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测力文言文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8

1. 《新亭对泣》文言文阅读答案有哪些

原文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世说新语·言语.新亭对泣》南朝·宋·刘义庆

释义

1. 过江:晋愍帝建性四年(公元316年)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第二年,元帝继位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王朝。

2. 至:遇到

3. 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西南,依山临江,风景秀丽。

4. 藉卉:坐在草地上。藉,同"借"凭借、依靠;卉,花草的总称。

5. 殊:不同。

6. 愀然:神情严肃的样子。

7. 戮力:合力。

8. 神州:本泛指中国,这里指黄河流域一带的中原地区。

9. 何至:哪里至于。

10. 楚囚:春秋时楚国钟仪被晋所俘,但他仍旧戴着楚国的帽子,以表对祖国的怀念。现多指囚徒,用来比喻处境窘迫。

11. 译文

南下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每到天气晴朗的日子,就相互约请在新亭聚会,坐在草地上饮酒会餐。周侯顗在席间叹息说:“这里的风景跟洛阳的没什么不同,只是山河国土起了变化!”大家都相互对视,流泪不止。只有王导脸色骤变说:“我们大家应当同心协力来效忠朝廷,收复中原,哪至于像亡国的囚徒一样相对哭泣呢。”

12. 作者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南朝宋宗室,世居京口。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 李崇矩,字守则.文言文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4.C(直:通“值”,价值)

5.C(①是说李崇矩得以免罪;②是周祖的善行;⑤表现李崇矩采用怀柔政策,收服黎人)

6.D(“把自己的财物遗落在洞穴中”分析有误。原文“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这里的“遗”应该翻译为“赠送”,不是“遗落”)

7.(1)我与史公得到后汉的厚恩,同心尽力,共同辅助王室,但(由于)被奸邪构陷,史公最终遭到大祸,我也仅仅免于一死。(注意“戮力”“奖”“构”“罹”的翻译,注意“为……所”被动句式)

(2)趁机上书皇上:“上党是我的故乡。我的父亲还是用槁草埋葬,希望能让我护送灵柩回到京师。”(注意“因”“槁”“愿”“榇”的翻译,注意判断句式)

参考译文:

李崇矩字守则,是潞州上党人。年幼时孤贫,有善行,为乡里人所推服。汉祖在晋阳起兵,驻扎在上党,史弘肇当时任先锋都校,听说崇矩的名声,召来任为亲吏,乾祐初年,史弘肇总领禁兵兼任京城巡检,常常残杀军民,身边的部属害怕,慢慢都离开了他,只有李崇矩事奉他越发谨慎。弘肇被诛杀时,得以身免。

周太祖与弘肇向来交情很好,即皇帝位后,访求弘肇的亲属故交,找到崇矩。对他说:“我与史公得到后汉的厚恩,同心尽力,共同辅助王室,但(由于)被奸邪构陷,史公最终遭到大祸,我也仅仅免于一死。你是史氏家的故吏,请你替我寻找他家的近属,我要怃恤他们。”崇矩推荐史弘肇母亲的弟弟福。崇矩历来主持他家家事,把财产都收集拢来交给福,周太祖赞美他,把他收用在世宗军中。

宋朝初年,李筠叛乱,任命崇矩率领龙捷、骁武左右射禁军数千人驻屯河阳,率领所部进攻大会砦,攻克下来,斩敌五百人。改任泽、潞南面行营前军都监,与石守信、高怀德、罗彦瑰在碾子谷共同大败李筠的部队。泽、潞平定时,派崇矩先入城,收管图册,管理府库。趁机上书皇上:“上党,是我的故乡。我的父亲还是用槁草埋葬,希望能让我护送灵柩回到京师。”皇帝答应他的要求,赏赐很多。部队回到京城,正遇判三司张美出任地方官,朝廷任命崇矩为右监门卫大将军。

开宝初年,跟从皇帝征伐太原。军队班师回朝途中,任命崇矩为后殿。驻扎在常山,染上疾病,太祖派太医诊治,命他乘凉车回京城。崇矩叩头说:“凉车是天子的座车,让我乘坐此车是加速我的死亡啊!”坚决谢绝得免。

