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在布兰迪斯大学离奇死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8
  在美国东部时间11月20日,位于波士顿的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公布了该校一名中国留学生不幸去世的消息。学生名叫张川川,一名中国留学生,就读于布兰迪斯大学的国际商学院。下面就来说说中国留学生在布兰迪斯大学离奇死亡。

  当天下午,布兰迪斯大学校长罗恩·莱博维茨(Ron Liebowitz)向全校学生发送了标题为“噩耗(Sad News)”的邮件,表达了对去世学生的深切哀悼。

  邮件中声明,学校将在次日(11月21日)举行对张川川的悼念仪式。莱博维茨校长希望大家能够相互鼓励和支持,共渡难关,同时呼吁有需要的同学向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并指出近期该中心将提供普通话咨询服务。

  校长还坦言,张川川生前十分乐于助人,深受学校老师和职工们的喜爱。在校期间,他不仅曾担任助教,还积极帮助新生适应学校的生活。

  得知张川川死讯后,不少网友纷纷到他的社交网站主页留言,愿其安息。

  日报我也就此事联系到了张川川的本科校友。该同学表示,张川川不仅阳光帅气,且在布兰迪斯大学就读时常被人称赞为“传奇一般的存在”。这样一名优秀的留学生突然离我们而去,实在令人惋惜。

  20日晚些时候,布兰迪斯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CSSA)也发布了关于张川川死讯的声明,并强调目前警方仍在调查具体原因,提醒大家“尽量冷静对待,不要相信或传播任何无根据的消息”。

  目前,布兰迪斯大学和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已与张川川的家人取得联系。日报也将继续跟进案情进展。

  惊魂未定——布兰迪斯又因持枪抢劫案封锁校园

  张川川的死讯令布兰迪斯大学师生悲痛不已。但就在过去的几天,突发事件一次次地打破了这个校园的宁静。

  据WCVB报道,当地时间11月20日(周一)下午,曾有两名校外人员闯进布兰迪斯大学的学生宿舍进行抢劫,其中一人携有手枪。所幸,被抢劫的三名学生并没有受到人身伤害。

  由于嫌犯在作案后迅速逃离现场,布兰迪斯大学在接到报案后迅速作出封锁校园的决定,以保证在校师生安全。学校相关部门还发布了安全警报,建议大家尽量就近找地方避难,锁好门窗,同时将手机调至静音并保持安静。学校还发推特强调,除非获得官方许可,切忌擅自让任何人进入自己的房间。

  经过布兰迪斯校警和沃尔瑟姆市警方的联合排查,确认两名嫌疑人已经离开校园。当地时间11月21日凌晨两点,学校终于宣布解除安全警报,校园各处设施随即恢复正常运作。

  据悉,目前的调查结果显示本次的持枪抢劫案并非随机作案,嫌犯与受害者中的至少一人有关系。虽然学校已经发出官方声明,表示校园已不存在与此事件相关的安全隐患,但是布兰迪斯的很多学生着实被吓坏了。

  一名自称叫伊丽丝(Elyse)的大二学生告诉CBS记者,案发当时她就在遭到抢劫的宿舍隔壁。她和朋友们吓得关上灯,躲在房间角落蜷缩成一团。布莱恩·麦克拉马拉(Brian McNamara),布兰迪斯的一名大三学生也说,他的朋友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躲在床底下学习。

  学生们的担忧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当陌生人可以轻易持枪进入学生宿舍实施抢劫并逃走,这从某个层面上可以反映出学校的校园安全存在不小的隐患。

  此次在全校造成极大恐慌的抢劫案,以及之后长达两小时的防范禁闭,无疑也为布兰迪斯大学敲响了警钟。

  据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消息,布兰迪斯大学已于21日开始重新审核涉及校园安全协议和条例。学校将重点关注与出入学生宿舍相关的安全规定。

  留学生死亡和持枪抢劫——两件事究竟有何关联?

  关注日报的读者也许知道,今年算是美国的多事之秋:大型枪击案和各类恐怖袭击频发,有些导致留学生受伤甚至遇难。赴美留学的安全保障问题,成为众多留学生和其家人朋友关注的热点话题。

  张川川的死讯和布兰迪斯校园持枪抢劫案无疑都触动了中国留学生们紧绷的神经。而因为这两个事件的发布仅仅间隔几个小时,有些媒体便开始妄自揣测两者之间的关联。

  我发现,有的媒体已经开始以“留美中国大学生在持枪抢劫案后死亡”、“留美中国学生死亡,校方警告武装人员疑现校园”一类的有明显误导性的标题报道两起事件。

  但事实是,在布兰迪斯大学的校长官方邮件和布兰迪斯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声明里,我并没有发现任何有关两个事件关联性的内容。相反地,两个官方文件都明确指出,张川川的死因目前还在调查中。

  漂洋过海去求学,保障人身安全固然重要,日报也一直致力于通过对相关案件的报道和讨论,来提高留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警惕性。然而,见到有的同行在没有足够事实依据的情况下,任凭主观臆断,制造不必要的恐慌,我着实感到伤心和失望。

  在真相水落石出之前,作为新闻媒体人不编纂事实,作为群众不信谣传谣,也许才是我们时刻都需要的基本素养。毕竟,这将不仅仅是对事实负责,更是对逝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