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平台做不大的三个深层次原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2
近日,罗振宇的北京思维造物信息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向创业板IPO发起冲击。很明显,此前同道中人吴晓波的巴九灵试图借壳上市失败,丝毫没有影响到罗胖。这倒不奇怪,要不然他就不是那个每天坚持60秒的胖子了。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Q1,思维造物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56亿元、7.38亿元、6.28亿元及1.9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187.79万元、5329.76万元、1.17亿元及1327.82万元。不过,同期公司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990.31万元、3280.95万元、3067.57万元、1309.65万元,业务盈利连年下降。

做平台是互联网 科技 企业的梦想,做传媒出身的罗振宇自然也不例外,或者说罗胖更深谙此道。可惜的是,营收数据不好看,甚至可以说是难看,未来的盈利能力更是让人不敢奢望。

罗振宇已经很努力了,从几年如一日的罗辑思维开始,到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到得到APP,到得到大学。为什么做得事情多了,利润却越来越低了呢?究其根本,知识付费平台做不大有三个深层次原因:

一、中国读书人本来就不多,知识付费平台却不少。

除了罗振宇的“得到”之外,还有李善友创办的“混沌大学”、樊登创办的“樊登读书会”,吴晓波的“吴晓波频道”,李国庆的“早晚读书”,还挺让人眼花缭乱的。概括来说就是:平台太多,读书人明显不够用了。

再有就是感觉一下子冒出来了很多大咖、专家,每堂课程的介绍都感觉像是生存必需品,却又都像是迷魂汤。在经历了多次无所适从的言听计从后,开始冷静再冷静的选择,原来听课也不是越多越好。

二、人的价值最大化,必然导致平台的价值弱化。

罗胖一直推崇,尊重人,让人的价值最大化。知识付费平台销售的知识产品的生产者是人,人有非常强的个人标签,或者说是个人属性更强烈,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知识付费平台的不稳固性。

被捧红了的经济学教授薛兆丰,2017、2018两年从得到拿下3000万元,一个人的盈利堪比一个思维造物公司。知识生产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也可以在那个平台,甚至全平台分发他的知识产品,人心思变,再深度的绑定都没有。

三、知识还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垄断性,高价值产量有限。

大家一般都有大脾气,真正有价值、有养料的知识产品是宝贵的,其生产也是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和生命沉淀。揠苗助长成就不了真专家,最多只可能包装一个新鲜的网红而已。

造神运动显然不适用于知识生产领域,如果勉为其难的不断推陈出新一些所谓专家、学者,把知识平台当成菜市场,消费者会用自己的钱包来惩罚不真正尊重知识的人。

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是有限的,高质量的知识生产也是有限的,这两个有限从根本上决定了知识付费平台只能小而美,不可能做到无限大。那么,问题来了,吴晓波的巴九灵试图借壳上市以失败告终,罗振宇的思维造物能够成功吗?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