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莫悲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文/袁非

深秋时分,秋风起,秋雨渐凉。落叶结满愁绪,或黄或枯,纷纷告别枝桠,飘飘洒洒来到地面。人们仿佛同情这落叶的遭遇,即使塞满人行道,也是尽量选择避让,舍不得踩疼它们。迫不得已的打扫,也是轻轻、缓缓把它们归拢到树根底下,交还给大地。

落叶代表的含义很多。一叶知秋,人们把对秋的很多情绪,集到一片叶子上,可谓承受之重。落叶满空山,形容深秋的萧索。秋风扫落叶,形容时令转换,大自然的残酷无情。落叶归根,表达的是游子渴望回归故土的愿望。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从古至今,吟咏落叶的诗句车载斗量,数不胜数。

为何一片小小落叶,被人们寄予如此深情?其实,要从中国人的伤春悲秋情怀说起。伤春是指古代女子,到了春天看到桃红柳绿、莺飞草长,动了怀春的心思。悲秋多是指男子,因为中国古代是男权社会,男子奔走江湖,心念家乡或恋人,触景生情,生出无数离愁别绪。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的这首传唱古今的歌曲。虽是表达男女情爱,却巧妙的把暮秋特有的秋景与情感交融在一起,借深秋之景把诗人内心的凄清惆怅进行了烘托渲染,开启了古代文人墨客们的悲秋情怀。

秋有初秋、仲秋、深秋、暮秋。有秋风,秋雨,秋收、秋色,秋霜,秋露。有残荷,草衰,花败,叶落。均隐含有枯荣、衰退、离别之意。古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自古有借物咏怀,托物言志之好。人们对秋寄予了离愁、寂寥、悲苦、相思等情绪。秋也成了中华古诗词文化渊源流长的一景,展现了中华文明魅力所在。

之所以秋季在人们心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也跟中国历史上多战乱,多离散相关。“沙场秋点兵”,古代很多战争发生在秋季,如古代草原民族,若干次侵入中原,都选在秋这个季节。因为至秋时,草原青黄不接,而秋后少雨,秋高气爽,正适合放马南山,到中原“打草”。

古代帝王守猎、杀生,也选择秋天,叫秋狩。集中处决人犯,也选择在秋天,叫秋后问斩。征集百姓服徭役,大多也选在秋收后农闲之时。士子参加考试也定在秋季,叫秋试。因为古代信息不通,路途遥远,出门在外,长期不得归家,而秋深时鸿雁开始南飞,勾起人们很多思念和悲苦。

古代的诗歌表现秋的诗词里,离愁别恨占有很大比重。如“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木落雁难度,北风江山寒”。到唐宋以后家国情怀也占了很大篇章,如李白的《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更有许多意境高远的佳作,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年好景须谨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家国情怀,构成了中华儿女悲秋的主题。绵绵数千年,形成了中华儿女秋思文化浓重的一脉,极具人文情怀。

现代人咏秋伤秋悲秋,多是学古人。其实并不具备生存土壤和自然条件。和平年代,泱泱中华,高铁速度,航空网密布,高速、高等级公路遍布城乡。电子时代,数字通讯,微信、移动视频时刻联通你我。尤其是到了秋天,有国庆长假,有山川秀美,有天安门升旗,有内蒙演兵。外有强国外交,内有中国梦正在一步步实现。海外游子只要愿意,随时可以圆落叶归根的梦。伤春悲秋,已从过去的家国爱恨情怀,演变成了纯粹的诗文情怀。

活在当下,放眼未来,劝君无事莫悲秋。当我们面对一片落叶,就把它当一片叶子吧。静静的欣赏金色阳光下落叶的美,尽情放飞我们的诗情。歌唱秋天的美不胜收,山河的壮观绮丽,中华的盛世辉煌。

2018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