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陶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8

1. 陶安传及译文

陶安传陶安,字主敬,当涂人。

少年时就敏悟,广泛涉猎经史,尤其见长于《易经》。元至正初年,江浙乡试中举,授予明道书院山长,躲避战乱于家乡。

太祖占领太平,陶安和耆儒李习率父老出城迎接。太祖召他问话。

陶安进言说:“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而他们的用意在于子女玉帛,没有拨乱反正、救民于水火、安定天下的心意。明公渡江,神武而不妄杀人,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何愁不平定。”

太祖问道:“我将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帝王之都,攻而取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为何不攻打呢?”太祖说:“好。”把他留在幕府,授予左司员外郎,任命李习为太平知府。

李习,字伯羽,年已八十有余,死在官位上。 陶安从太祖攻克集庆,晋升为郎中。

太祖聘任了刘基、宋濂、章溢、叶琛以后,太祖问陶安:“他们四人怎么样?”回答说“:我的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如宋濂,治民之才不如章溢、叶琛。”太祖对他的谦让十分赞赏。

黄州刚刚平定,考虑任用重臣镇守,没有比陶安更合适的,于是任命他为黄州知州。他放宽租子,节省徭役,百姓安居乐业。

后因犯罪被贬至桐城,又移至饶州。陈友定的部队攻城,陶安召集官民以顺逆晓谕,因而城得以固守。

援兵到来,敌人败去。诸将准备杀尽从寇之民,陶安认为不妥,太祖赐诗褒奖赞扬他。

饶州的百姓建生祠侍奉他。 吴元年(1367),开始设置翰林院,首先就召陶安为学士。

当时征召诸儒商议礼仪,任命陶安为总裁官。不久,和李善长、刘基、周祯、滕毅、钱用壬等人删定律令。

洪武元年(1368),任命为知制诰兼修国史。太祖曾亲临东阁,与陶安、章溢等人讨论前代兴亡始末。

陶安说丧乱的根源是由于骄侈。太祖说“:居高位者容易骄,处佚乐者容易侈。

骄则对善言听不进,对过错不闻不问。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为毫不顾忌。

如此这般,哪有不灭亡的。你说得十分恰当。”

又讨论学术。陶安说:“道不明,是由于邪说干扰。”

太祖说“:邪说干扰正道,就如美味悦口,美色眩目。邪说不排除,则正道就难以兴起,天下怎么能大治?”陶安点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探讨了事物的根本了。”

陶安侍候太祖十多年,在诸儒中和太祖的感情最深。到了担任官吏侍从,越发受到恩宠。

赐给御制门帖子,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认为十分荣耀。

御史中有人说陶安隐瞒了过错。太祖反问道“:陶安难道有此事,你从哪里得知的?”回答说:“外面都这样说。”

太祖大怒,立即罢黜了他。 洪武元年(1368)四月,江西行省参政空缺,太祖任命了陶安,谕之曰“:我渡江,你首先谒见于军门,陈述王道。

到幕府参议,使我受益颇多。继而入翰林院,越发多地听到你正直的议论。

江西上游地,没有比你去镇抚更合适的。”陶安推辞,太祖不许。

到任后,政绩卓著。当年九月死于官位上。

病情加重时,还草拟了时务十二事上奏。太祖亲自写文祭奠,追封为姑孰郡公。

儿子陶晟,洪武中为浙江按察使,因贪污贿赂而被杀。他的哥哥陶昱也受牵连而死,发配家属四十余人为军。

后差不多都死亡了,有关部门又到陶晟家勾补。陶安的继妻陈氏上宫廷上诉,太祖念及陶安的功绩,只免除了他的官籍。

译文:陶安,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因为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父老出迎。

太祖接见他,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 “ 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

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杀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人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

” 太祖问: “ 我要攻取金陵怎么样 ? ” 陶安说: “ 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 ? ” 太祖说: “ 好! ” 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 “ 这四个人怎么样 ? ” 陶安回答说: “ 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能方面不如章溢、叶琛。

” 太祖赞许他能够谦让。黄州初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陶安做黄州的知州。

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洪武元年,太祖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

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

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的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

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所顾忌。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

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

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美色使人看了晕眩。

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

2. 一道语文文言文的翻译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

陶安,字主敬,是当涂人。

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因为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父老出迎。

太祖接见他,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

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杀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人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

太祖问:“我要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又提升为郎中。 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能方面不如章溢、叶琛。”

太祖赞许他能够谦让。黄州初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陶安做黄州的知州。

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 洪武元年,太祖又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

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

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 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所顾及。

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

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

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美色使人看了晕眩。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

” 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

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能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

”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D小题1:B小题1:C小题1:D小题1:(1)但深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错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2)①走了大约一里,众人因为余兴未尽,就在地上坐了下来。②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小题1: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B、C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D 项“斗”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通假字,通“陡”。

