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衣食住行 更加五花八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8-22
(一)为孩子做好入学前心理准备。每年的一年级新生入学,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一、二个孩子:不想进小学的校门,总想往幼儿园跑。这是为什么呢?就像孩子们刚进幼儿园时,总是要哭好多天一样,因为孩子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没有有一种不安全感,他难以接受一种新的环境,就会产生抗拒感、陌生感。如何消除孩子的这种感觉呢?有意识地多向孩子介绍小学的学习、生活情况,使孩子对学习有一定的了解,对上小学产生一种向往。平时带着孩子从小学校园旁走过,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要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会很快适应学校的生活。在新的环境里,你还能认识很多很多的新朋友,学到很多很多的新知识,你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懂事,使孩子对学习和学校产生强烈的向往。有空的时候,还可以带孩子到小学走走、看看,告诉孩子可以在学校里学到很多本领。也可以让孩子接触身边的小学生,帮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进而产生上小学的愿望。 (二) 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幼儿园的孩子在家里,衣食住行,几乎都有父母细心照顾,在父母照料下生活,孩子能独立支配的活动和事情很少,独立生活的能力,自理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较差。为此,家长要从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1、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要适当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遵守学校作息制度,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保证十小时睡眠时间。指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有选择、有节制地观看电视节目,如新闻、动物世界、少儿节目等,并要适当控制孩子观看电视的时间,督促孩子自觉遵守一天作息时间。创设利于孩子生长的环境,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在家的膳食供给,保证营养的全面摄入。家庭成员之间要互尊互爱,不当孩子的面争吵。另外,在家里,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学习小角落,备有写字台、书架、玩具架等,使之成为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 2、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成为一个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要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3、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学会生存。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餐巾等;学会在活动、游戏前后,拿出或放回玩具、图书、其它用具等。 4、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桌、书包、文具,按课程表准备好第二天需要的学习用品;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 5、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上小学后,孩子每天要面临不同的学科,带回不同的作业。为了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家长可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给孩子,如叠衣服、倒垃圾等,看孩子的执行情况,让孩子从开始的被动接受任务过渡到主动完成任务,知道:不是爸爸妈妈让我做这件事,而是我长大了,我应该做这些事。 6、培养孩子服务性劳动的能力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等。 (三) 培养的良好习惯习惯是儿童后天所养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特殊倾向。人们常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它不仅是自身素质的表现,更会影响孩子自身的发展。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获得知识重要得多,所以家长应该配合学校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1、学习方面孩子一上学就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正规学校教育,在教师的专门指导下进行学习。学习是他们的基本活动,上课是他们获得知识、技能和培养品德的主要途径。上学之后他们是否愿学、爱学?能否学好?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涉及到学习兴趣、欲望、态度、习惯和意志品质等问题。家长可从以下几点加以培养。(1)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兴趣是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但是学习好还必须有个正确的学习态度,也就是对待学习认真负责,积极努力,不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不当回事。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决定着学习的成绩与效果。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能够按时上学,上课不早退、不迟到,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按时做作业,认真复习等。所以,平时要培养教育孩子在做好每一件事时都要讲究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孩子多交流,关心了解孩子,培养孩子能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培养孩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不少家长会抱怨:孩子上了小学负担太重,不仅要接送,回家还要辅导、陪读,吃不消。其实,孩子完全能够自己学习、完成作业,关键在于习惯的养成。为了帮助孩子提高独立性,父母首先要信任孩子,把他们当成小学生,看成是长大了的孩子;其次,关注一头一尾,就是孩子做作业前,先大概了解孩子的作业内容与作业量,估算出大约需要的时间,然后与孩子商定,在几点前必须完成作业。到时间后,父母对孩子作业的检查不是内容的正误,而是书写整洁和完成与否,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检查作业,签字不是看我做对了没有,而是看我有没有完成,态度是否认真。只有自己细心、认真,才能不出错。如果家长在孩子一入学就这样做,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就会大大提高,陪读也就不存在了。 ②培养孩子珍惜学习时间的习惯怎样培养孩子专心学习、珍惜时间的习惯呢?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比如以 20 分钟作为一个学习阶段,在开始学习之前,应先提醒孩子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包括喝水、上厕所、削铅笔、找本子等。当学习阶段一开始,就必须专心致志不随意离开座位,不允许干任何杂事,即使大人有事,也不能去打搅孩子。