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现在父辈同我们交流都是通过电话、微信这些方式,不会像《傅雷家书》中的父亲那样,通过书信沟通。木心先生的现代诗《从前慢》中有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傅雷家中书深切的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书信,全面展现了傅雷的艺术思想、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也生动体现了傅雷真诚、正直的品格。

傅雷家书的创作年代是上1954年到1966年距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社会环境、思想状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书中的一些具体观点并不是完全合乎时宜的,傅雷对于自己比较传统和严格的教育方式也有所反思。看这本书,主要是体会作者的人生观、艺术观带给我的启发,还有书中真挚的思想感情仍然是历久弥新的。

如何做人?如何做艺术家?如何对待生活?是我认为是这些来往信件的三个主题。

如何“做人”是傅雷在书信中反复提到的。傅雷所说的“做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而是私德和公德,目标是要养成卓越的人格。他一直希望儿子傅聪成为德才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所以始终强调先做人,再做艺术家。关于如何做人,傅雷提出了两个要点,一是如何拓宽人生的格局和境界,二是如何对待人生的挫折和苦闷。

傅雷认为,很多演奏家只能演奏某几个作曲家的作品,他们只能被称为演奏家,而不是艺术家。原因在哪里呢?是因为他们的心胸不够广大,领悟不了更宽阔的艺术境界,融合不了艺术的变化,他们的艺术表现就会受到局限。因此,只有先把做人的格局、胸襟尽量发展出来,开拓好自己的精神园地,才能了解任何艺术形式,才有可能成为对人类真正有贡献的艺术家。

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广阔的格局呢?傅雷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诚。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任何道路能通向真诚,因为真诚就是通往一切的道路。傅雷也说,真诚是艺术的第一把钥匙。大多数从事艺术的人,缺少真诚。这种真诚不是嘴上说说的,而是真有所感,要能够放下虚荣心去正视自己、了解别人。

对艺术、对真理的真诚,傅雷把它称作“赤子之心”。傅雷家书里有句名言:“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心灵纯洁,才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才能有动人的艺术表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句话成为傅雷家书中流传最广的名言。

如何对待人生的挫折和苦闷?傅雷认为,人生的浮浮沉沉、起起落落,本来就是常态。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高潮也有低谷,只有庸庸碌碌的人才会没有波澜,生活像死水一样。只要高峰时不过分亢奋,低谷时不过分颓废,追求一个相对的平衡,就是比较好的状态了。

挫折和苦闷,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傅雷认为,需要区分“小我”的苦闷和“大我”的苦闷。总的来说,小我的苦闷是狭隘的、对自己有害的,不容易解脱的。而大我的苦闷是有可能有益的。什么叫小我的苦闷呢?就是从一己之私出发的苦闷。这种苦闷是最伤人的,比如渴望名利而得不到名利,怀着成功的野心却不能实现,跟别人攀比而嫉妒和仇恨别人,这种苦闷害人害己。那什么是大我的苦闷呢?就是从社会、从人类福利出发而产生的苦闷,比如忧国忧民的苦闷,因为它的出发点是正义、善良的,所以即使苦闷,也不会有害处,反而可能会激发自己做出一些真正的贡献。

正确地对待苦闷情绪,应该是把自己的小我苦闷,转化成一种活泼积极的力量,多想想人生和宏观问题,把自我看得渺小一些,这样才能超脱于个人得失,减少患得患失的情绪,使自己保持愉快向前的积极状态。

如何成为艺术家?傅雷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公式:艺术修养=艺术鉴赏+艺术表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先具备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够领悟不同的艺术境界,然后才是好的艺术表现力。

艺术鉴赏,解决的是“领悟力”的问题。傅雷认为,艺术鉴赏贵在一个“通”字。通就不局限、不迂腐,就能培养格局、眼界、心胸。

傅雷在跟傅聪探讨西方艺术的时候,还会站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视角来体会。东方文化里的一些思想,有时候对于艺术领悟可以有独特贡献。傅雷就认为,最好的艺术作品往往是体现了中庸思想的。浪漫的作品可以温柔妩媚,但是不过分甜腻,不让人产生一种邪念或私欲;相应的,悲剧的作品可以感伤,但不显得过分哭哭啼啼,而是有一种古典的美。这种意境就好像我们评价《诗经》,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一种张弛有度、恰如其分的美。还可以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里理解西方音乐。傅雷和傅聪父子就认为,肖邦的音乐风格是既飘逸又沉着的,类似于李白的诗,是一种诗意的境界,虽然有一种超越世俗的气息,但是一点也不带神秘色彩。类似于这种跨文化、跨艺术形式的鉴赏作品,就是一种通的表现,这种通的方式,可以拓展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让人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尽量不迂腐、不局限。

