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艺术本质‖艺术——生活与精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浏览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全过程,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影响下,艺术形式与风格也不断向新的方向发展,过去的艺术形式、风格成为历史,只在少数人间流传。而我认为,艺术方向不论如何发展,始终离不开,它“ 在生活中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以及“ 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满足 ”。

  首先,艺术作为人类思维的创造物,离不开对自然世界的“扭曲”。艺术品由人创作。点、线、直、曲,任意组合,为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想法,总要赋予某种规则,这种规则来自于一个人的阅历,并赋予知识的输出,概括的讲,艺术创作品来自生活中的见闻,并加以艺术的扭曲。物质与人的精神及其矛盾发展的历程,构成宇宙或大自然的本质设定。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交融互动,正是这种认知在艺术体验中的贯彻。

  其次,现代科技革命在提高生产力的作用下,拓展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同时影响了受众的艺术感受力。艺术作品由单一绘画到现成品艺术,再到超现实主义摄影、波普艺术,新技术、新思想、新媒介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艺术实践中,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在这个娱乐的时代,互联网蓬勃发展,艺术开始面向大众,为附和审美大众化的时代节奏,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迎合大众审美被设计出来。但科技革命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不仅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了艺术品创作的“硬件实施”的可能性,也同时提高了艺术家创作的“软件水平”的进一步思想解放,这又使艺术风格向个人的独立风格发展。在本质探索中,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建构起自我和与自我相连的审美世界。普遍性和特殊性总是相伴而生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大众化与独立风格共同搭建着其时代的艺术风格,满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需要。(这里不再赘述审美判断的先天根据)

  同样的,意欲将“物质”对艺术体验中精神突进的参与凸显出来。因人所需而生,人的欲望是人类发展的一大推动力;为不断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以及在生活中的适用性,艺术品随之发展。弗洛伊德:梦的解释,解放了人的“潜意识“,这种我们无法觉察的潜意识,它影响意识体验的方式却是最基本的——如何看待我面前的这件艺术品。于是,“我如何看待这件艺术品”,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早已注定的事,“嗯,我潜意识里觉得是这样的……”在这种微妙的自然认知中,得到大众普遍的喜恶规律,抽离出一种共识。注意,这并非简单的共识,而是大众潜意识里的认可,这是一种更微妙的感觉,是一种“我想要”在体验中得到满足后,在某一点上的精神突进,可以说,是一种兴奋点。 我所理解的艺术,便是第一眼就能触动到心里的某处,会心一笑。

  这种存在于“现世生活”中的潜意识,使人欣赏艺术品时,不由自主地向生活贴近。这也就是一件跳跃生活常态的艺术品,常常不受大部分人欣赏的原因,但少部分人,因为不同的“潜意识的经历“,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便觉得不错。艺术的创作和享用,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曾有人说”欣赏艺术是属于小部分人的事“,我并不认可这种观念,只不过是拥有艺术层面更丰富的人容易获得这种精神突进罢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一开始对艺术品表达赞美和崇敬之情,但却在发现该艺术品并非出自艺术家之手后渐渐流露出贬损情绪。

  总之,艺术形式不论如何发展,不论艺术创作属于精神还是物质,它终归要有它向着自然的倾向性。艺术作品与普通物品不一样,它能更好的回应人类精神世界的满足,以达到回应人的潜意识的行动,为此, 它便要“扭曲“地体现在生活中的适用性与实用性,虽然这种性质日趋表现得愈发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