细节来描述藤野先生的这一情况。由于藤野先生不注意衣着上的细节,在公交车上被人误以为是扒手,还有忘记了打领结。这些的事情居然成了别人的谈资,这正应了一句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与此相比较,藤野先生的教学反倒没有人愿意注意。医学知识需要的是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在文章中鲁迅先生用了两个例子很清晰的表达出了藤野先生的认真与严谨。

从藤野先生要看鲁迅平时上课做的笔记中,可以看到他可鲁迅的学习还是比较关注的。每一次看过之后,都会对笔记进行一些整改,这对鲁迅的影响很大,还有一次鲁迅的笔记中画的一个动脉位置不准确,藤野先生给纠正过来,并且说医生对于器官位置的记忆必然是精确的,否则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因为位置不清楚不产生偏差,那样的后果将会很严重。

鲁迅在他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成绩也自然有所提升,在考试的时候,成绩还很不错。为了他的成绩,还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忌妒,认为是藤野先生向他透落了考试题,所以才会有那么好的成绩。

鲁迅对此事是据理力争,后来得到了院方的证明。当时的背景是日俄战争期间,有许多枪毙犯人的场景,当时已经有了放映机,人们会围在一起看热闹。

由于当时的社会气氛,日本人在看到枪毙外国犯人的时候,会高呼万岁。可是一些留学生也竟然跟着附合,这让鲁迅先生看到了人们思想上的愚昧。在回国之后,看到许多类似的情况,这让鲁迅先生意识到,人们思想上的病症要比身体上的难治,于是下决心弃医从文。

藤野先生并没有教鲁迅很长时间,甚至于在鲁迅向他告别的时候,自己竟然连一张像片也没有留给他。反倒是藤野先生送给了鲁迅先生一张照片,在照片的背后用中文写上“惜别”二字。

这一张照片也成了鲁迅先生的精神支柱,他把这张照片放在自己的案头。每当自己困顿的时候,看到这一张照片,就好像藤野先生在眼前一样,督促自己继续奋笔疾书,写出让那些“正人君子”不舒服的文字。

由此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词句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从他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就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是一个尊师重道的人。他尊重的是那些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的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