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过半,你的孩子还在坚持阅读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随着大的教育环境的变化,在小孩子各级各类的升学考试中语文成了拉开差距的利器,而语文成绩的提高大概率依赖的是海量的课外阅读,仅仅指望课内的那几篇选文就想赢得考试的做法无异于痴人说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就是个例子。我的理解是教材就是一个教授阅读方式的样本,教会孩子们阅读的方法和思维的角度,用这方法再去广泛的阅读。稍微有点头脑的从教者都不会是纯粹的“教教材”,因为那样就是误人子弟。

之所以说这些,就是因为看到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有些家长在暑期指导孩子学习的时候一直在围绕课本转,古今中外那么多优秀的经典的作品,都是经历了时光考验的珍馐美味,不带领孩子去品尝,反而在一小蝶食物上徘徊良久,真真舍本逐末。

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说过,未来的高考就是要让百分之十五的考生不能完卷。考试不仅考知识,也考速度,如果试卷都做不完拿什么去和别人竞争。而阅读速度的提升和思维深度的改进,都离不开海量阅读。

那么,面对汗牛充栋的课外书籍,如何给孩子挑选?又如何带领孩子阅读呢?

第一,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兴趣。画重点,这个十分重要。试想,不管你买了多少专家推荐的书籍,但孩子就是没有兴趣,根本不看,那还不是竹篮打水。所以,买孩子感兴趣的书。

比如有同事的孩子超级喜欢《哈利波特》,家长就投其所好,孩子读的津津有味。有孩子喜欢米小圈,不要理会有人说的那些这类书没营养一味搞笑,只要孩子喜欢,大胆给他读。有孩子喜欢汽车类杂志,那就给他定,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局限于正襟危坐阅读大人心中的经典。只要孩子喜欢读,他就能读懂,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理解力。

第二,大胆鼓励孩子素读,素读就是囫囵吞枣地读,连滚带爬地读。

阅读是个流畅的过程,遇到生字,不要动辄去查字典,大胆给误读,有语境在那里,孩子可能不知道这个字怎么读但意思是懂得,这就够了。

举个例子,大家听戴建业教授的课,会发现他不仅普通话不标准,还时不时读错字,比如把一再陷害苏轼的章惇读成章淳。但并不影响他讲课的风趣和深度。

我以前曾听许子东教授讲鲁迅,也时不时读错字,一点都不影响许教授的名望。

小孩子识字量有限,如果但凡遇到生字就去查字典,容易破坏这种连贯性,孩子很容易受挫,阅读的积极性一旦受挫,那是极为得不偿失的。

比如我孩子在读三国故事的时候,就经常读错字,把“孙权”读成“孙杖”,把“三国归晋”读成“三国归普”,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事后稍作纠正即可。

阅读,最重要是理解能力的潜移默化,不要仅仅局限于孩子多识字,不要颠倒了本末。

第三,大力提倡亲子共读,尤其是孩子处于低年级得时候。

阅读是一个诱导的过程,引导孩子用一种放松的心态感受书籍的美好,曾看到有老师要求孩子在读完书一定要做阅读笔记,比如摘抄优美词汇,要写读后感,等等。我不是很赞成,理由是这就容易使阅读变成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大人们都有感受,很多事情一旦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就容易心生反感。

睡前亲子共读,不仅学习效果好,还能增进亲子情感交流,好处简直不要太多。

每天能有十分钟左右的有声阅读,去读读诗词,去读读现代诗,不要担心孩子理解不了,也不用喋喋不休地去讲解,都是画蛇添足,因为美的东西天生地便具有感发人心的力量。

每天再有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坚持下去,长此以往,成果惊人。

培养孩子的阅读,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一年半载也许看不出明显的成效,但经年累月,孩子阅读过的书籍会如同他吃过的美味会内化为他精神的一部分。

曾经看到过国内某重点中学中保送名牌大学的孩子,接受采访的时候,那蓬勃的朝气,那自信的眼眸,那大气地微笑,那优雅的谈吐,那严密的逻辑,绝非朝夕之功也!

暑期过半,请坚持带领你的孩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