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镇的著名人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吴国伦(1524~1593)字明卿,号川楼子、惟楚山人、南岳山人,汉族,武昌府兴国州尊贤坊人(今属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吴智村)人,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著名文学家,与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等七人并称“后七子” 。“后七子”前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王死后,吴国伦成为文坛盟主。
蔡卜年(1711~1793),号松斋,字盟石,兴国州长庆里蔡贤畈(今阳新县浮屠镇前山村)人,乾隆丁己科进士,历任贵州古州镇荔波营游击、贵州提标中军参将、贵州古州镇上江协副将、贵州古州镇总兵官、广西左江镇总兵官、福建建宁游击、龙严营游击、台湾镇中军游击。乾隆八年(1743年),蔡卜年出任贵州省天柱营都司签书。当时贵州因地处西南边陲,汉苗杂居,常因兵民互扰而滋生事端,蔡卜年于是上书总兵官署,力主居安思危,足兵足饷,以安军心,同时建议精选壮丁,资遣老兵,提高军力。蔡卜年常常以身作则,亲督操练,与士卒同甘共苦,并自编课本,教兵识字,耐心晓以忠国爱民之理和克敌制胜之道,不满一年,全营五百士卒皆能文能武,士气倍增。5年后,蔡卜年升任贵州荔坡营游击,不久调任古州镇游击,任上六年,除了从严治军,还力主屯垦自给,圈地开荒数百亩,因此,兵营衣食充裕,军心安定,汉苗融洽,扰民滋事渐少,辖区秩序晏然。乾隆十九年(1754年),贵州提督不断接到苗人伺机骚扰边民的告急文书,遂奏请朝廷,召蔡卜年安定局势。于是,卜年回到贵州,一面整顿边务,加强巡逻,一面奏请朝廷,建立精锐部队骑兵营。在蔡卜年的赫赫声威下,苗人不敢妄动,边地相安无事,百姓安居乐业。二十二年,乾隆以军功卓著引见蔡卜年,赐蟒袍;二十六年,乾隆赏封“怀远将军”,再赐蟒袍,朝廷依例追谥其祖父、父亲为武功大夫,祖母、母亲为诰命夫人,妻杨氏为淑人,均从三品。
李蘅石(1838~1922),亦名甲侯、滋森。兴国州(今阳新县)人,曾游太学,任县丞。后投左宗棠部金忠介营。历保道员,署吉昌县,寅戴花翎。 1879年,左宗棠率部击败回民军,其首领白彦虎投奔俄国。俄借机窃据伊犁城,左宗棠奏请委派甘肃题奏遭观察使李蘅石和噶尔萨巴图鲁提督军门殷国卿去俄交涉。李率领侍从,通事10余人,轻骑遄征。经土耳根,阿拉木图,抵达什坎,谒见高佛满(职同中国总督,沙皇母弟)。高佛满陈述此事须奏沙皇遵行,李要求备文前往莫斯科。俄官一意款留,韭许即速奏办。越两周,无回音。李提出责问,高佛满说:“白彦虎犯下死罪,我不忍交,伊犁,我代贵国守之有年,大耗兵费,若能给银200万两;即奏国主交还。”李慷慨陈词,反复驳辩:‘中俄原有和约,中国罪犯达俄,文到即应槛送,倘贵国罪人违往中国,岂能任我嵇留?至于代守伊犁兵费,贵国在伊,每岁额外征收80余万两,尚不足以偿乎?”不久,我总理衙门回文,许给兵费。交割后,俄兵撤出伊犁,白彦虎自杀。 李蘅石拥节遐荒,不辱使命,收回失地,钦加二晶顶戴,赏正二品封典。特授新疆按察使,署理承宣、甘肃新疆布政使,实授镇迪兵备道,统辖全省刑名,驿传事务,加三级,诰授荣禄大夫。 晚年,捐献巨款,在家乡建义学,兴公益,为里人所称颂。 【名称来历】因原“佛徒寺”而得名。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5°16′14″~115°32′00″,北纬29°40′17″~29°50′00″。地处阳新县中部,东与陶港镇接壤,东南与兴国镇为邻,南连荆头山农场,西与三溪镇为邻,北与白沙镇毗邻。人民政府驻王志村,电话区号0714,邮政编码435239,南距阳新县城14千米。
【政区沿革】春秋时属楚地,宋朝始属兴国州,1950年属阳新县三区,1958年属荻田区,1984年设立浮屠镇,1999年合并宏卿乡。
【政区划分】2011年末辖森铺、方林、西边良、烧厂、公桥、彭家墩、龙井郭、阿冯、下秦、进中、前山,献甲、下李、明九、吴智、沿镇、山泉、太屋、朝六、长港、白浪、三保、栗林、张畈、山下、王志、华道、下汪、茶铺、汪佐、华垅、湖彭、太泉、下屋、荻田、泉池、周通、玉堍、十八折、芦湖、陈秀41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面积】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9万人,城镇化率47﹪。另有流动人口8300人。总人口中,男性45990人,占51.1﹪;女性44010人,占48.9﹪;14岁以下18270人占20.3﹪;15~64岁46800人占52﹪;65岁以上24930人,占27.7﹪。总人口中全部为汉族。2011出生率为10.5‰,死亡率为3.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9.2千米,总面积230平方千米,其中陆地175平方千米,占76%;水域55平方千米,占2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61人。 【农业】耕地面积8.9万亩,人均1.1亩;山场6.7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6.3亿元,比上年增加8.4%,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6%。农民人均纯收入4825元,同比增长13.7%;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3.3万吨;其中水稻2.6万吨,玉米2018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棉花、蔬菜。油料播种面积5.1万亩,总产4836吨;棉花种植面积6320亩,总产493吨;蔬菜种植面积2.1万亩,总产24081吨。畜牧业以养殖猪、羊、家禽为主。饲养生猪3.8万头,年末存栏12500头;饲养羊4382只,年末存栏1320头;饲养家禽21.4万羽,出笼20.3万羽。
