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忠:我只做自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蔡志忠先生是台湾著名漫画家,立志要把漫画做到亚洲第一。

四岁他就决定了人生的方向,在乡下每个小朋友都提早找到了人生的未来,有的在地里为父母种地,有的去拉鼓风箱,而他既不能继承父亲的职业,也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不能做繁重劳动,而他也认为老师是最没有用的,更不想当个老师,一个四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开始想象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和具体的未来图景。而回想我四岁的时候,对知识一片空白,但却度过了一个愉快的童年,爬树、抓鱼、挖洞……就那样过去了。不得不说一个人的天赋,对世界的思考会影响他一辈子,小时候他就喜欢问问题,把老师问得都怕他,而家庭环境的开放,父母不会干涉和压制孩子过多成长空间,为他的自由飞翔插上了翅膀。

蔡志忠先生的漫画和谈话都很幽默,并充满了哲学的韵味。而他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对事物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在自己的领域绝不屈服于第二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他说:“第二名是头号输家”,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他都严格要求自己,沉浸在自我艺术的世界里,乐此不彼。

对成功的定义他有自己的看法。

在对艺术的极致要求里,更是他对自己的毫不松懈,他说:“人生其实很简单,把自己最拿手、最喜欢的做到极致,那你便一定会成功。”在他看来,成功确实很容易,长期做自己喜欢的事,把它做到顶尖,成功自然就会来了。

然而,那个过程,尽管也有起伏,更多的他是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再难也是幸福的。不成功便成仁,这种想法似乎偏激,似乎是一个赌徒的孤注一掷,却何尝不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守。爱迪生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多少的失败才有了成功的欢乐。董明珠也谈到自己如何使格力取得如今的成就,那就是抱着必定的决心“不成功便成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成功自然就一定会青睐你。

如何定义成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一般意义的成功来说,蔡志忠认为“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做对的事。”在合适的时机,符合时代趋势,把喜欢的事情做好,并且这件事不损害大家,那便成功了。而广义的成功则是追名逐利,社会的地位、身份等的评价标准来定义你的成功。但是每个人对成功的需求、标准不同,所以拥有自己的选择和生活方式。

几千年来,中国有钱人多的是,为什么他们不能名垂青史,有钱并不代表成功,而是干了件大事,这件事情影响了人们改变了社会,所以才会被人记住,历史上皇帝也很多个被记住的也都是那些有作为的皇帝,而那些碌碌无为的只是历史学者一笔带过,究根结底,名利始终不能用来证明成功。

对努力他也有自己的说辞,他似乎在说努力“无用论”!

一直以来我们的家长、老师、朋友都告诉我们:“努力,一定就会有收获的。”蔡志忠先生却给了我另一种视角去看待努力。

他说:“努力不会赚到钱,努力只够养活自己。”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努力的不乏其数。但是努力并一定能够成功,就像犹太人的成功要素里面讲述的,成功有必然因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努力只是成功必备的条件之一,但是光知道努力是没有出路的。首先就取决于你的选择,一个人很努力,他要是努力违法犯忌,我想他也一定会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但是这个事情反人类反社会,必将会被淘汰,所以怎么能成功呢。

“没有人开始不努力的,最后放弃了,因为努力没有结果。”

我们生活的环境处处充满了竞争,怎么能够一直处在不败之地,我想很多人都无法保证,更何况下一秒发生什么又有几个人能预料。通常对于挫折,我们容易妥协,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现实达成和解,退而求其次,所以往往我们就会对成功人士仰望,艳羡那种机会怎么不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们看到的只是成功人士目前的成就,目前的金钱,目前的地位,但是人家在失败落魄,咬紧牙关向上走的过程,在成功的光辉下人们往往忽略不计。蔡志忠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精确地指出了现代人的一些心理,“年轻人没有先衡量自己的筹码,就去想着最高点”,以致现在拜金主义、重利主义盛行。

“人生像走阶梯而不是走斜坡,每一阶有每一阶的难点,你没有克服难点,再怎么努力也都原地跳。”所以不是努力没有用,而是不顾一切的努力,没有经过思考总结,依靠蛮力盲目用劲,只是徒劳无功。有个作家曾说过:“当你发现某种天分,请盯紧它,如同盯紧你的生命,然后朝着它来的人方向寻去,以疯狂的坚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坚持,知道它逃无可逃,撞进你的怀里。”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机会没来之前你首先得努力培养自己该具备的成功条件,等到机会来了你就可以脱颖而出。

