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证明日语起源于汉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2-14
1、 众所周知,除了某些特殊情况外,日语发音的基本单位是用平假名表示一个一个的音拍,这和汉语是不同的,因此日语叫做mora语言——音拍语,汉语称作syllable语言——音节语。而“幼儿语”大部分为音拍语,这和日语相近。
2、 日语也是有音调的,它的音调就是音拍的高低位置,一个音拍的词在音调上部分高低。按汉语拼音来考虑,似乎日语只有阴平音和去声音,“幼儿语”也有这种特性。如上表所示,序号①②表示读这个词语时,从哪一拍开始下降。
3、 “幼儿语”与日语原始词语中的不少词语,读音相近,意思相同。如意思为“狗、花、蚂蚁、肉”等的词语。
几点疑问:
1、 这种“幼儿语”是不是原始语言的一种遗留呢?为什么上千年了,还具有比较统一的特性。
2、 在当今日本也有这种“幼儿语”现象吗?是否有一定量的词汇?如果有,他们的“幼儿语”又是怎样的?
3、 除了吴方言区以外,其它方言区域的“幼儿语”现象又是怎样的呢?

惊人的相似
“一、二、三、四”四个数字的发音与日语几乎完全一样的,这在我知道的十多种方言里只有那种所谓的“福建话”才有。
浙江省建德市原来的罗村乡一带有讲这种“福建话”的人,估计有两三千。“福建话”是村人自称的,他们说自己是“松阳郡”的,几百年前从福建莆田一带移居来的。我很好奇,就查了资料,发现并没有“松阳郡”,按常理他们应当是“颖川郡”的。而且仔细询问了好几个福建莆田过来的做小吃生意人,回答是“没听说过这种方言”。
这种方言除了“yi,ni,sang,xi”的读音完全与日语一样外,还有很多特点。如称“飞机”为“beten”,“农药”为“liongyou”,称“龙”为“liong”……“liong”这种音节是这一带所特有的。日语里称“龙”为“liong”,另外还有一些音节也不能在附近的方言里找到,却能在日语里找到。日语固有词汇中“鸟”是“toli”,这里成为“doli”,居然和日语的训读相似。这种语言还有大量的词汇未被汉语同化,见下表:
读音 意义 读音 意义
ji lu(2) 嘴巴 ka bo(0) 小溪
mu ju(1) 眼睛(目珠) ni gong li(3) 蚂蚁
ni gu(0) 耳朵 la(0) 玩
jie li(1) 狗 pi si(2) 鼻涕
qiu li(0) 茄子 hang(0) 走
Diu(1) 砍 jie(1) 跑
Cang(0) 掐、摁 jiu la(2) 下午
nia nia ku li(4) 蝴蝶 zu zu(2) 早上
wu la(0) 锅巴 lu bo(1) 哥哥
fi(1) 水 fou (1) 火
(注:以上读音,语法上也是“主语、宾语、谓语动词”的形式的,与吴方言相似。
例1:
近似读音 ni zu zu pan segu ngcen?
相近汉字 你 早 饭 食过 不曾?
意 思 你早饭吃过没有?
例2:
近似读音 tianguang xianghou qu en qu ge ?
相近汉字 天光 上海 去 不 去 格?
意 思 明天去不去上海?
可惜,随着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大多数人移居到镇上,山里十户九空了。社会形态快速信息化、城市化,使得许多“旧东西”快速消亡了,可怕地消亡,语言也是其中之一。几年时间,他们的语言改变惊人,“liongyou”迅速变成“nongya”。以后如果有人要研究这种语言恐怕很困难了。

促音的比较研究
促音往往被当作是日语的一种特殊现象,其实促音在汉语许多方言里都存在着。在现代日语中,促音“っ”是出现在さ行、か行、た行、ぱ行前面的一个特殊音。(一回,いっかい)、(いっ例如:
1、 秋は 地方に よって たいへん 违います。
2、 李さんは 北京へ 行った ことが ありますか。
在各种许多汉语方言一定的语境里,也有促音,它主要起强调语气的作用。和日语一样,跟在“一”后面使用比较多。
1、 伊死っ活都弗肯去。(方言A)
2、 夜里一っ定要到吾家里来一记。(方言B)
3、 只っ管吵来吵来,烦不烦格?(方言C)
所不同的是在汉语方言里促音的出现一般是根据语境来的,而日语中是固定在词语中的。或许是从表音角度来看,日语比较完整继承了古人的语音;而方言完全靠汉字来记录,难免有一些语音上的局限,毕竟不可能写成“死っ活、一っ定、只っ管”的形式的。

音变现象
日语里某个词和其它词相结合时,后面一个字的读音往往会改变。连浊和促音都是音变现象。方言里也有音变现象的,只是较难发现而已。
在方言B里:“天亮边”一般说成“天亮面”;“以后”音变成“以gou”;“天空”说成“天宫”等。

在汉语没有主导这片土地时,这里的语言是怎样的情状呢?我总是这样问自己。正如游泳池换水,一头进水,一头出水,千年以后,会有多少水是千年前的水呢?原始的族群一定有自己的语言的,可统一的程度有多高呢?据说,越王勾践伐吴时的檄文是先用汉语说一遍,再用土语翻译一遍的,里面提到“船”这个词,称之为xu,今天金华、兰溪一带还是发这个音的。专家估计说,南宋以前,江南一带的土人(夷越人或吴越人)的数量还是比北方南下的移民多的,现在大家都姓百家姓上的姓,这些早先的土人都跑到哪里去了。现在生活中的哪些遗存是土著人的呢?断发文身是不见了,只有一些他们的片言只字,还夹杂在我们的方言中。
哪些词语容易同化,哪些词语几千年还能得以保存呢?从方言中残存的一些不能用汉字书写的词语来看,人们生活中经常交流使用的词语容易被同化,比较生僻易“存活”下来。前者诸如数字词、颜色词、方向词等,后者诸如一些有地方特点的小动物、植物、事物的名称,当然也有偶然性的。
我在思考日语中1—10的固有读法,企图在方言中找到近似的东西,进一步证明江浙早先语言和日语的同源性。可是找不到,想得多了,闭上眼睛又仿佛看到土人扳着手指教我点数,我问自己为什么。土人当初点数的时候是否是从点手指开始的,从右手大拇指开始,点完了右手再点左手;还是按右拇指、左拇指、右食指、左食指的顺序的。按词的结构和发音来看,似乎更接近后者,可是又没能找到某个方言中对十指的特别称呼。有一点倒是相似的,点人头时,第一个和第二个往往和以后的不一样。
方言里的表示颜色的词语应该是彻底被汉语同化了,找不出丝毫古代夷越人形容颜色的词汇来。还有方向性的词语,东、南、西、北,当初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定不是这样称呼的。日语里的东南西北就有早期人辨别方向的指事特点(我的臆想):
ひがし(东):太阳出来嬉嬉
にし (西):太阳不见了
みなみ(南):(左手指东,右手指西后),脸或鼻子所对的方向。
きた (北):背向
自从有朝代以来,中国除了朱明王朝以外,都是由北自南统一的,南方固有的文明、语言文化都处于被同化或分化的境地。江浙地区的夷越人也一样,除了几个短命的区域性小国以外,没有过以此为中心的强大王朝。而在早期就移民到日本列岛的那部分夷越人,因为带去的文明远比岛上的原始人先进,站稳脚跟后,稳稳当当的吸收后到的文明,也没有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反而更好地保留了夷越人的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