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必修三定语后置的句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8

1. 高中所有文言文定语后置的句子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

今战士死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赤壁》

可有吹洞箫者 《李凭箜篌引》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

2)、中心词+之+形容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

可以推而广之 有问题可以找我 希望帮忙

2. 人教版 高一语文 必修四 文言文里的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句子都有哪些

自己看看规律吧,找也找不尽,要学会捕鱼的方法。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3. 高中语文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型的有哪几句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今战士死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赤壁》可有吹洞箫者 《李凭箜篌引》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2)、中心词+之+形容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可以推而广之 有问题可以找我 希望帮忙。

4. 高中必修一,二的所有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此人力士.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二)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三、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1、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四、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③《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5. 高中语文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型的有哪几句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

今战士死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赤壁》

可有吹洞箫者 《李凭箜篌引》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

2)、中心词+之+形容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可以推而广之 有问题可以找我 希望帮忙

6. 【文言文倒装句中“之”的作用】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7. 【定语后置的句子有那些】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正常顺序:莫肯顾我B.古之人不余欺也 正常顺序:古之人不欺余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例:A、豫州今欲何至?正常顺序:豫州今欲至何?属动宾结构,至,动词;何,代词.(以下情况类推)B、沛公安在?(动宾) (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 例:A.何功之有哉?有何功(有什么功劳?)(此外还有《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等等,“何.之有”是常见的提宾句型)B.唯马首是瞻.类似于“唯命是从”“唯才是举”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正常顺序:居高之庙堂(高高的庙堂),出远之江湖(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其中“之”是结构助词“的”,整句话意思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放在中心词前修饰中心词的就是定语,如“美丽的校园”,“美丽的”就是定语,校园是中心词.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定语“利”、“强”却在中心词“爪牙”“筋骨”的后面,所以被称为“定语后置”.正常顺序: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繁重之赋税.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之马,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约与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之食客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尝贻余一核舟.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沛公军霸上兵十万.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