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成语不是出自韩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2

① 出自韩愈的成语

插翅难逃、
袖手旁观、
千钧一发、
再接再厉、
飞黄腾达、
插翅难飞、
坐井观天、
耳濡目染、
无与伦比、
蝇营狗苟、
敬谢不敏、
青天白日、
焚膏继晷、
呕心沥血、
伯乐相马、
继往开来、
佶屈聱牙、
雷厉风行、
触目惊心、
秀外慧中、
痛定思痛、
落井下石、
口若悬河、
细大不捐、

② 韩愈进学解里有哪些成语要全的

拔地倚天
拼音: bá dì yǐ tiān 简拼: bdyt
近义词: 拔地参天 反义词: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气势宏伟
解释: 拔:突出,耸出。倚:倚傍,贴近。从地面突兀而起,贴近天际。比喻高大突出,气势雄伟。
出处: 唐·孙樵《与王霖秀才书》:“譬玉川子《月蚀诗》、杨司城《华山赋》、韩吏部《进学解》……莫不拔地倚天,句句欲活。”
例子: 那悬崖之上,一株株苍松翠柏~,傲然屹立。
谒后语:



钩玄提要 钩:探索;玄:精微之处;提:举出;要:纲要。探取精微,摘出纲要。
含英咀华 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号寒啼饥 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闳中肆外 闳:博大;肆:奔放,淋漓尽致。指文章内容丰富,文笔又能尽量发挥。
佶屈聱牙 佶屈:曲折;聱牙:不顺口。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兼收并蓄 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力挽狂澜 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爬罗剔抉 爬罗:搜集;剔抉:筛选。指广泛地搜罗,精细地选择。
牛溲马勃 牛溲:牛尿,一说车前草,利小便;马勃:可治疮。比喻一般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里可成为有用的物品。

③ 什么的韩愈成语

朝发夕至 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形容路程不远或交通方便。
朝齑暮盐 齑:腌菜。早餐用腌菜下饭,晚饭蘸盐进餐。形容饮食简单,生活清苦。
崭露头角 崭:突出;露:显露。头上的角已明显地突出来了。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
杂乱无章 章:条理。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众目睽睽 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许多人争着眼睛看着。指在广大群众注视之下。
再接再厉 接:接战;厉:磨快,引伸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坐井观天 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指天誓日 誓:发誓。指着天对着太阳发誓。表示意志坚决或对人表示忠

④ 嘉漠嘉猷这是成语吗韩愈的争臣论中:尔有嘉谟嘉猷,则入告而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是什么意思

”嘉漠嘉猷“不是成语。
尔有嘉谟嘉猷,则入告而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的意思是:
‘你有好谋划好的策略,就进到里面告诉你的君主,你在外面夸奖君主。

