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感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前文写到了《巨人的方法》,本文继续心理学的内容。

反移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反移情指咨询师对来访者无意识认知、情感、意志的反应取向,它在很大程度上由咨询师本人的生活经历和世界观所决定。

我有出现过反移情吗?有,经常出现。有一次婚姻咨询,一位女士描述跟丈夫的关系,觉得在其中很受煎熬。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么痛苦,你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跟他结婚?我妈看到了,我的反应,说婚前肯定是很好的,要不不会嫁给他,婚后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当我妈这样说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她很深邃。准确说是比我深邃,有一种历经世事、对人性的洞察。

如果是我,我就会怎样的好。有一种不自量力的味道。我妈说:你想太天真,你说的好听,等到你身处其中,你不一定比他做得好。

透露出来的意思是,你现在说的是以你当下环境说出来的,你没站到她的位置上,很多事是体会不到的。而你真站到他位置,不一定比他做的好。

我现在知道,为什么那些洞察世事的老人佛陀,做心理咨询的会很好,因为他们本身对人有很深的洞察,大多事情都经历过,有体悟,容易站到来访者的角度,说符合人性的话。

在这两个反应中,我出现了经典的反移情。我在用自己的生活经历,世界观,代入来访的处境,对方年龄比我大,婚姻中经历的事比我多。

这非常明显,不利于咨询成果。写完这些,我感觉脑袋顶上有点疼。好像我特别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和错误。我想显得自己很好很优秀,能力很强。

现实是我经常出问题,就像一个特别想好,但实际上老胳膊老腿的机器。带着很多固有的问题。但我能看见这些问题,本身就是很有价值。

狭义的反移情,指咨询师对来访者移情表现的反应。它源于传统的精神分析学说,十分强调精神分析治疗者竭力克服反移情反应对患者移情表现的阻抗。

就上面的例子,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如果放任反移情表现,会不利于达成咨询目标。那针对这些反移情,我有什么应对方法吗?

首先区分事实与观点。明白哪些是我的感受,我的观点。哪些是事实真实发生的。在咨询中尽量多说事实,少说自己的观点。

在以前时,我会很容易把自己的观点和事实混淆,我会觉得我事情做不好,是我人不好。但实际上并不是,我事情没做好,是我眼前的这一件事情,做得不完美。

没人要求我必须完美,我可以在其他的方面做好,我可以当这件事情外出现的时候把它做好。我的观点不等于事实。

其次,在咨询中我有过强烈的情绪波动。在最初我并不能确定,这些情绪波动是来自于我,还是我作为镜子映照出了来访者的反应。

当对方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触动我时,不自觉泪流满面,那么我就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是作为镜子,看到了来访者的状态。

我想起了督导中的一位老师,他曾经讲过一个事情,他很不喜欢一类女生,觉得她在外弄男生的感情骗他的钱,每次遇到这样的女生就会生气。

我觉得在这里,他出现了经典的反移情。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代入到对方身上。但实际上,感情中的事可能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来访者自己知道,要不要在这段感情中继续下去。这种越俎代庖的事,咨询师是不能干的。当然这可能也是我的观点。

第三种方法是关注行为。昨天在听课时,说到一般情况下,来访者出现迟到、拖延、忘记咨询时间,这都是在表示阻抗,在潜意识中表达愤怒。

有些诉求是根本的,藏在人性深处,每个人身上都有的,只是表达方式、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完全不一样的。

阿德勒曾为行为习惯,下过一个定义。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指这个人为了实现他的根本诉求所采取的方式或方法。

他在《洞察人性》中举过一个例子,说一个女士她总是梦见自己被追杀,噩梦太多,以至于她没有办法正常生活,因此见心理咨询师。

咨询师发现,因为做这种噩梦,住在另一个城市的父母会打电话来慰问她,甚至特意赶过来看她。这让她感觉到自己被关心。

为了获得这种关心,才出现这种梦境。自己无意识选择的行为,因为不了解其中的原理,于是把它命名为命运。

今天就到这里,部分观点源自《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岳晓东,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