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受虐十讲摘录(转自知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不管实际上是什么样子,最终人都会以更加倾向于自己主观性的这么一个角度去理解世界。换句话说,人是没有办法把自己的主观感觉,主观想法给排除开来。我们不管在做什么事,说什么话,其实其中都有自己的某部分在呈现。俗语来说,便是——态度。而所谓态度,正是无意识汇聚成的综合体现。构成我们主观想法、主观感觉的那些东西,都可以称作为那是一个无意识推动后形成的表象。

和施受虐有关的东西,其实是比较接近于原欲状态。什么叫做原欲状态呢?也就更像是一个不知事儿的孩子。那我们都知道,其实人性最大化的罪恶,也就是无明。那这部分施受虐,直接关系到我们自己人性的那部分,无明之恶。无明之恶最为可怖,无下限,自身不知。

那些让他产生性幻想的物品、很痛苦的互动的方式、背后关联着关键的主体性赋义。当主体执迷在什么地方,也就意味着在那个地方,它有一些与他自身历史就成曾经的经历关联在一起作为“我是谁”的核心。在我们身上的一些特质我们明显很热爱的东西背后多少都伴随着一个创伤作为圆心发挥着它的作用,在无意识中推动着人们不断的在去填空去补偿,试图弥补上那些曾经的缺失。

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没有办法规避“施方”的存在。服从的印记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之中,只是看它以什么样的形态展现出来,或者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影响我们。相关的影响可能有一部分我们能够意识到,大部分更多是无意识的。

很明显,施虐方和受虐方不管是少了谁,他们都不足以成为那个施虐方或者是成为那个受虐方。他们之间必须是借助对方的存在,对方对他的施虐施令也好,对方对他的服从也好去印证自己的身份和位置。而这一部分,从作为人类的角度来讲与我们确认自己是谁密切关联起来。

大概情况下,如果这个孩子经常被精神虐待,他可能有几种选择:一种是潜移默化的成为了对他进行施虐的人的样子。认同他觉得他那样做很合理,模仿他,成为他。目的在于维护那个爱,因为孩子爱他,所以孩子认同他的方式并把虐待改写成爱,从而接受了相应的互动模式。这里孩子不会把自己的疼痛当回事,这样的爱是牺牲了自己的世界去配合他所爱之人的世界。因为孩子在那把虐待和爱等同了起来,他觉得虐待是爱喽,所以他对待其他人的方式也是用虐待的方式在爱他们。

——————

你察觉到具有价值的事物被你影响而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存在感。自我觉知也是存在感的一种形式。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类的任何感觉,都源于神经系统对其他细胞的调控。如微生物或者低等动物一样,神经系统对躯体的调控有两个目的,一 让各个器官协调运作。二 让个体能尽可能的存活并且繁衍后代。

存在其实包含两个方面,即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前者表现为人能够以实体出现,并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后者表现为人的精神世界丰富,具有突出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意识。

而所谓的存在感,其实只是精神上的需求程度,而并非物质上的填充。很多人强调物质生活富足,由于没有人注意到他们,故而他们缺少了存在感。

存在感的缺乏反映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寂寞,一般人是不会思考此类问题的。我们常常听到,“存在感是刷出来的”,也就是说,孤独的人渴望做出一些不平凡的事情或举动吸引别人的注意,以获取所谓的存在感。

讲施受虐,为的不只是让我们知道某些可能性的原因。更多的是让我们知道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是如何选择去享受那些痛苦,同时又把自己置于被动之中避免承担责任的。施受虐在骨子里面,而且其实随处可见呐。成年人的施受虐游戏,并非全然被动的承受,多数为主动配合。

第一养育者存有一个母亲的,这么一个无意识的形象、特征、声音、感觉等等,写在无意识之中。而那些写入对我们有一个关联性的影响。

我们还没学会说话之前在我们的感官知觉中:眼、耳、口、鼻、舌、心、皮肤。那时我们只能用这些去感觉对方是什么形态。此时写入在无意识中的东西,相应我们会用身体去表达它。在学会说话之后你会发现,这时再去描述曾经的那些感觉,是不能用言语尽达的。我们无法用当下学会的去表达曾经体会的,当我们用当下的去描述曾经的,那我们既脱离了当下,也脱离了曾经。

所以长大之后,可能我们能意识到曾经发生的某些事件,用言语去标记它。这种努力为的不是归咎曾经体会了什么而已,而是为当下创造一个连接曾经的通道,借此标记当下的自己。不去连接这部分,可能就会有一些身体上的一些呈现。身体上接受的印记,最直接的方式也就是用身体呈现。

