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南社村的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2

1.南社村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1)由材料“明清以来有十余人中进士、举人,三十多名秀才.南社村谢姓兴旺的事实说明: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视察后,曾称其为“古代进士村”.”可知南社村的谢氏族人,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勤奋好学,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以来曾有三十多人中秀才、有十多人中进士、举人.因此著名民俗专家费孝通亲切的称南社为“古代进士村”.(2)本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以“教育与地方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只要论文格式正确,符合题意,观点鲜明正确,论据充分,文字通顺,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南社村的谢氏族人,勤奋好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明清时期初显繁荣,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有三十多人中秀才、有十多人中进士、举人.我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民俗专家费孝通亲切的称南社为“古代进士村”,并作了题词.(2)标题自拟,文字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2.盂县的历史

夏、商时代,传说分天下为九州。

按地域区划,盂属冀州。 西周初年,州治变更,盂属并州。

实行分封制后,盂属晋国。春秋时期,盂仍属晋国。

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灭仇犹。赵襄了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赵氏所灭,仇犹属赵。

秦置郡县。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国。

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阳曲大盂)。 汉分天下为30郡,郡上设州,郡下隶县,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

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 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

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 晋以后,盂县为汉、赵、后赵、燕、魏、后燕等国所属。

北魏建议元年(公无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抚城县,属定襄郡。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县(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 。

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 、太原的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

兴道 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 五代时期,盂县为梁、后唐、北汉所属。

宋神宗时,分天下为33路,太原避河东路,盂属太原府。 金兴定年间升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并置刺史,盂县属太原武勇军。

元代因袭金制,盂仍为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盂州为盂县,属山西省太原。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为直隶州,盂县与寿阳、昔阳均属平定,至清亡未改。 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 。

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 *** 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8月25日),盂阳、盂平两 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将原划给寿东县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

后复归晋中地区。 1949年10月1日,盂县属山西省晋中地区。

1952年5月,将县东南之山底、牵牛镇以东、东村、苏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东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个村庄划归阳泉市;同年年底,又把县西部划归东西郭秋、大小方山、东西汉湖、东西黄龙头等26个村庄划归为阳曲县。盂县辖境有所变化。

1958年10月,盂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盂县建制,划归阳泉市。

11月,成立阳泉市盂县联社。 1959年4月,上级决定恢复盂县建制,与阳泉市分开,复归晋中地区领导。

1959年8月,将牛村公社所辖北舁、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孔南庄、咀子上、东林尖、五架山等8村划归阳泉市 。 1983年9月,盂县归为阳泉市领导,实行市辖县。

1984年政社分开,25个人民公社改为4个镇、21个乡。 2001年盂县撤乡并镇,由原来的25个乡镇改为8镇6乡。

3.盂县的历史

盂县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后屡废屡置,断断续续千余年。

1942年盂县划为孟平、盂阳、盂寿三个县,1945年8月盂城解放,三县又并归盂县。1983年9月划归阳泉市管辖。

“盂”是个很古的地方。1929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小屯村发掘出刻有“于[ ][ ][ ]获白麟[ ]祭于[ ]在九月维王祀五日王来自盂[ ][ ]”的兽头骨。

据学者考究,这“盂”为地名。当然,此处所谓盂地,不可能就是今之盂县全境,但由此可以推测,我们的祖先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地方的部分土地上了。

夏、商时代,传说分天下为九州。按地域区划,盂属冀州。

西周初年,州治变更,盂属并州。实行分封制后,盂属晋国。

春秋时期,盂仍属晋国。据《左传》云:昭公二十八年“晋杀祁盈,魏献子为政,封祁氏之田为七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孟丙(应为盂丙)为盂大夫,”(治在今太原市东北45千米大盂镇),盂县之名,实自此始。

又据《地括志》载:“并州盂县外城,俗名原仇。亦名仇犹,戎翟之国也。”

按此,这个时期盂县西部地区连同大盂一带为孟丙邑,东部地区为仇犹,治设今城东里放之古城坪。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灭仇犹。

赵襄子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赵氏所灭,仇犹属赵。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国,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阳曲大盂)。

