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感悟】格局需要用生命来滋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生命须臾间不过几十年,体味失意、挫败、痛苦的时候,仍然有骄傲、成功、欢乐陪伴。

不同的人在生命的历程里,会留下不同的脚印,记载着不同的记忆,走向不同的地方。

指引我们生命脚步的是人生的目标,掌控目标的是人生的格局。

流浪的人希望自己可以安定下来融入社会,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运动员希望自己可以不断突破,去赢得比赛胜利,创造记录书写传奇。

科学家希望自己能够发现和证实新的知识领域,为人类发展贡献智慧。

这都是不同的人生格局,没有最好,也没有不好,只是适合他们各自的人生。

人生道路各自不同,请一定做最好的自己。

毛泽东立下解放全中国的伟大革命目标时,他的人生格局是中国老百姓的未来。

为了这个目标,他以卓越的领导智慧带领红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最终实现了新中国的成立。

格局不是躺在床上空想,而是要付诸行动去实践,在一次次跌倒后又站起来继续努力,去将目标实现。

只有具备持续行动力的格局,才有可能真正引导一个人走向他自己的人生高峰,因为格局是对人生的承诺。

而格局的大小,则受每个人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外界环境、合作伙伴所限制。不是每一个人的格局都能称得上真正的格局,太过于自我化的格局还谈不上是真正的格局。

没有自信心的人生,是阳光无法照耀的地方。

试问一个人都不自信的时候,他还能说服自己去追逐目标吗?

他会在实现和目标之间,找到N个理由,然后缴械放弃,他不敢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

《风雨哈佛路》里的主人公是一位家庭凄惨的小女孩丽丝,虽然父母都吸毒,爷爷违背伦理,她仍然心存希望父母可以戒毒,家庭重返正途。

随着母亲的逝世,丽丝最后的希望破灭,现实逼迫她思考人生的意义。

想要摆脱生活对她的压榨,丽丝不想过毫无尊严的生活,也不想人生就此黯然无光。

丽丝知道自己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她求知若渴,利用一切机会和时间进行学习,在坐地铁的时候、在餐厅洗盘子的时候 、在别人都在睡觉的时候 ,她在拼命地学习。

最终,她用两年完成别人需要四年才能完成的学习,如愿考入哈佛。

在这个真实改编的故事里,作者笔下的丽丝就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试问没有强大的自信心,她能够坚持下去吗?

人的格局要足够大,才能有足够的容量,来装下人生的考验和磨难,但绝对不是用来装下生活里的琐碎和鸡毛蒜皮。

当年褚时健出狱时已经年过古稀,按常理人生都快走到尽头,也就没有了对抗衰老的力气。

不愿向人生低头的他,在缺资金、缺技术、缺人的情况下,凭着一股证实人生价值的信念,开始在荒山上种橙子。

人生一团混乱的时候,褚时健坚定地把第二次创业当作人生新起点,一心扑在自己认定的事业上,而身外那些繁琐之事一概不予理会。

所以庆幸,现在我们能在超市和电商里买到香甜的褚橙,一位老人用奋斗凝结的人生成功奋斗史。

当然,一个人的成功除了要有自信心和宽广的胸怀,他还需要一群人来一起打拼,借助团队的力量来帮助他成功。

怎样将形形色色的人聚集起来奉献才能和智慧,这就需要我们清醒知道,只有借助他人的优势和优点,才能帮助到自己。

我们为什么会欣赏一个人,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个人的优势和优点。

与人合作,绝不是与这个人的缺点合作。只有懂得向他人学习的人,才能能够成功的能力。

团队作为资源的汇集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把自己融入团队,把团队当成自己的家,一切的奉献和努力都是幸福的。

我接任网点主管的时候,正是士气低落、业绩衰败的时期。

为了鼓舞团队里的每一位同事,我分别与他们谈心,真诚向他们发出帮助的请求,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在那一年中,我放弃了所有的休假,一心扑在网点工作中。

与员工们同吃、同奋斗,一块跑业务,一起访客户,从不计较自己得失。

每一位员工的困难我都尽全力去帮助,每一位员工的抱怨我都耐心听取。

渐渐地大家的心思都转到工作上来,少了埋怨,多了理解,少了冷漠,多了配合。

随着大家的收入番了一番到番了二番,最终番了三番的时候,这个团队已经从一盘散沙变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战队。

格局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变大的,人生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也会给我们很多教训。

当我们慢慢知道格局是在一次次挫败和投入中渐渐变大的时候,我们也就走在了人生真正的进击之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