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04之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曾国藩也是凡尘俗人,和所有人一样的普通人,身上有无数的毛病和缺点,直到有一个人指导于他,从此剔励奋发,恒心改过,终于成就人生和社会功业之大成。

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字呢?

曾国藩28岁时考得进士,入职翰林院庶吉士,年纪轻轻有此成就,颇是自得,回乡接父亲来京城常住,曾麟书小住一段时间后便要求回乡,临行前给曾国藩留书一封。

原来,曾麟书京城小住期间,观曾国藩作为行事,颇多不满,留书告诫,言之三节。

曾国藩后来成为理学宗师,当世大儒,许多人都以为他天赋异禀,才略超人。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且看曾麟书告子三节为何?

在古代,欲几乎专指色欲,可见曾国藩一样沉迷女色,纵情声色而不自知,与好友狎戏友人姬妾,留恋风月场所,沉迷色欲而不知节制。

父亲观此,明言告诫。

节劳和节饮食并非只指于此,其意与节欲相同,是希望曾国藩戒掉身上轻浮和得意忘形的毛病。

曾国藩入职翰林院后工作清闲,无甚劳苦,不务正业,整日里和朋友嬉闹玩乐,不知所谓,喜欢聊女人,喜欢看杀人,在这些事情上面耗费精力和心神。

曾麟书书见此,大不悦,执意要回家,并留书明言告诫,希望儿子能够痛改前非,戒掉身上的毛病,规范自己,正己修身,务业遂志。

曾国藩在日记中写到:

接父亲家书曾国藩猛然惊醒,剔励自发,给自己定下三条戒律:

1. 戒多言

2. 戒怒

3. 戒忮球

原来,他年轻时也跟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浪荡嬉戏,不务正业,不思进取。可他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好学!

犯错而能知过,知过而能剔励改过,改过而能恒长坚持。

那么,同样一身毛病却同样年轻的我们呢?

曾国藩一生中有两位重要的老师,极大的教育和影响了曾国藩。

一者,唐鉴

一者、倭仁

此二人皆为当时大儒,理学大师,于仕途和学问皆有大成就,二人同以理学相号召,学冠当下,许多知名学者都曾问学于他们,曾国藩也是其中之一。

二人对曾国藩一生行事作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学问精进都有重要的影响。

老师之幸,得英才而育之;

学生之幸,得名师而教之。

孔子最喜爱的学生,颜回,孔子赞他不贰过,当为好学者第一。

以此标准来评价曾国藩,他似乎无法与优秀二字搭边,因为他经常重复性犯同一个错误。

每次下定决心要改正错误,却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每次自誓要修身,却总是半途而废。每次刚改正一个错误,不久便再犯。

那他是怎么终于做到改正错误,修身以治业的呢?

倭仁教给他两个方法:

第一、记日记

直面危险,是匹夫之勇;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才是真的勇士。

每日用文字记录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真实记录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每日里自查自省,在直面自己内心的基础上知非,改过。

第二、要敬,要慎独

敬,敬畏,要时刻怀有敬畏之心,不能肆意妄为,不能胡作非为,不能没有节制,时刻注意尺度的把握和节奏的把控,要做到心中有敬畏,行为有约束和规范。

君子慎其独也,人前君子,人后也是君子,方为真君子。在一个人的时候,要自我约束,要自我管控,要让自己独处是也和面对普天大众一样,发自真心,取自真意。更要诚以对己,诚以对人,诚以对天地。

曾国藩学此二法于师,每日不缀,却难有成效。

一代大师,修身之难,也与常人无异,非艰辛困苦,磨勘反复不能成。

曾国藩在日记中说 :

立志五十余日,未曾改得一过,真常人也。

立誓不可谓不重,然而结果也与庸人无异,令人大跌眼镜。

两月而不改其错,自新之志也是日渐衰颓,然后又重新立志,似乎他也一直在经历知错→立志改过→复过→重复立志→失败→立誓的恶性循环中,并且一直无法自拔。

看曾国藩知错改过的过程,也经历了立誓改过时的雄心壮志和踌躇满志;改过难为,复过难控时的迷茫愁结和仓皇失措;改过不得,自思自省时的惭愧自疚和奋发再上。

这个过程是不是有点熟悉,是不是和你我的自新过程几乎一样,是不是路子和步骤都几乎一致,但为什么我们和他最后的立人成业的结果迥异呢?

只在恒心二字,一日不改,再次用功;若已再犯,再次自思;知过改过,久久不忘。用功一深,效验自至。

曾国藩自此养成了终身日记的习惯,并始终保持对天地,对庙堂,对他人的敬畏之心,以儒家的至高标准和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倭仁的教育二法,曾国藩一以贯之,直至终生,然于短期内却并无太大效用,无法改变他迫在眉睫的当下之急。

这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字便是:静

曾国藩自此幡然醒悟,找到了自己的症结所在。

对症下药,果然药到病除。

曾国藩养静气二法:

一、养成静坐的习惯

无论禅宗,瑜伽还是内家功法,都重视静坐的作用。

静坐可以清心,清心可以明悟,明悟可以开智,开智可以至达。

二、临时淡泊守志,淡定守静。

曾说:日内不教不静,常致劳乏,以后须从心正气顺四字上体验。

他评价一个是否有真学问,以他能否甘淡泊为要。

且以诸葛孔明的诫子书为本文结尾,亦为自身诫文: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