太平兴国二年夏天,黄河河防常常决口,诏令崇矩乘驿马从陕到沧、棣,巡视河堤。这年秋天,出京任邕、贵、浔、宾、横、钦六州都巡检使。不久,改任琼、崖、儋、万四州都巡检使,部下军士都害怕他,崇矩拿出所有的器皿金帛,一共值钱数百万,全部分给军士们,他们才被感动。当时黎贼扰乱,崇矩到他们的洞穴一一加以抚慰,把自己的财物赠送给酋长,黎人都感德归附。换任回朝,授任为右千牛卫上将军。雍熙三年,命他代替宋偓,任判右金吾街仗兼六军司事。端拱元年,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尉,赠谥号为元靖。

3. 纪水沙连文言文阅读答案

纪水沙连

从斗六门沿著山岭进入,经过牛相触,往浊水溪的源头走,第二天就可以到达水沙连内山地区.山中有蛮蛮、猫丹等十个原住民部落,人数有上千名,他们个个凶猛强悍,不是很柔顺服从,而君王德化的传布,只能怀柔笼络这些原住民,力求不断绝关系罢了.

水沙连屿位在深潭中,岛上山丘像肉瘤般小,浮在水面上.潭水的四周都是大山,山外有溪流包围环绕,纷纷从山口流入会聚,形成这个深潭.深潭的宽度有八、九里,四周大约有二、三十里,中间高耸著一座小岛,山色青苍,水面翠绿,环视四周一片旷远迷茫,竹子、树木参差不齐地生长著,加上白云飘飞,鸟儿啁啾,古代所说的仙山蓬莱和瀛洲,应不会超过这座水沙连屿.

原住民环绕著小岛建造房屋来居住,屋子极为稠密,特别空出中央山头的部分,像人露出头顶的样子.山顶宽广平坦,非常可爱,我询问他们空出中央的缘故.原住民老人说:「从以前相传下来这样的禁忌,如果在山顶建造房屋,部落里就会有火灾,所以不敢打它的主意.」岛上没有田地,岸边有许多蔓生的野草,原住民取来竹子、木头,编结成筏子,架设在水面,然后铺上草、堆上土来耕种,於是种有稻谷,这称为「浮田」.潭水很深,鱼颇肥美而且繁多,原住民不使用鱼网捕鱼,他们驾著独木舟,带著弓箭来射鱼,没多久射得的鱼多到满竹筐.回到部落后打开家里所藏的美酒,夫妻子女全家大小就大口吃鱼,高声唱歌,对他们而言,实在不知道有什麽帝王的作用!「蟒甲」(独木舟)是原住民的船名,它是挖空单一树干制造而成,靠划动双桨来渡水,大的独木舟可容纳十多个人,小的可容纳三、五个人.由於小岛四周都是水,没有陆路,出出入入都要靠独木舟.外面的人想要到他们的部落,一定要举起燃烧野草的火把,以所起的烟作为信号,原住民看了就划著独木舟来迎接,不如此的话是不能到达部落.

唉!在群山环绕中有这样壮丽的潭水,在广大的潭水中更有这样秀丽的小岛,藉著种浮田自食其力,划著独木舟出入往来,古代仇池公所住的地方哪值得相提并论呢!至於武陵渔夫误入桃花源的事情,我以前曾经怀疑它荒唐怪异;现在以水沙连的景观来看,我终於相信陶渊明并没有欺骗我啊!但是原住民接受教化的程度还不深,一定要时常带著士兵来游憩,在心情上并不畅快,而且也怕山神会讥我胆怯.期望当政的官员,能够修养文德以深入感化原住民,使每个人都能来这地方游乐,那麽就不只是我一个人的福气了.

4. 周急不济富文言文答案

子华出使齐国,冉子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相当于800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原文】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子华(前509~?),春秋末年鲁国人。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在孔子弟子中,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到齐国活动。

冉子(前522——前489),冉有,冉子,春秋末鲁国(。“乘肥马。但这个量似乎也太大了点。孔子说、宾客之礼著称、有子。

庾,古代量名:“公西赤到齐国去。曰,连大学问家们对事物的认识差距都那么大:“与之釜,冉子,衣轻裘:“再给他二斗四升。姓公西名赤,孔子得意门人。子曰,孔子的学生,那是否愧对了“孔门弟子”的称号了,且善于交际,古代量名,冉子为其母请粟子华出使齐国。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丢下老娘需要接济,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哪怕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字子华,古代量名,而冉子最终给予的是800斗,衣轻裘”应该是外交的需要吧。在孔子弟子中,乘肥马,古代量名:音yǔ?冉子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亦称冉有,况且子华是出使齐国搞外交呢。