要等这一学习时段结束了再说。大人的这种态度特别有利于培养起“学习时间必须一心一意”的观念,从而养成孩子珍惜学习时间的习惯。当然。 20 分钟的学习时段一到,就应该让孩子休息了。可以休息 5 分钟,超过了 5 分钟不利于孩子在下一个学习时段迅速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学习上,而达不到 5 分钟有不利于孩子消除视力和脑力的疲劳。休息时必须离开书桌,干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情,但不能懒洋洋地躺着或坐着,这样会影响下一个学习时段的精神状态。 ③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看书、写字姿势的习惯 。读书要做到身正,肩平,足安。课本平放前方,胸离桌子一拳。写字要做到“三个一”即: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具体的入学后小学老师会作严格的训练。最好不要让孩子提早学写字。有的家长带孩子去练字,结果字没练好,却让孩子养成了错误的握笔姿势、写字姿势。而错误的姿势一旦形成,会影响到视力,影响发育。到了小学,老师要来纠正,就会事半功倍,花了很多气力,孩子却总也改不掉。(3)重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每个家庭都能做到。对孩子进行合适的、正确的早期教育,就很难做到了。有些父母过分注重知识型的学习传授,如:这是毛,这是手(配放大的字),只告诉孩子字的读音,但没有帮助孩子分析字形。所以孩子以后无论在读还是写上,都会把两字混淆。所以,除了知识的传授,家长更应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4)提高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水平在小学一年级开学的头几天,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插曲:老师让学生回家写五个音节,每个音节写三遍,孩子竟写成五花八门的格式,有五个音节写一遍的,有一个音节写三遍的,五遍的,甚至一个音节写满一页纸,有的孩子干脆一个字不写,不知道老师曾布置过作业。之所以发生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是因为孩子不理解老师的语言,只有那些千叮咛、万嘱咐的重复提醒才能记住。因此,父母没有事可以和孩子多交谈,不要再有重叠词,如饭饭、觉觉等,语言要逐渐精炼、复杂。阅读故事时,不要孩子一问就停下来解释,要让孩子能读过全文自己根据情节消化体味其中的语句、词汇。多让孩子谈谈所见所闻,学习一个事物的多种表述方法。在帮助孩子理解语言上,多布置任务也是促进孩子水平提高的一种好形式。家长要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由含一个条件的任务逐渐过渡到多重的常有多种指令的任务,为孩子对语言特别是任务性语言的理解打好基础。(5)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阅读能够帮助幼儿学习。家长能够帮助孩子阅读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每天持续与孩子一起阅读。增加幼儿的阅读机会,使孩子能够随意地挑选并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鼓励孩子复述看过的故事和儿歌,以促进幼儿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家长可让幼儿多看些图书,练习看图说话,教给孩子观察的顺序及方法,注意表达清楚完整;在讲的过程中不单只让孩子听声音,应该边讲边用手指着文字,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从故事里初步感知理解文字,为小学识字、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但随着孩子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就要慢慢的改变方式,逐步放手让孩子自己阅读,把故事的内容或读书的感受说给你听。平时,家长也要坚持读书、看报,给孩子树立榜样。 2、文明礼仪入学意味着孩子从家里到了学校,开始了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与许多人接触交往难免会发生一些纠纷、磨擦和矛盾,这就需要培养孩子文明礼貌方面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呢?我国是礼仪之邦,礼貌待人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要从小就养成孩子良好的礼貌行为。如在车船上能主动给老人、孕妇、幼儿、病人、残疾人让座,并乐意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能在各种场合使用礼貌用语(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请等);做客时,不乱跑、不吵闹。爱父母是子女必须具备的道德情操。所以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做到孝敬父母,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正确教导,讲道理,不任性;听别人说话时,要姿态大方地站好,眼看对方;外出或回家要向父母或长辈打招呼;要体谅照顾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礼貌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友爱同学是尊重他人的基本内容之一。家长要教育孩子做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与人友好相处,平等相处,平等待人,不逞强、不霸道,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小学生的社会交往扩大了,学生与学生接触多了,纠纷也会增多。那么遇到孩子和同学产生一些小矛盾时,也希望家长配合学校正面引导,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家长应告诉孩子,在集体生活中需要互相体谅谦让、彼此关心帮助,不能以“我”为中心,任性胡来。每个人都会有遇到困难或意外的时候,都需要别人的安慰和帮助,所以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自己应尽力帮助,不能无动于衷或幸灾乐祸。待人要真诚、热情、宽厚,不要小心眼、斤斤计较。发生矛盾了,要多检查自己的不对,及时和对方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不要争吵打架,不要闷在心中或形成偏见。要让孩子知道,和同学团结友爱是集体主义的具体表现。同时,要注意引导孩子不仅要关心自己的亲人、要好的同学和伙伴,还要注意关心那些需要给予帮助的任何人。点点滴滴,使孩子逐步明白,人间自有真情在,常想着别人,常帮助别人,才是个受欢迎的人。 3、关心集体人具有社会性。如果说班集体就像一个被简化了的、具体的小社会,那么孩子们正是在班集体中体验着自己未来的社会职责、社会义务,体会着怎样才能适应社会、与社会和谐一致,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集体是幼苗扎根的沃土,幼雏练飞的天空。家长应教育孩子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建设一个好集体出力,支持和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各种竞赛,努力创造好成绩,也为别人的好成绩而高兴,让孩子知道要为集体争光而不是个人出风头。给孩子讲遵守纪律的道理时,也要和为集体争荣誉结合起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集体荣誉,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对集体交予的各项任务,家长也应教育、督促孩子努力完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认真的做事态度和责任心。对每件事都富有责任心会使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逐渐懂得:自己的事情应该由自己来决定,自己应该对自己负责。那么,以后他就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