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牢笼  持守本心——《归园田居》(其一)解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田园诗人,被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洗尽铅华、真率隽永,没有斧凿痕迹,元好问评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归园田居》(其一)是他的田园诗代表作,这首诗写于诗人与官场彻底决裂之后,写于同一时期的还有《归去来兮辞》,一诗一辞,都体现了陶渊明挣脱官场牢笼,回到田园后持守本心的理想人格追求。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诗人说自己没有没有迎合世俗的气质,本性热爱自然,《晋书》里说他“颖脱不羁,任真自得”,这样的个性与世俗格格不入,复杂的官场、森严的等级怎由得他任性而为。因此他“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十三年的仕宦之路让他倍感煎熬,他像笼中鸟、池中鱼急切地想要获得自由。

天性喜爱自然的陶渊明为什么要自投罗网,除了“家贫”,也许另有其因。他的枷锁如果只是官场,他可以果断“敛裳宵逝”,真正一度困住他的是心灵枷锁。《论语》里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很能代表孔子的主张,君子只做两件事:做官,做学问,最好两样都做好。陶渊明是饱学之士,怀“大济苍生之志”,从“州祭酒”到“彭泽令”,当他认清了无力改变朝廷偏安一隅、士族门阀专权、官场混乱的社会现实后,他终于挣脱了心灵的牢笼,不再为难自己,回归自然。

叶嘉莹先生评价陶渊明说:“在中国诗人里边,内心之中最有持守的、最能够掌握自己的诗人就是陶渊明。”

那么,陶渊明的本心是什么?我想是热爱自然,也是保持操守。如果不辞官,陶渊明有两个选择,第一,折节事权贵,第二,在官场的泥潭里苦苦挣扎,两者都有违其本心。于是他“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一个出身仕宦之家的读书人,要扛起锄头去开荒种地,需要莫大的勇气,而陶渊明做到了。田园守拙,与之相反的是官场取巧,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就只能做一个守拙的农夫。

守拙是一种质朴。犹记得高中时,我的历史老师是一位中年男子,妻子没工作,但有田地。他经常下地劳动,很多时候,他劳动归来,锄头往教室外一放,裤腿还卷着,鞋子上还沾着泥土就走进教室,只要一站上讲台,浑身就散发着文人的气息,上起课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我至今记忆犹新。那种出自骨子里的质朴征服了一届又一届文科学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屋舍虽然简陋,但空间开阔,与逼仄的官场截然相反,房前屋后,桃红柳绿,炊烟袅袅,鸡鸣狗吠,多有生活气息,又多么的富有诗情画意。陶渊明终于回归他的栖身之所,也回归了他的精神家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没有俗务缠身,放空心灵,当然悠然自得,找回最初那个质性自然的自己,也不用再“违己交病”,陶渊明把握自己,持守本心。他的本心,不是不想做官,而是不想在污浊的社会中做官,如果社会风气正,知识分子有用武之地,不用折节事人,陶渊明的选择会有所不同吧!

王小波在《知识分子的不幸》一文中说:“我认为,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不如死掉……最大的问题是:这个倒霉的年头儿何时过去。假如能赶上这年头过去,就活着;赶不上了就犯不着再拖下去。”

自古不得志的文人,看不到希望,自尽者有之,如屈原;癫狂者有之,如阮籍;随波逐流者在大多数。而陶渊明选择退守躬耕,不仅为自己开辟一片精神家园,从此也为后世有抱负的失意文人找到了一条退路:不堕落,也不强求,乐天安命。归隐后,陶渊明写过一首《责子》:“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他以戏谑的笔调,表达慈爱的父亲对儿子们的期望和舐犊情深。即便儿子们都不成器吧,他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种“不堕落,也不强求,乐天安命”的人格不仅让他自适,也影响了后世的很多失意者。

于是,600年后的苏轼说:“渊明吾所师”,他从陶渊明的身上汲取智慧。乌台诗案后被贬到黄州的苏轼,衣食无着,率家人开垦东坡以给衣食,写下《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尽管仕途受阻,生活艰难,他仍然热爱生活。

于是陆游“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闲居故乡的他“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决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于是,辛弃疾两度退隐田园二十多年,热情歌颂了陶渊明甘于清贫,鄙视官场,不争权夺利的精神品格:“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从陶诗中汲取精神力量。

陶渊明挣脱牢笼,回归田园,修篱种菊,躬耕南野,持守本心,却也为后世失意封建士大夫们开辟了一条退而求其次的精神皈依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