⑤ 韩愈创造的成语

特立独行,
落阱下石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解释】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同“落井下石”。
【示例】毫无疑义,他是误解了牛祚,以为对方在落阱下石。
2、动辄得咎
【出处】唐·韩愈《昌黎集·卷十二·近学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解释】辄:即;咎:过失,罪责。动不动就受到指责或责难。
【示例】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们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该有多么难做,整日如履薄冰,动辄得咎。
3、杂乱无章
【出处】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
【解释】章:条理。混乱而没有条理。
【示例】 救火车开不进狭窄的弄。水桶拿不出许多。往来取水只是杂乱无章的一阵胡闹。(叶圣陶《一桶水》)
4、佶屈聱牙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周浩殷盘周浩殷盘(《指《书经》中的商周书),,佶屈聱牙。”
【解释】佶屈:曲折;聱牙:不顺口。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示例】有些文字,尤其是所谓直译的文字,写得佶屈聱牙。(邹韬奋《经历·课外阅读》)
5、俯首帖耳
6、摇尾乞怜
【出处】: 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解释】俯首帖耳: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示例】他们习惯于猛于虎的官威,以为老百姓只要一加威吓,便自会俯首帖耳,摇尾乞怜。(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
7、不平则鸣
【出处】韩愈《送孟东野序》一文。此文开宗明义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解释】”不平则鸣”是什么意思呢?关键在于“不平”一词的内涵。钱钟书先生在《诗可以怨》一文中说:“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也就是说,“不平”是指人们的心灵处于不平静的状态,产生喜怒哀乐各种感情。钱先生这个解释是很有见地的,它纠正了以往一些对“不平”狭隘理解。不过韩愈所说的“不平”并不限于人的感情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在钱先生的基础上进一步辨析。 “平”,是指平常、平静、平衡、平凡等;“不平”则是指异乎寻常的善,既可指事物受到压抑或推动,也可能事物处于发展变化,或充满矛盾的善。总之“不平”所指甚广,并不指逆境。 “不平则鸣”应是指自然、社会与人生当处于不寻常的状况之中,一定会有所表现。现多指“对不公平的事情表示愤慨”。或指遇到“不平的事,发出不满的呼声。”
【示例】不平则鸣,看看现实的情况,难怪学生们厉声疾呼——革命,救国。(杨沫《青春之歌》
8、虚张声势
【出处】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解释】张:铺张,夸大。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
【示例】对手只是虚张声势,不必害怕。
9、一龙一猪
【出处】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解释】一是龙,一是猪。意思是说人在幼时大致没有什么区别,而学问的深浅由年长而不同,于是有了一龙一猪的差别。现比喻同时的两个人,一个贤,一个不肖,高下判别极大。
【示例】他们两兄弟一个是将军,一个成了土匪,可谓一龙一猪。
10、飞黄腾达
【出处】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解释】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形容骏马奔腾飞驰。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现多用于贬义。
【示例】他讲过种种培植新政人才的讲习班和训练班,虽然结果没有一项使他(沙汀《防空》)
11、旋乾转坤
【出处】 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即位以来,躬听亲断,旋乾转坤。”
【解释】旋乾转坤比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面貌或已成的局面。也指人魄力极大。
【示例】我是不相信文艺的旋乾转坤的力量的,但倘有人要在别方面应用他,我以为也可以。譬如“宣传”就是。(鲁迅《三闲集·文艺与革命》)
12、再接再厉
【出处】唐·韩愈《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解释】 再:继续;接;接触;厉:磨快。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坚持不懈。
【示例】 “上级表扬了你们搞武器的勇敢行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 (知侠《铁道游击队》)
13、坐井观天
【出处】庄子在《秋水》中写了一个“井底之蛙”的故事。韩愈在他的《原道》中写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说,坐在井里观察天空,就会觉得天很小很小。其实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于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缘故。 由这两篇文章便有了两个意义相近的成语——“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
【解释】井底之蛙”用来讽喻那些见识狭窄、短浅,而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不识大局的人。“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示例】我们要与外面的世界多交流,不要坐井观天。
14、蝇营狗苟
【出处】诗经》的《小雅》部分,有一首题为《青蝇》的诗,共三节,每节都以“营营青蝇……”起句。营营,形容往来频繁之状;青蝇,是蝇类中最惹人厌恶的绿头苍蝇;诗人把播弄是非、颠倒黑白的小人比作青蝇。形容贪贿舞弊、争逐微利的卑劣人物,称之谓“蝇营”,说他们好比营营往来的青蝇一般,讨厌之至。唐代文学家韩愈在他的《送穷文》中说:“蝇营狗苟,驱去复还。”他在“蝇营”之后添了“狗苟”二字,此成语就此流传。
【解释】狗,是形容苟且、贪得、善于偷偷摸摸,用来和可厌的青蝇并列。“蝇营”和“狗苟”二字均同音,在字面上组合得较巧妙。比喻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象苍蝇一样飞来飞去,象狗一样的不识羞耻。
【示例】他们整日忙忙碌碌,蝇营狗苟,胸无大志。
15、.驾轻就熟
【出处】 唐·韩愈《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
【解释】王良、造父,古代两个善于驾车的人。赶着装载很轻的车子走熟悉的路。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
【示例】这份工作对他来说,可谓驾轻就熟。
16、贪多务得
17、细大不捐
【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解释】贪多务得,贪:求多;务:务必。贪多务得,原指学习上务求尽多地获得知识。后泛指对其他事物贪多并务求取得。
细:微,小;捐:舍弃。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示例】 我们要学会取舍,不能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18、【无理取闹】
【出处】唐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诗:“鸣声相呼和,无理祇取闹。”
【解释】 原谓蛙声只是没来由地喧闹。后以“无理取闹”指人没道理地吵闹。
【示例】他跑到厂长那里无理取闹。
19刺刺不休
【出处】 唐·韩愈《送殷员外序》:“持被入直三省,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解释】刺刺:多话的样子。形容说话唠叨,没完没了。
【示例】 他这个人,说起话来,刺刺不休,叫人心烦。
20地大物博
【出处】 唐·韩愈《平淮西碑》:“地大物博,蘖牙其间。”
【解释】 博:丰富。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示例】 我们要重新看待“我国地大物博”的观点。

⑥ “韩愈”创造的成语有什么

答: 不塞不行、不平则鸣、深居简出、痛定思痛、俯首帖耳、先睹为快、大声疾呼、垂头丧气、朝发夕至、稍安勿躁、摇尾乞怜、杂乱无章、形单影只、力挽狂澜、一落千丈、一视同仁、弱肉强食、飞黄腾达、幡然悔悟、悲天悯人、驾轻就熟、落井下石