冉子(前522——前489)。”

【原文】子华使于齐:君子周急不济富。”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请益,冉子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釜,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与之庾。我听说过。

斛,比孔子小42岁:音fǔ,看来中国规划与实际的差距古来就没个准数。

秉,一庾等于二斗四升?在中国向来有要面子的传统,何况中国平民百姓呢,一秉等于十六斛。

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孔子说,以政事见称,儒家思想讲究“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一斛等于十斗,以长于祭祀之礼,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音bǐng。子曰、冉求,近100倍的差距,春秋末年鲁国人,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少孔子二十九岁,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冉有即其中之一。生于鲁昭公二十年。但在本章中,外出与人交往总是要穿得华丽得体的,不知是子华的品行有问题:“给他六斗四升,他给予子华母亲超量的接济应该有其道理?),还是孔子对子华失察,如果子华真的那么富有。”

子华(前509~,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吾闻之也,字子有,尤其在对外交往上:音hú,曾到齐国活动,孔子两次给予的数量是8斗8升,冉有:“赤之适齐也。孔子说。”冉子与之粟五秉。”冉求却给他八十斛(相当于800斗)。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5. 课外文言文《范文正公罢宴》阅读答案

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絰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邻,賵殓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邠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觞:酒杯.③缞絰: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④营理:筹办.⑤寓居士人:客居在外的读书人.⑥賵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⑦棺材外面的套棺.⑧彻:通“撤”,撤去.⑨周:救济.

【文化常识】

谥号,上文所说的范文正,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他死后,朝廷给他的谥号叫“文正”,所以后人敬称他为范文正.又如宋朝的包拯,死后赐谥号“孝肃”,故后人称他为包孝肃;岳飞谥号为“武穆”,故又称**穆;明徐光启谥号为“文定”,故又称徐文定;清纪昀的谥号为“文达”,故又称纪文达.

【考点】

①守②卒③殡④具⑤泣

2、翻译: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②公亟令询之

3、“公怃然”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大家感慨的样子;②大家忧伤的样子;③范仲淹忧伤的样子;④范仲淹默不作声的样子.

4、理解:这件事可以用来证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的一名名言:

6. 朱云上书文言文答案

汉书朱云传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馀,容貌甚壮,以勇力闻。

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①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

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

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

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

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

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

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

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

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

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户田。

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

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

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译文: 朱云,字游,原为鲁人,后迁居平陵。

年轻时(喜欢)结交游侠,借助宾客为自己报仇。身高八尺有余,仪容伟岸,以勇力闻名。

到四十岁时,他才改变行节跟从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又师从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他)都能传承师业。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尊重他。

当时,少府五鹿充宗显贵,很得元帝宠幸,他治学《梁丘易》。汉宣帝在位时就赞赏梁丘氏的《易经》解说,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说,想考辩梁丘氏与其他各家解说的异同,就命令五鹿充宗与《易经》学各家辩论。

五鹿充宗凭仗着贵宠和能言善变,诸儒不能与他相抗衡,都借口有病不敢与会。有人推荐朱云,就把他召入。

朱云提衣登堂,昂首提问,声音震动左右。开始辩论以后,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

所以诸儒为他编了一句词儿:“五鹿高又高,朱云折其角。”由此朱云担任了博士,迁为杜陵县令。

到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位至特进,(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

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

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

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

假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宽容。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

(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直臣。”

朱云从此后就不再做官,常居住在户县的颖村中,有时带领着学生们乘牛车出来,所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薛宣为丞相,朱云前往拜见。

薛宣以宾主之礼相待,并趁机挽留朱云住宿,很随便地对朱云说:“您在田野间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阁中,可以看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小生想把我当成你的属吏么?”薛宣就不敢再提这事。

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

临终嘱咐用身上的便服入殓,棺木只须容身,墓穴只须容棺即可。(家人)只造个一丈五尺的小坟,(把他)埋葬在平陵东郭之外。

7. 求一篇文言文答案

8、A (取通“娶”)

9、C (A且都是将要,B乃都是才,D于都是在,只有C以分别是把和来)

10、B (对他的治世能力并不赏识在原文并没有体现)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人主读之二月乃尽。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时诏赐之食于前,饭已,尽怀其余肉持去,衣尽污。数赐缣帛,徒用所赐钱帛,取 *** 于长安中好女。率取妇一岁所者即弃去,更取妇。所赐钱财尽索之于女子。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