汉朝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

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

[千佛寺摩崖造像] 千佛寺摩崖造像 北魏建议元年(公元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抚城县,属定襄郡。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县(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

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太原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今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

兴道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 宋神宗时,盂属太原府。

金兴定年间升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并置刺史,盂县属太原武勇军。元代因袭金制,盂仍为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盂州为盂县,属山西省太原。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为直隶州,盂县与寿阳、昔阳均属平定。

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

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 *** 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到1939年又归二分区领导。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

全县广大地区均为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1942年,由于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8月25日),盂阳、盂平两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1946年将原划给寿东县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

1948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

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1949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

后复归晋中地区。1952年5月,将县东南之山底、牵牛镇以东、东村、苏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东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个村庄划归阳泉市;同年年底,又把县西部划归东西郭秋、大小方山、东西汉湖、东西黄龙头等26个村庄划归为阳曲县。

1958年10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盂县建制,划归阳泉市。

11月,成立阳泉市盂县联社。1959年4月,上级决定恢复盂县建制,与阳泉市分开,复归晋中地区领导。

1959年8月,将牛村公社所辖北舁、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孔南庄、咀子上、东林尖、五架山等8村划归阳泉市。1983年9月,盂县归为阳泉市领导,实行市辖县。

1984年政社分开,25个人民公社改为4个镇、21个乡:城关镇、牛村镇、上社镇、西烟镇、下曹乡、南娄乡、路家村乡、清城乡、孙家庄乡、仙人乡、东庄头乡、东木口乡、下庄乡、土塔乡、苌池乡、王村乡、肖家汇乡、下社乡、榆林坪乡、北峪口乡、梁家寨乡、庄里乡、西潘乡、南社乡、东梁乡。 2000年,盂县总人口294176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4130、路家村镇 10962、牛村镇 20614 、上社镇 11205 、西烟镇 15021 、孙家庄乡 17354 、清城乡 12143 、南娄乡 13931 、下曹乡 15439 、仙人乡 11527 、东木口乡 4906、东庄头乡 4497 、北下庄乡 6929 、土塔乡 8408 、苌池乡 17273 、王村乡 6478 、下社乡 5368、肖家汇乡 6286、梁家寨乡 7233 、北峪口乡 3848 、榆林坪乡 2806 、庄里乡 3916 、西潘乡 9037 、南社乡 4714 、东梁乡 。

4.盂县藏山由来

其实讲得是一个忠义的故事。

盂县南社村“小藏山”、王村沟北“荒安岭”、藏山口西“宝剑沟”,是程婴携带孤儿逃难,一天三遇险的地方。

话说程婴假冒草泽医生,半夜用药篓将孤儿赵武从宫中悄悄偷出后,跑回家中,急忙拉马备鞍,连夜离开国都绛城,马不停蹄向北逃奔。

程婴担心屠岸贾醒悟追寻,便决定向北而行。因为往南地势逐渐平坦开阔,又有滚滚黄河阻隔;而向北方向却山高沟深,且北方民风淳厚,多有慷慨悲壮之士。此番思虑之下,他避开大道,沿藏山着荒僻小路,不知走了多少白天黑夜,来到晋国东北边陲古仇犹地面,躲藏在南社村南一座小山的山洞中。

当地老百姓知道屠岸贾奸佞当权,赵氏一门忠而受冤,无不义愤填膺,愿为保孤出力。东家送衣被,西家赠米面,几位大娘大嫂见孤儿面黄肌瘦,每天轮流给孤儿喂奶。程婴十分感激,称谢不迭,打算就此住下抚养孤儿成长。

才躲了十多天,一天,一个农夫慌慌张张跑到山里道:“程大夫,不好了!屠岸贾那贼发觉你带孤儿逃跑,亲自带领一队亲兵追来,已到西烟村了,快快跑吧!如果出事,我们怎对得起赵氏满门忠烈呢?”