有了艺术领悟力作为前提,艺术表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傅雷与傅聪在探讨艺术表现时,提出了一个观点。艺术表现的方式有两种,水平式的传达和垂直式的传达。水平式的传达,是一种渗透的方式,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流入人心底。垂直的传达,类似于一种灌输的方式,带有强制他人接受的感觉。渗透的方式,力量往往大而持久。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化,化不是没有斗争,而是避免了表面上的猛烈的斗争,采用的是长期的、比较缓和的斗争。

傅雷认为,最好的艺术,是既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又能让人体会到理性的节制。感情与理性平衡之所以美,是因为这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也是最精妙的生活艺术。因此,感情过多的艺术家,要有意识地自制,要能自如地控制感情,而不是反过来被感情控制。

傅雷家书里的很多内容都是父亲对儿子所说的家常话,这些家常话体现了傅雷对于傅聪的生活教育,也处处透露出深沉的父爱。作为一个艺术家庭的家长,傅雷没有轻视日常生活,相反,他非常重视生活的艺术。傅雷说,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大多不会生活,这不是他们的光荣,而是他们的失败。不要看不起生活的琐碎,生活的琐碎内容就是生活艺术的全部内容。

关于如何对待生活,主要涉及了三个话题,如何对待恋爱和婚姻、如何做到劳逸结合以及如何理财。

傅雷多次在信中提到了自己的爱情观。他教导儿子不要秉持恋爱至上的观念,无论在恋爱多热烈的时候,都不要忘记忠诚于学问、艺术、真理,这些永远是在爱情以上的。恋爱或者婚姻的双方,不应该把对方当作自己的全世界,而是要意识到人格的独立、扩大的世界观,尽量把注意力放在事业、学识、艺术上,这样才能找到彼此共同的乐趣,才能维系比较长久和稳定的感情关系。

在婚恋问题上,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选择伴侣的问题。傅雷认为,对终身伴侣的要求,就像对待人生中的一切要求一样,不能太苛刻。凡事都有两面性,比如温柔的人有时可能显得懦弱,坚强的人又可能给人强势的感觉。想法太多了容易陷入不切实际,务实的管家太太又觉得太庸俗。没有一样优点不是伴随着不足的,在要求伴侣的时候,还是要想好可以忽略哪些小节,又有哪些本质性的问题是不能让步的。那么,究竟有哪些本质性的问题是不能让步的呢?傅雷提出,终身伴侣最重要的还是要考察三样,一是本质的善良,二是天性的温厚,三是胸襟的开阔。有了这三样,其他的方面都可以慢慢培养。

婚恋双方的相处,傅雷认为最重要的是有共同的理想和看法,正视自己和对方的不足,能够互相包容和忍让。比如,你与对方在思想上,在对真理的执着上,是否基本一致或者相差不远?这是首先要剖析清楚的问题。两个人共同的理想和热情,不是说几句空话就能支撑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断的灌溉和栽培。两个人需要日常生活中持续不断的沟通和对话,在其中贯彻彼此的为人处世之道,才能达成一致,共同进步。同时,两个人只有全身心包容、谅解,经常忍让,才能在人生路上经受住大大小小的风波,执手到老。傅雷说,爱情初来时候的热情固然美丽,但是总是不能持久。世界上很少有热情如火的情人成为白头偕老的夫妇的,人们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又说,夫妇相敬如宾,这可以说明,只有温和、平静的感情才能持久。伴侣到后来应该是一种知己朋友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终身伴侣”。

傅雷讲劳逸结合,跟我们平时谈的角度不太一样。他特别强调的是,仅仅依靠音乐来培养音乐是行不通的。如果太偏重以音乐本身去领会音乐,时间长了就会减少艺术的新鲜气息,走向抽象、封闭,缺少生命的活跃。所以,他建议傅聪在刻苦的钢琴训练之余,要多去公园,多去博物馆、美术馆,通过造型艺术和大自然来放松精神。傅雷认为,劳逸合理安排,最重要的是维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融入大自然,经常跳出自己的牢笼,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找到新的感觉和看法,可以启发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受。同样的,定期欣赏造型艺术,可以调剂自己的状态,也会让音乐表达更丰富、更有生命力。

关于理财方面傅雷说到,艺术家往往轻视钱财,傅聪也不例外。傅雷对傅聪说,我们当然不要做吝啬鬼、守财奴,过分无度地追求物质,被金钱奴役,但是艺术家如果不懂得善待钱财,也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一个艺术家要想保持人格上的独立,只有建立切实的经济保障才有可能,所以傅雷对于傅聪的物质生活特别关心。傅雷认为,瞧不起金钱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因为不重视金钱而不会处理,最终吃了金钱的亏,成为物质的奴隶。生活中物质的一面并不比精神的一面要低级乏味,重视理财,做好计划,总结一套预算决算的方法,跟重视物质不是一回事。这是为了不吃物质的亏而采取的预防措施,就好比我们保持日常生活的规律,不是为了过上刻板枯燥的生活,而是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来做更多有用的事。归根结底,处理好生活上的细节,都是为了更完美的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