因为母亲她生下这个孩子,会比父亲相对来讲,这是先天存在的没办法,就是会比父亲来得跟孩子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毕竟是这个从母亲的肚子里面生出来的,十月怀胎,她们彼此间有一根脐带连接彼此,两个人就真的是从一体再分割开来的状态。那实际上哪怕生下来之后,你跟母亲之间那种连接依旧存在无意识之中。由于其连接程度和感应程度相应的也是非常明晰和敏锐,如果有的母亲她无意识之中有很多的仇恨,当这个母亲未意识到这些部分。那么这个孩子就会不由自主的去弥补那部分母亲的缺失,或是替她去做些什么。因为无意识状态在原始连接上,表现为行动化和躯体化的直接呈现。而无意识呢,总是不可能被“完全意识化”的。

长期只是自己满足自己,就缺乏了很多过程,久而久之他的内在世界也会相对呈现出匮乏。

本来是需要那些外界的确定,撤回来自给自足。那这样的情况下的话,确实刚开始是蛮好玩儿的,长期了之后,一个人的资源就那么多!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一个人知道的东西也有局限、一个人的体会、你一个人经验等等都是有限的....长期这样自己玩儿自己,持续下来就像是把自己关在一个密室里面,密室里氧气就那么多!呼吸到最后只剩下二氧化碳,会死。而这个死的过程,是自己选择把自己封闭起来促使的。氧气逐渐变少的过程,对应抑郁症逐渐演化的过程,最初只是情绪上有些不对劲,久而久之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窒息感,严重的,会想要自己杀死自己。

我们对待生活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是对待自己态度的延伸。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中,常常采用以下几种防御方式。第一种,投射。他把自己身上的东西,比如他很看不惯对方,说成是对方看不惯自己,信以为真并拒绝跟此人相处。第二种:分裂。看事情只有好坏对错,中间的更多可能性被忽略,自己分别扮演对和错的部分,自己跟自己掐架。第三种:理想化。事情只看好的部分,以自己的想象替代现实。第四种:清空毁灭,当你不像我所想,我便要把你从我的世界抹除。

曾经给到他这类情感回应的对象,带来的刺激便是强烈且巨大的。所以普通的刺激并不能让他感受到满足,曾经的某些经验教会他采用施虐行为去获得这类满足。在施虐与受虐关系中,S与M更为融合且互为一体。S的满足通过M的反应带来确定产生,M的满足亦是如此。对疼痛和强烈刺激的追求,带来更加倾向于原始驱力的满足。倾向原始驱力的满足,提示的是人格结构的内在冲突。也正是这个冲突在借用施虐受虐来维持主体内部的平衡,只是其内核有些个人的某些关键无意识在推动它的进行。

那种更加倾向于原始化的施虐受虐,一元融合更多是在精神层面自己对自己施受虐,二元关系层面更多在关系间去玩这类彼此相互施虐受虐的游戏。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施虐受虐的游戏,更像是一个从融合到分化的过渡游戏,它确实痛苦,痛苦的同时,它也在个人(主体)看来最安全的提供了“营养”。施虐受虐的关系,总比没有关系强。而关系的作用在于打开个人(主体)探索世界的兴趣。所以,施虐受虐也提供了它作用,保护主体不至于在面临强烈冲击时内在崩塌。

躯体疾病之下,压抑的是精神施虐的痕迹。不允许自己说出那些沉重的感觉,不允许自己在感受到攻击后表达攻击或是反抗,承受了精神施虐带来的攻击并且让自己不去意识那些攻击。不管是什么疾病,其实都在提示失衡和受虐。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不管是躯体疾病还是心理疾病,最终变成病症只是最后那滴水溢出来被看到的结果。它主要是在提醒当事人对自己疏于关心和照料,对自己的忽视和回避,对自身情绪感受身体感知的压抑。前面说到我们的生命动力是有限的,你没有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用到了别处。别处的人、事、物,占据了你的生命动力。也可以说躯体疾病提醒的,其实是一种无意识中深深被占据的状态。

气质是一个人具有整体感的表现,而气似乎是不太能够被直接看到,甚至不太能够直接量化的。所以,当一个人在某个部分呈现出问题,或是躯体疾病,我们可见的仅仅是一个局部变化,而促成局部变化的,亦是整体格局的变化。躯体和精神亦是一体两面,互为表里。灵魂什么样,躯体什么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