程婴所居之地离西烟村不过十来里路,他不敢怠慢,跪下向北磕了一头,感谢南社百姓救孤恩德,抱起孤儿上马向东又逃。

翻过大梁山,踅进王村沟,走出沟底刚爬上一座山岭,只听后面人喊马嘶,程婴扭头一看,沟内烟尘滚滚,屠岸贾带亲兵尾随追来。程婴心里一慌,稍不留神,同怀抱的孤儿一齐从马鞍摔下来,身不由己向山沟滚去。这无异于拿肉往虎口里送,亏得几枝老荆条挡住身体,两人未跌进沟底。程婴顾不得谢荆条救命之恩,好不容易站起来,又抱孤儿爬上马背,往东向龙华河方向逃去。

当时,龙华河水急浪高,程婴来到岸边,想强渡过去。俗话说:“人忙出错,马慌失蹄。”偏偏马蹄陷进河滩里,程婴和孤儿又从马背上摔下来,程婴左拉右拖,总算把马牵出沙坑。待两人重又上马,见追兵已经藏山赶到。前有大河,后有追兵,程婴暗暗叫苦,忽然坐骑一声长鸣,四蹄腾空而起,掠过龙华河水面,到达对岸。等马蹄站稳,程婴回头看对面,见方才陷马的沙坑边留着一支宝剑,随身一摸,才明白自己刚才只顾拉马,把宝剑掉在那里。屠岸贾带亲兵追到岸边,河水阻隔,难以通过,只得拾起宝剑,望着远去的程婴和孤儿,徒唤无奈。

后来,人们把南社村南的小山,叫“小藏山”,并修建“藏山行祠”,岁岁祭祀;把程婴、孤儿落马的地方叫“慌鞍岭”,意思是“慌张落鞍”的地方。今所称“荒安岭”,实是“慌鞍”的谐音;把程婴失落宝剑的地方,叫“宝剑沟”。

5.南社古民居怎么样

莞市茶山镇的南社村古建筑群是东莞保存得最好的明清古建筑[南社古民居]南社古民居群,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南社村面积6.9平方公里,下辖东坊、南坊、西坊北一、北二、上巷、上边等七个村小组,现有常住户口人数3201人。

南社村庄四周绿树成荫,地理独特,村庄呈合掌对居,明清期间初显繁荣,为茶山一大村庄,很多专家称赞:南社现存明清古建筑众多,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可多得的完整的古村落,村内尚保留宗祠、家庙25家、古民居120多间。编辑本段历史南社村古民居现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众多人士前来视察参观、探古,成为东莞市东部一大旅游热点。

在此之前,南社一直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免费开放。南社明清古村落现存祠堂达22间,古民居达200多间。

据《南社谢氏族谱》记载,南宋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谢希良之子谢尚仁因战乱南迁,几经周折于宋恭帝德祐乙亥元年(1275)定居南社,历明、清近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96000平方米的古村落。南社明清古村落以村墙为界。

村内以中间长形水塘为中心,两边利用自然山势错落布列,巷道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由民居、祠堂、书院、店铺、家庙、古榕、楼阁、村墙、古井、巷道、牌楼等构成具有浓郁珠江三角洲特。

6.南社的历史影响

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大规模革命文化团体,1909年,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在苏州虎丘张公祠发起成立。南社以研究文学、提倡气节为宗旨,弘扬爱国热情,光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有“文有南社,武有黄埔”之盛誉。

南社可谓是“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风靡云蒸,阵容整齐,如今,南社后裔精英遍布海内外。最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光纤之父”高锟就是南社后裔。

从南社的酝酿、发展、 *** ,直至余绪,都有吴江人参与。南社发起者陈去病、柳亚子和高天梅三人,吴江人占了二席。陈去病是南社成立的主要奠基人,柳亚子是南社的主帅,实际领导者,当时就有“没有柳亚子就没有南社”的说法。当时吴江县的南社社员人数在全国也居第一,达一百三十九人。

2009年,在“百年南社”文化节期间,吴江举办了由南社百年历史回顾、南社社员书画作品和“南社故里、吴江新韵”三部分组成的两岸三地展览,该展览在香港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柳亚子》在香港凤凰卫视播出也得到了各方好评。另外《南社百杰》、《不可磨灭的记忆——百年南社·后裔寻访》等纪念书刊和纪念邮册也陆续发行。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