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D项正确。小题1:所:和动词结合,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结构 ;A表并列的连词,又/连词,表承接;C动词,修筑、成为/判断词,是;D助词,凑足音节,不译/结构助词,的小题1:此题可用排除法,考生审题时要特别注意“直接”两个字。

①为游山时的天气,与龙鸣山景色无关,可排除A、B选项。④是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而非“直接”。

⑥为作者登山归来在寺院中的感受,故可排除D选项。小题1: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根据文章一一比对,即可发现,D选项中“是通往大都会的要道”与原文意思刚好相反,学生仔细阅读即可发现破绽。小题1:(1)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呜呼为叹语,可单独隔出来。其中也、乃等虚词也可帮助断句。

(2)第①题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下”是名词作状语“向下”(1分);“庖”是翻译难点,但如果考生能从“庖丁解牛”中作引申,就可以得出“庖”为“厨房”的意思(1分 );另外本题还应注意补足省略的成份,句子方能完整(1分)。第②题,注意关键字“斯”假借为“此”“这,这个”的意思。

联系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不难理解(1分)。

“适”是适逢的意思(1分)本题要点是“信足乐矣”,如果考生能联想到《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也就能准确翻译了(1分)。【参考译文】游览名胜,逢好天气是乐事,遇到理想的地点又是乐事,而同游的又都是优秀的人物,大家因为相处和谐、郁闷抒发、心情畅快而写写文章,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

元仁宗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斋的严君置备酒菜邀我同游龙鸣山,龙鸣山就是无想山。是时春雨初晴,风和日丽,老老少少,依照长幼顺序而行,鼓乐队在最前面作为先导。

从蓝溪向东南行进五六里,只见两山如双虫对峙,相距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山之间为石田,田的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山势深邃又曲折。

行进三四里,山势狭窄不宜作田,只能修路。又行进数里路,山势愈发奇峻,山谷中薄雾沾湿了衣服和帽子。

山的外边崇峦叠嶂,无穷无际。走了不久,只见峭壁对立,形状宛如华表,巨大的松树和杉树沿路排列,向北延伸。

山涧底部多石,云深树茂,繁花遮石,鸟声清脆,此地好像不是人世间。寺庙雄奇伟丽,寺门榜额上书“禅寂”二字。

寺院门外有一颗古松,直径数抱粗。修长的篁竹高耸云霄,繁密地生长在寺院内。

寺院长老出门迎客,延请我们至后堂,后堂有匾,上书“白云深处”。寺院西边有座“听松轩”,再向西即是五代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所种植的桧树仍然有在。

寺北有“甘露室”。再往北,有“招云亭”,亭子气象空旷,直立在数座山峰的最高处,从亭往下看,先前登过的群山之顶都在脚下。

于是抬脚攀登上潮音岩,岩上各种石头真是异态百出。因为同游者登山疲惫,于是未往上登。

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

攀援着藤萝,脚踩在茂密丛林中。山上有深幽广阔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山的西边顶部,巨大的石头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中豁然开朗。

山的东边顶部比西边顶部还高,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处”后堂。于是温暖的气息弥散席子,气氛热时如夏,静时如秋,冷时如冬,觥筹无数,谈笑甚欢,即使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

酒毕,长老带领客人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不久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

走了大约一里,众人因为余兴未尽,就在地上坐了下来,分了韵脚赋诗良久,各自作了诗才回来。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但溧州不是交通要塞,且又隐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没有前贤留下的诗词及当代名家抒怀的笔墨,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哎!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是孔夫子带领学生沐浴后在舞雩台享受春风。

王曦之的兰亭集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于是记下这次游玩所见之胜景,旨在使无想山得以让世人知晓。

4. 陶安传及译文

陶安传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

少年时就敏悟,广泛涉猎经史,尤其见长于《易经》。元至正初年,江浙乡试中举,授予明道书院山长,躲避战乱于家乡。

太祖占领太平,陶安和耆儒李习率父老出城迎接。太祖召他问话。

陶安进言说:“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而他们的用意在于子女玉帛,没有拨乱反正、救民于水火、安定天下的心意。明公渡江,神武而不妄杀人,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何愁不平定。”

太祖问道:“我将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帝王之都,攻而取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为何不攻打呢?”太祖说:“好。”把他留在幕府,授予左司员外郎,任命李习为太平知府。

李习,字伯羽,年已八十有余,死在官位上。 陶安从太祖攻克集庆,晋升为郎中。

太祖聘任了刘基、宋濂、章溢、叶琛以后,太祖问陶安:“他们四人怎么样?”回答说“:我的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如宋濂,治民之才不如章溢、叶琛。”太祖对他的谦让十分赞赏。