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自以为海内无双,博闻辩智,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其故何也?”东方生曰:“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今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贤与不肖,何以异哉?方今以天下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建章宫后阁重栎①中有物出焉,其状似麋。以闻,武帝往临视之。问左右群臣习事通经术者,莫能知。诏东方朔视之,朔曰:“臣知之,愿赐美酒粱饭大飧臣,臣乃言。”又曰:“某所有公田鱼池蒲苇数顷,陛下以赐臣,臣朔乃言。”诏曰:“可。”朔乃曰:“所谓驺牙者也,远方当来归义,而驺牙先见。其齿前后若一,齐等无牙,故谓之驺牙。”其后一岁所,匈奴混邪王果将十万众来降汉。

至老,朔且死时,谏曰:“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怪之。居无几何,朔果病死。传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之谓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栎:栏杆之类。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取 *** 于长安中好女 取:选择,选拔

B.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 难:诘问,责难

C.愿赐美酒粱饭大飧臣,臣乃言 飧:晚餐,用作动词,宴请

D.匈奴混邪王果将十万众来降汉 将:率领,领兵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至老,朔且死时 ② 不出,火且尽

B.①陛下以赐臣,臣朔乃言 ②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①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 ② 敛赀财以送其行

D.①时诏赐之食于前 ②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朔爱好儒学经术,博览群书,初到长安时,他上书给皇帝,共用了三千个木简,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

B.东方朔经常在皇上身边陪侍,多次和武帝谈话,武帝对东方朔的文辞、口才很满意,而对他的治世能力并不赏识。

C.学宫里的博士先生参与议事,东方朔与他们论辩时认为,自己官职不显赫,并非不贤能,而是此一时彼一时、时势造英雄。

D.建章宫后阁的栏杆里,出现一只怪兽,状似麋鹿,东方朔认为此物叫“驺牙”,这是远方将有人来归降的吉兆,后来他的话果然应验了。

8. 黄伯思文言文阅读答案

自幼聪颖,日诵书千余言,复述无遗误。

少时习作诗词,文采甚丽。青年入太学,成绩屡占上游。

元符三年(1100)中进士,授职磁州(今河北磁县)司户参军。不久,改任通州(今江苏南通)司户、河南府户曹参军。

任满,留守邓洵辟为右军巡院,崇宁元年(1102),调任祥定九域图志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不久,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

以修书恩,后又擢升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秘书郎。政和八年(1118)病故。

[1] 个人成就黄伯思著《东观余论》二卷黄伯思学问淹通,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

善篆、隶、正、行、章、草、飞白,皆精妙,亦能诗画。曾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

著有《法帖刊误》2卷,此书纠正了《淳化阁帖》不少错误。又著有《东观馀论》,另有《博古图说》11卷及《文集》50卷,已佚。

组合家具图册《燕几图》也是黄伯思所著。 黄伯思,字长睿,其远祖自光州固始徙闽,为邵武人。

祖履,资政殿大学士。父应求,饶州司录。

伯思体弱,如不胜衣,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意。自幼警敏,不好弄,日诵书千余言。

每听履讲经史,退与他儿言,无遗误者。尝梦孔雀集于庭,觉而赋之,词采甚丽。

以履任为假承务郎。甫冠,入太学,校艺屡占上游。

履将以恩例奏增秩,伯思固辞,履益奇之。元符三年,进士高等,调磁州司法参军,久不任,改通州司户。

丁内艰,服除,除河南府户曹参军,治剧不劳而办。秩满,留守邓洵武辟知右军巡院。

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作《刊误》二卷。

由是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得其尺牍者,多藏弆。 又二年,除详定《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改京秩。

寻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升朝列,擢秘书省校书郎。

未几,迁秘书郎。纵观册府藏书,至忘寝食,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

凡诏讲明前世典章文物、集古器考定真赝,以素学与闻,议论发明居多,馆阁诸公自以为不及也。逾再考,丁外艰,宿抱羸瘵,因丧尤甚。

服除,复旧职。 伯思颇好道家,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

及至京,梦人告曰:"子非久人间,上帝有命典司文翰。"觉而书之。

不逾月,以政和八年卒,年四十。伯思学问慕扬雄,诗慕李白,文慕柳宗元。

有文集五十卷、《翼骚》一卷。 二子:诏,右宣教郎、荆湖南路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讠乃,右从事郎、福州怀安尉,裒伯思平日议论题跋为《东观余论》三卷。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