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 ,炙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芍药甘草汤所用芍药与甘草剂量相同,均为四两。二药相合,酸甘合化为阴,可以养血平肝,缓解筋脉拘挛,善治血脉拘急疼痛,对于因血虚而引起的两足痉挛性疼痛或腓肠肌痉挛性疼痛不可伸者多有良效,故有“去杖汤”的美称。

我曾经治过一个曹姓患者,五十三岁,主证是腓肠肌痉挛,而且多在晚上发作,脉弦而舌红。我就用了芍药甘草汤,四剂就痊愈了。还治过一个周姓的女孩,十二岁,主证是左臀受外伤后肿痛,左下肢拘紧不能伸展,而且还有发热,体温37.8℃,脉弦细数。西医诊断为化脓性髋关节炎。从脉象分析,弦为肝脉,细为血虚,数为有热,表明是肝血不足,筋脉不利而且有郁热之证。我先开了芍药甘草汤三剂,服完以后左腿就可以活动了。又服两剂之后,左腿竟然就伸直了,髋部的胀痛也减轻了。考虑局部仍有红肿和热感,于是就换了仙方活命饮,连着吃了几剂,病逐渐就好了。

芍药甘草汤    (腹痛) 治腹中不和而痛(此阴阳气血不和,肝木乘脾之故也。腹痛有寒、有热、有虚、有实、有食积、有湿痰、有死血、有虫。寒痛者,痛无增减,或兼吐利;热痛者,时痛时止,腹满坚结;实痛者,痛甚胀满,手不可按;虚痛者,按之即止;食痛者,痛甚则利,利后病减;死血痛者,痛有常处;湿痰痛者,脉滑、痰气阻碍,不得升降;虫痛者,时作时止,面白唇红。大抵胃脘下大腹痛者,多属食积外邪;绕脐痛者,属痰火积热;脐下小腹痛者,属寒,或瘀血,或溺涩)。仲景用治误表发厥,脚挛吐逆,与干姜甘草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者,更作此汤以和其阴,其脚即伸(酸甘相合,用补阴血。王海藏曰:稼穑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方也)。

白芍药      甘草(炙)  各四两

脉缓伤水,加桂枝、生姜;脉洪伤金,加黄芩、大枣;脉涩伤血,加当归;脉弦伤气,加芍药;脉迟伤寒,加干姜。

此足太阳、阳明药也。气血不和故腹痛,白芍酸收而苦泄,能行营气;炙草温散而甘缓,能和逆气。又痛为木盛克土(诸痛皆属肝木),白芍能泻肝,甘草能缓肝和脾也(虞天民曰:白芍不惟治血虚,大能行气,腹痛者,营气不和,逆于肉里,得白芍行其营气,又以甘草之甘缓和其逆气,此不治之治,乃所以深治之也)。

本方去芍药,加干姜(一两,炮),名甘草干姜汤(仲景。别见寒门),《金匮》用此治肺痿肺冷,吐涎沫,小便数(以此温之)。

本方加附子,名芍药甘草附子汤(仲景。别见寒门)。

本方加黄芩,名黄芩芍药汤(《机要》),治热痢,腹痛后重,身热脓血稠粘,及鼻衄不止,脉洪数(此即仲景之黄芩汤除大枣)。

本方加白术,名白术芍药汤(《机要》),治脾湿水泻,身重困弱(《保命集》曰:泻痢不止,或暴下者,皆太阴受病,故不可离芍药;人不受湿则不痢,故须白术;四时下痢,于白芍、白术内:春加防风,夏加黄芩,秋加厚朴,冬加桂附。更详外证治之,如身困倦加白术;自汗逆冷、气息微,加桂附以温之;如里急后重、脓血稠粘,虽在盛冬,于温药内亦加大黄)。

张锡纯芍药解中说:芍药与甘草同用,则调和气血,善治腹疼。并附案一例:一童子年十五六岁,于季春得温病,经医调治,八九日间大热已退,而心犹发热,怔忡莫支,小便不利,大便滑泻,脉象虚数,仍似外邪未净,为疏方用生杭芍二两,炙甘草一两半,煎汤一大碗,徐徐温饮下,尽剂而愈。夫《本经》谓芍药益气,元素谓其止泻利,即此案观之洵不误也。然必以炙草辅之,其功效乃益显。

按: 此证原宜用拙拟滋阴清燥汤,原有芍药六钱,甘草三钱,又加生怀山药、滑石各一两,而当时其方犹未拟出,但投以芍药、甘草,幸亦随手奏效。二方之中,其甘草一生用、一炙用者,因一则少用之以为辅佐品,借以调和药之性味,是以生用;一则多用之至两半,借其补益之力以止滑泻,是以炙用,且《伤寒论》原有芍药甘草汤为育阴之妙品,方中芍药、甘草各四两,其甘草亦系炙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