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为什么名声不好(幼师负面新闻屡上热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很多人心里不禁困惑:幼师这个行业为什么会被贴上“妖魔化”的标签呢?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转载自 日敦社幼师学院 ,希望可以帮大家解决心中的困惑。

幼师负面新闻屡上热搜,引发信任危机

2012年10月,幼师颜艳红虐童事件震惊全国。自此以后,幼师的负面新闻就被频频曝出,在网上引发全民热议。

这些报道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幼师虐童的具体手段,如 “用开水烫……”“用针钉……”“用牙咬”“用被子蒙”“骑打”“拍男童裸照”“喂食安眠药”等,着实令人触目惊心。一时间,幼师和幼儿园成了众矢之的。

虐童事件新闻报道

据微博热搜博物馆数据统计,自2020年4月起,短短4个月内,“幼师”就屡次登榜,总搜索量几近千万。

新闻媒体对幼师负面形象的报道数量远远大于正面形象报道的数量, 已经在公众视野里给幼师描画了一种“标签”形象——不负责任、道德低下、素质极差、恐怖凶残……

即便这不是大众普遍认知中的幼师形象, 但已然引发了社会焦虑 ,造成了信任危机。

不少幼师遇到过身边的亲戚朋友这样问:“你们骂不骂孩子?打不打孩子?”幼儿园招生的时候,也会听到家长的疑虑:“你们幼儿园有监控吗?”“怎么能有男老师呢?”

有学者指出,“媒体对负面新闻的过量报道建构了受众头脑中的 ‘真实世界’,容易误导受众对事实的判断。

而家长的不理解和负面的社会舆论无疑增加了幼师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幼师的职业认同。” 一位幼师曾经说过: “我在街上走,别人问我你的职业是什么时, 我都不敢说我是一名幼师。”

连锁效应带来的问题不止于此。当幼儿园出现意外安全事故时, 少数家长会占据高位、把控舆论导向,以向媒体曝光和发微博来要挟幼儿园赔偿,甚至诬陷老师。

就算事实没有调查清楚,有的幼儿园为了保护声誉和生源,也会选择惩罚老师,息事宁人。

长此以往,这个职业能受人尊重吗?社会地位从何谈起?幼师转行、幼儿园聘不到老师可以说跟社会舆论导向不无干系。

暖心事件其实不少

媒体对日常状态中幼师群体普遍忽视,但在负面新闻的夹缝中,我们其实也能看到一些传播正能量的报道, 这些才代表着绝大部分幼师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精神。

今年7月初,四川泸州一所幼儿园的孩子们在操场玩耍时,被突如其来的暴雨困在遮阳棚内。雨越下越大,小朋友们越等越着急。为避免危险发生,3名老师冒着大雨,撑伞将48个孩子一个个背回了教室。

7月2日,在贵州省毕节市发生了一场4.5级的地震,一所幼儿园24名幼儿老师让孩子们第一时间躲到自己的课桌底下。等到剧烈晃动结束之后,只用了17秒,就成功地带领全幼儿园176名孩子安全撤离。

今年新冠病毒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上海美兰湖幼儿园园长、教师不畏辛苦和风险,立即到当地的口罩厂支援生产,将幼师的手工技能用在了刀刃上。

就在你我身边,还有成千上万的幼师奋战在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线。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心理学认为, 负面消息更能迎合公众好奇心理和社会诉求; 传播学认为 ,由于生存压力,媒体把“眼球效应”当成第一追求,使负面消息不断“膨大”; 社会心理学认为 ,社会矛盾的集中显现给不良情绪发酵提供了土壤,加剧了负面消息的传播;

加上互联网新媒体的膨胀 ,助力了负面新闻在短时间内形成强烈的舆论场……种种因素让幼教行业、幼师群体时常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样的现象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到底哪天可以结束呢?要等到此类新闻多到让人彻底麻木吗?

媒体应该去最大程度地展示真实、体现理性,实现人文关怀。正如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所言, “关于任何社会群体的真相,虽然其缺点与恶习不应被排除,但是还应包括对其价值观、抱负和普遍人性的认可……如果人们能接触到某个特定群体生活的核心真相, 他们将逐渐建立起对它的尊重与理解。”

心声若无人知晓,负面事件依旧会暗自增长

说起“虐童”,最终绕不过的话题还是法制的完善,幼儿园管理、幼师聘用的完全规范化,以及管理者对幼师心理的洞察与体谅。我们也呼吁有过精神创伤、心理调节能力差的人千万不要去幼儿园插一脚,这是保护孩子,也是保护自己。

电影《大佛普拉斯》里有句触动人心的台词: “虽然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类可以搭乘太空船到达月球,但却没办法看穿每个人心里的宇宙。” 我们每天在研究课程、观察孩子,又花了多少时间去了解老师呢?

幼儿园老师的童年底色、成长经历塑造了他们的人格,和他们对待小朋友的方式;繁忙的工作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压力和焦虑;他们有自己的诉求和坚持下去的希望……这些如若无人知晓,负面事件依旧会潜滋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