黄州刚刚平定,考虑任用重臣镇守,没有比陶安更合适的,于是任命他为黄州知州。他放宽租子,节省徭役,百姓安居乐业。

后因犯罪被贬至桐城,又移至饶州。陈友定的部队攻城,陶安召集官民以顺逆晓谕,因而城得以固守。

援兵到来,敌人败去。诸将准备杀尽从寇之民,陶安认为不妥,太祖赐诗褒奖赞扬他。

饶州的百姓建生祠侍奉他。 吴元年(1367),开始设置翰林院,首先就召陶安为学士。

当时征召诸儒商议礼仪,任命陶安为总裁官。不久,和李善长、刘基、周祯、滕毅、钱用壬等人删定律令。

洪武元年(1368),任命为知制诰兼修国史。太祖曾亲临东阁,与陶安、章溢等人讨论前代兴亡始末。

陶安说丧乱的根源是由于骄侈。太祖说“:居高位者容易骄,处佚乐者容易侈。

骄则对善言听不进,对过错不闻不问。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为毫不顾忌。

如此这般,哪有不灭亡的。你说得十分恰当。”

又讨论学术。陶安说:“道不明,是由于邪说干扰。”

太祖说“:邪说干扰正道,就如美味悦口,美色眩目。邪说不排除,则正道就难以兴起,天下怎么能大治?”陶安点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探讨了事物的根本了。”

陶安侍候太祖十多年,在诸儒中和太祖的感情最深。到了担任官吏侍从,越发受到恩宠。

赐给御制门帖子,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认为十分荣耀。

御史中有人说陶安隐瞒了过错。太祖反问道“:陶安难道有此事,你从哪里得知的?”回答说:“外面都这样说。”

太祖大怒,立即罢黜了他。 洪武元年(1368)四月,江西行省参政空缺,太祖任命了陶安,谕之曰“:我渡江,你首先谒见于军门,陈述王道。

到幕府参议,使我受益颇多。继而入翰林院,越发多地听到你正直的议论。

江西上游地,没有比你去镇抚更合适的。”陶安推辞,太祖不许。

到任后,政绩卓著。当年九月死于官位上。

病情加重时,还草拟了时务十二事上奏。太祖亲自写文祭奠,追封为姑孰郡公。

儿子陶晟,洪武中为浙江按察使,因贪污贿赂而被杀。他的哥哥陶昱也受牵连而死,发配家属四十余人为军。

后差不多都死亡了,有关部门又到陶晟家勾补。陶安的继妻陈氏上宫廷上诉,太祖念及陶安的功绩,只免除了他的官籍。

译文:陶安,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因为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父老出迎。

太祖接见他,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 “ 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

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杀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人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

” 太祖问: “ 我要攻取金陵怎么样 ? ” 陶安说: “ 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 ? ” 太祖说: “ 好! ” 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 “ 这四个人怎么样 ? ” 陶安回答说: “ 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能方面不如章溢、叶琛。

” 太祖赞许他能够谦让。黄州初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陶安做黄州的知州。

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洪武元年,太祖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

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

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的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

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所顾忌。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

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

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美色使人看了晕眩。

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

5. 陶安的明史文载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

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元至正初,举江浙乡试,授明道书院山长,避乱家居。

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

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

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

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以习为太平知府。

习字伯羽,年八十余矣,卒于官。安从克集庆,进郎中。

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

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召吏民谕以顺逆,婴城固守。

援兵至,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

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吴元年,初置翰林院,首召安为学士。

时征诸儒议礼,命安为总裁官。寻与李善长、刘基、周祯、滕毅、钱用壬等删定律令。

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

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

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

卿言甚当。”又论学术。

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

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

及官侍从,宠愈渥。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

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洪武元年四月,江西行省参政阙,帝以命安,谕之曰:“朕渡江,卿首谒军门,敷陈王道。及参幕府,裨益良多。

继入翰林,益闻谠论。江西上游地,抚绥莫如卿。”

安辞。帝不许。

至任,政绩益著。其年九月卒于官。

疾剧,草上时务十二事。帝亲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

子晟,洪武中为浙江按察使,以贪贿诛。其兄昱亦坐死。

发家属四十余人为军,后死亡且尽。所司复至晟家勾补,安继妻陈诣阙诉,帝念安功,除其籍。

初,安之裁定诸礼也,广德钱用壬亦多所论建。 。

6. 文言文翻译《杨卓传》

杨卓,字自立,泰和人。

洪武四年进士,授任吏部主事。过了一年,迁任广东行省员外郎。

农家妇女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遇到伐木士兵,想的混乱。妻子不同意,被杀。

官府拷问同服役士兵二十人,都服罪。卓说:“士卒人多,必然善恶现象,可以全部抵罪吗?”列二十人庭下,仔细看了许久,指两个士兵说:“杀人者,你的!”两个死大吃一惊,认罪。

因事获罪贬谪凤阳种田,又起用为杭州通判。有兄弟争夺田地的人,多年来不决,卓到,垂泪开导,于是停止争执。

杨卓精于吏事,属吏不能欺骗。而社会公正,百姓心悦诚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