韩愈的《进学解》一文,就有如下的20多个成语: 业经于勤、形成于思、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牛溲马勃、败鼓之皮、投闲置散。以及经过经过后人浓缩和提炼,演化而成的成语,如:提要钩玄、焚膏继晷、力挽狂澜、闳中肆外、号寒啼饥、兼收并蓄、跋前踬后、各得其宜。

⑦ 出自韩愈《南山诗》中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挂一漏万
谓列举不周,必多遗漏。语本唐韩愈《南山诗》:「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

⑧ 跟韩愈有关的成语

落阱下石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解释】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同“落井下石”.
2、动辄得咎
【出处】唐·韩愈《昌黎集·卷十二·近学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解释】辄:即;咎:过失,罪责.动不动就受到指责或责难.

3、杂乱无章
【出处】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
【解释】章:条理.混乱而没有条理.

4、佶屈聱牙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周浩殷盘周浩殷盘(《指《书经》中的商周书),佶屈聱牙.”
【解释】佶屈:曲折;聱牙:不顺口.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5、俯首帖耳
6、摇尾乞怜
【出处】: 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解释】俯首帖耳: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7、不平则鸣
【出处】韩愈《送孟东野序》一文.此文开宗明义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8、虚张声势
【出处】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解释】张:铺张,夸大.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

9、一龙一猪
【出处】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解释】一是龙,一是猪.意思是说人在幼时大致没有什么区别,而学问的深浅由年长而不同,于是有了一龙一猪的差别.现比喻同时的两个人,一个贤,一个不肖,高下判别极大.

10、飞黄腾达
【出处】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解释】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形容骏马奔腾飞驰.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现多用于贬义.

11、旋乾转坤
【出处】 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即位以来,躬听亲断,旋乾转坤.”
【解释】旋乾转坤比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面貌或已成的局面.也指人魄力极大.

12、再接再厉
【出处】唐·韩愈《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解释】 再:继续;接;接触;厉:磨快.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坚持不懈.

13、坐井观天
【出处】庄子在《秋水》中写了一个“井底之蛙”的故事.韩愈在他的《原道》中写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说,坐在井里观察天空,就会觉得天很小很小.其实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于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缘故. 由这两篇文章便有了两个意义相近的成语——“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
【解释】井底之蛙”用来讽喻那些见识狭窄、短浅,而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不识大局的人.“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14、蝇营狗苟
【出处】诗经》的《小雅》部分,有一首题为《青蝇》的诗,共三节,每节都以“营营青蝇……”起句.营营,形容往来频繁之状;青蝇,是蝇类中最惹人厌恶的绿头苍蝇;诗人把播弄是非、颠倒黑白的小人比作青蝇.形容贪贿舞弊、争逐微利的卑劣人物,称之谓“蝇营”,说他们好比营营往来的青蝇一般,讨厌之至.唐代文学家韩愈在他的《送穷文》中说:“蝇营狗苟,驱去复还.”他在“蝇营”之后添了“狗苟”二字,此成语就此流传.
【解释】狗,是形容苟且、贪得、善于偷偷摸摸,用来和可厌的青蝇并列.“蝇营”和“狗苟”二字均同音,在字面上组合得较巧妙.比喻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象苍蝇一样飞来飞去,象狗一样的不识羞耻.

15、.驾轻就熟
【出处】 唐·韩愈《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
【解释】王良、造父,古代两个善于驾车的人.赶着装载很轻的车子走熟悉的路.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

16、贪多务得
17、细大不捐
【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解释】贪多务得,贪:求多;务:务必.贪多务得,原指学习上务求尽多地获得知识.后泛指对其他事物贪多并务求取得.
细:微,小;捐:舍弃.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18、【无理取闹】
【出处】唐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诗:“鸣声相呼和,无理祇取闹.”
【解释】 原谓蛙声只是没来由地喧闹.后以“无理取闹”指人没道理地吵闹.

19刺刺不休
【出处】 唐·韩愈《送殷员外序》:“持被入直三省,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解释】刺刺:多话的样子.形容说话唠叨,没完没了.

20地大物博
【出处】 唐·韩愈《平淮西碑》:“地大物博,蘖牙其间.”
【解释】 博:丰富.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⑨ 请问一个成语是什么不是一触即发

一发千钧yīfàqiānjūn
[释义] 钧:古代重量单位;约等于现在三十斤。千万斤的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语出]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正音] 发;不能读作“fā”;钧;不能读作“diào”。
[辨形] 钧;不能写作“钓”或“钩”。
[近义] 危如累卵 危在旦夕 燃眉之急
[反义] 稳如泰山
[用法]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正在这~的危急时刻;飞机冲出了冷气团;终于脱险了。
[成语故事]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抨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

信中有这样的话: “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