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家庭教育,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成长环境和很多一般的中国家庭不同。中国的父母善于管教孩子,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而他的父母更多的是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在很多事情上都让他自己拿主意,他只要通知父母知道 让父母知道孩子的行踪便够了,从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

中国很多家庭都是传统的,很少能做到真正的开明,对孩子放手。孩子,更像是父母的附属品,而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我觉得这是现代家庭教育需要深刻反思的。家庭对孩子的人生起着绝对的启蒙作用,怎样的家庭孩子身上肯定可以窥见一二。就像他失业回家,母亲也不会去问他经历了什么,而是给他提供真正家的港湾,没有任何缘由给你停靠,休息好了再出发。

记得某个朋友失业回家前几天母亲对他嘘寒问暖,渐渐便不耐烦了天天问他“什么时候去找工作?”、“呆了这么久,得赶紧去找工作”……反复唠叨,朋友都感到家只是个没有温度的临时住处。或许母亲过于担心孩子,想让孩子快点能有一份固定工作,才不会颓废。只是这种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甚至是失意人,更多的让人不会顾念那个家庭。

一个家庭对一个人的成功绝对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孩是箭,父母是弓,箭只会自己到达该去的地方”,中国的家长是得多放手让孩子去闯,而在孩子失败时更多的是给予陪伴和鼓励,让家成为孩子的一部分,而不是孩子只是家的一部分。对他自己女儿的教育,他更是自由地让孩子遵照自己的想法活着。

学校的教育,他并不赞同,甚至他觉得老师最没有知识了,一问三不知。更多的学习,都是他靠自己自学成才。不断地阅读,让自己在任何时期都不会落后,对事物善于思考,而不是光靠努力死读。“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没有错,知识的学习不是一味跟着老师,老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任何时候都是你自己对自己不停地注入新鲜的知识,让自己不被日新月异的生活淘汰。

很多东西“确认了才相信,看了就相信那叫迷信”,中国人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而很多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些都没有用,很多东西要想看的透彻就得用心去观察体会,用证据说话。我们可以看出蔡志忠先生学贯古今,通晓中外,而且善于总结,而不是生搬硬套知识,不会的知识绝对不会传授误导读者,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做漫画的亚洲第一,但是绝对用良心在做艺术。

我想他之所以否认学校教育,是学校教育限制了他的想象,浪费了他的时间,这也给现代教育敲响了一个警钟,我们的教育需要给孩子提供更开放的学习方式,也对我们教师的综合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了。中国式的教育必须要慢慢打破常规,让教育更具有创新性和对学生的思维更有开发性。

对于个人的人格,从蔡志忠先生身上我们也学到很多。

首先是自信,一个人一定要对自己所对于个人的人格,从蔡志忠先生身上我们也学到很多。首先是自信,一个人一定要对自己所热爱,所从事的事情充满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连自己都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如何获得别人的认可和热爱。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高度自信,甚至有点自恋,但是不得不承认他有资格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

想起董明珠回答记者关于成功的提问时说:“等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人们还记得我就够了”。成功的人士,共同之处就是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尽量做到完好不留遗憾。蔡志忠先生在人生每个阶段都力求极致,所以他才可以自信满满地为自己骄傲。在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无愧于心,无愧于人,我们为何要谦虚,为何不为这么优秀的自己鼓鼓掌,中国人所缺乏的就是对自己的掌声。

还有一个便是危机意识。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就是觉得生命其实很短暂,容不得浪费,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让自己珍惜时间完成梦想。

“一辈子很短,有限的六、七十年该做些什么?”对生命的思考,促使他不断前进。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年少,认为年轻就是资本,任意挥洒生命,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其实仔细算算一年也就365天,一个人也没有那么多日子经得起浪费。如果采用另一种方法,我们计算生命的方式都是至始至终,那么我们反过来,从终点开始计算,就会非常惧怕时间的流逝。就想要有些人被检查绝症后才开始享受生活,发现自己一辈子没有真正快乐活着,临了追悔莫及。有想法就得去实现,趁年轻就得追求,不要等到最后才来体会生命的甘甜。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