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为什么叫沙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2

张家港市所在区域的北部原是长江的一部分,成陆较晚;南部地区的发展则与附近地区类似,最早发现的人类活动在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以前,8000年前,张家港南部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自商末起属吴国;秦代属会稽郡,晋代置暨阳县。南朝梁设梁丰县。隋唐之后分属常熟、江阴两县。清代至民国,常通港以北属南通县。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一度在北部沙洲地区建立沙洲县,南部及常熟、江阴两县的边界地区设立虞西县。解放后,东部属常熟县,西部属江阴县。

1962年,由江阴县划出九个公社,常熟县划出十四个公社以及常阴沙农场,建立沙洲县,隶属苏州地区。张家港从此成为一个县级行政单位。

1986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消沙洲县,改设张家港市,隶属地级苏州市。

2004年,江苏农垦将原江苏国营常阴沙农场划归张家港市,实行属地管理。

扩展资料

张家港市原名沙洲县,因境内三分之二的土地是由长江中的沙洲积涨成陆而得名。境内陆地以古长江岸线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南部属老长江三角洲的古代沙嘴区,成陆时间在7000年以上,散落着零星山丘。北部属新长江三角洲,由数十个沙洲积涨连接而成,成陆时间最早的约800年,目前还在继续积涨扩大。

市区南部成陆比较早,历史文化悠久,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汉高祖五年(前202)析延陵之地为暨阳乡。因境地有暨阳湖,乡因湖名。

西晋太康二年(281),以暨阳乡、南沙乡和无锡北部,合置暨阳县。

东晋咸康七年(341),划暨阳东为南沙县。南朝梁太平元年(556)废暨阳县,置梁丰县。隋代,南沙并入常熟县,梁丰并入江阴县。

唐武德三年(620)复置暨阳县。九年,并入江阴县。此后1300多年间,该地属常熟、江阴两县分治,直到1962年建沙洲县。

宋代开始,境内北部沙洲在长江中积涨出水,并形成了夹江。为了加快成陆,扩大田地,人们在夹江中筑坝截流,围圩造田。张家港之得名,源于清咸丰年间。

当时,人们在老夹江口筑坝,凿南套入江,因经过张家埭,即命名此港为张家港。清末民国初,境内北部曾成立沙洲市。从此,沙洲之名便正式使用。

1926年10月26日,毛泽东署名润之,在《响导》周报179期上发表了《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一文,其中写道:“江阴东乡有一个名叫沙洲的地方,亦有农民反抗地主之事……。”文中的“沙洲”指的就是这里。

1941年2月和1944年10月,中国共产党曾两次在这里建立沙洲县民主政府。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第63次全体会议批准新设沙洲县。

命名的原因就是因为全县有一半左右的土地由长江中沙洲积涨连接而成,“沙洲”二字可以反映这一成陆特色,而且正好沿袭了抗日民主政府的旧称,故命名为沙洲县。

1962年1月1日,沙洲县正式成立,隶苏州专区。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隶属苏州市。为了进一步扩大张家港在国内外的影响,走“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经济发展之路,1986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沙洲县,设立张家港市。

历史上,沙洲的经济一直以农业为主。建国后一段时间,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在70%以上,是全国棉花出口的重要基地。

1978年以后,乡镇工业崛起,发展迅猛。1985年,农村劳力的92%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当年,工农业总产值33.7亿元,比1980年增加2.3倍。其中工业产值占92%。张家港的港口建设起步于1968年,当时的上海港务局为了疏散物资运输,决定在张家港设立码头,开辟辅助港。

次年建成,1982年对外开放。到1985年,港口吞吐量3400万吨,辟有7条国际贸易航线,成为我国四大集装箱港口之一。从沙洲县到张家港市地名的变更,也显示了张家港由传统的农业乡村社会迈向新兴工业、港口现代化城市的巨变。

今天的张家港人,在“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激励下,创下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奇迹:1984年创办全国第一所县办大学——沙洲工学院。

1992年建成全国惟一的内河港型保税区——张家港保税区;1994年列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第二位;1995年成为全国两个文明建设的典型。

2001年,全市GDP达306.8亿元,财政收入32.08亿元,两年实现了翻一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