【工业】以矿业、加工业、纺织业为主。2011年工业生产总值6.8亿元,比上年增加14%,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40%。拥有工业企业7家,职工267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1亿元,比上年增长5.9%。
【商业外贸】2011年末共有商业网点1326个,职工2960人。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6亿元,比上年增加12.3%;城乡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1.3亿元,比上年增加11%。
【财政金融】2011年财政总收入5189.9万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50.5万元,比上年增加11.2%;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892万元,增值税892.8万元,企业所得税1325万元,个人所得税58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9.2%、7.9%、15.8%、11.2%。人均财政收入6253元,比上年增长40%。2011年末,金融机构各类存款金额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各项贷款余额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2011年末有镇文化站1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8处,农家书屋35个,藏书30余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310人。
【教育】2011年末有幼儿园18所,在园幼儿1080人,专任教师78人;小学40所,在校学生6800人,专任教师34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3所,在校学生4435人,专任教师186人;高中1所,在校学生450人,专任教师4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到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280万元,比上年增长12﹪。
【医疗卫生】2011年末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个,村级卫生室43个;床位180张,每万人拥有病床21.7张;固定资产总值26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36名,其中执业医师15人,执业助理医师68人,注册护士36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5.3万人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7.6万人,参保率达92%。
【体育】2011年末有学校体育场28个,75%的村有健身器材,水泥篮球场11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5%。
【广播电视】2003年12月建成浮屠镇有线电视台,2006年9月改称浮屠镇广播电视站,有线电视用户6.5万户,入户率78.3﹪。
【社会保障】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90户,人数270人,支出4.2万元;比上年增长15%,月人均155元,比上年增长29%,医疗救助13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849人次,共支出35万元,同比增长6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767户,人数5470人,月发保障金39.3万元,比上年增长18%,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长25%;农村五保供养老人256人,支出46.1万元;比上年增长2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23人,抚恤事业费支出54.9万元,同比增长25﹪。社会福利费340万元,同比增长25%。福利院1家,床位150张,收养农村五保老人140人。2011年,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8万人,参保率96%。 【公共交通】1997年建成浮屠镇客运站,日发客车80班次,日均容量1500人,现已经废除。
【给排水】2010年8月建成自来水厂1座,年供水54.8万立方米。铺设管道6500米。
【供电】1976年建22万伏变电站1座,电力总容量可达40万KVA。
【园林绿化】2011年末镇驻地有花坛20个,绿化面积65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