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回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10月31日,雾。

阅读书目:《插队的故事》。

作者:史铁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72年21岁的他自陕北黄土高原插队回北京后,便双腿瘫痪,自此开始轮椅生涯,1998年又被确诊为尿毒症。尽管命运如此磨难,他仍坚持写作和思考,先后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众多作品,并获得青年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

金句:

1.于是贫瘠的土地上有深褐色的犁迹在走,在伸长;镢头的闪光在山背洼里一落一扬;人的脊背和牛的脊背在血红的太阳里蠕动;山风把那断断续续的歌声吹散开在高原上,“咿呀咳——哟喂——”还是听不清唱些什么,也雄浑,也缠绵,辽远而哀壮……

2.明娃如一首梦幻曲,无声地在灶火前坐下,无声地往灶膛里添柴,瘦削的脸上光剩了眼睛,火光在那里闪亮,又在那里熄灭。

3.千山万壑都浸在月光里,像一张宽大无比的牛皮纸揉皱了,又铺展开。寂静的星辰挨着寂静的峰峦。老绵羊半夜里咳嗽,声音就像人。

4.歌声在天地间飘荡,沉重得想要把人间捧入天堂。其中有顽强也有祈望,顽强唱给自己,祈望是对着苍天。

5.我们当年住过的那眼石窑静静地坐在阳光里。窑前的小枣树长大了些,枝叶摇曳,在窑门前的空地上投下随影,窑洞就更显得沉寂。窑门上了锁。木门上隐约辨出当年的墨迹:“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记录与感悟:本书娓娓讲述了作者返城十多年后的重回陕北之行以及对插队岁月的回忆,尤其精彩的是鲜活生动地描写了明娃一家、瞎老汉与随随、随随与英娥等清平湾乡民们的人生和命运,并由此做出了对生命本体的深度思索。

一、重回陕北之行与重温插队岁月

1.重回陕北之行

重回陕北,一直是作者回城后近十年来的梦想,最终在朋友们等的帮助下,克服双腿残疾行动不便等种种困难,重又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清平湾。

当年村里的娃娃们都已长大,或外出谋生,或娶妻生子,开始了新的生活。四元儿也结了婚,当了村里的会计;五元儿招工去了青海;六元儿读到了中学;明娃的父亲不再下煤矿掏炭,因为已经用上了柴油机和电动机;栓儿已经老了,不敢再下河捞柴;随随的老父亲瞎老汉平八十了,身体依然硬朗;随随和碧莲成了养鸡专业户,盖了新窑洞……

与此同时村民们的生活也大大改善,没有人再吃糠咽菜,更没有人再去要饭乞讨,商品、人才和技术纷纷涌进了遥远的黄土高原,眼前的景象再不似当年,日新月异。而不变的是,清平湾的乡亲们依旧那样热情、淳朴和善良。

2.重温插队岁月

一九六九年一月十七日,作者十七岁,千里迢迢赶到了陕北,正式开始了插队的岁月。

他们首先开始了“修理地球”的艰辛的体力劳动,春种秋收、耕地锄地、担粪上山、砍柴做饭,做遍了乡村的种种农活,饱尝了其中的艰辛和困苦,然而也从中磨练出了毅力和心志,并见识和体会到了另一种生活和天地。

闲暇之余,他们也从未放弃读书与思考,读《资本论》、《国家与革命》,思考国家建设与乡村问题,并与村民们交流获益,逐渐自学成才,有的做了赤脚医生,帮助村民们治疗简单的疾病,有的做了小学老师,教村里的娃娃们识字算数,作者也因腿疼病发,村里照顾他做了饲养员。

一九六九年底作者与同学们回北京探亲,返回陕北的路上,遇到了另外一队下乡插队的知青们,两队年轻人情同手足齐心协力,克服风雪不断、道路阻断等重重困难,一路互相陪伴和帮助,回到了陕北。

此外,在艰辛的插队岁月里,清平湾的村民们像他们脚下厚重的黄土地一样接纳了这批年轻人,帮助他们很快安顿和适应下来,他们也和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二、清平湾村民们平凡朴实又令人慨叹的人生和命运

1.明娃一家的故事

明娃一家有六个儿子,他是老大,下面从二元儿排到六元儿一共五个弟弟。

明娃有先天性心脏病,明娃的父亲和母亲便拼命劳作,省吃俭用,下决心要把他的病治好,治好了便帮助他娶亲成家,为此明娃的父亲在冬天农闲时节到简陋的煤矿挖煤,明娃的母亲常常劳作到深夜。

明娃也格外懂事,虽身体虚弱,但仍努力劳动多挣工分。

明娃与碧莲结婚一年多,有了一个儿子,儿子一岁多时,明娃便在耕田时去世了。

十几年后作者重返清平湾,二元儿、三元儿都已成家,四元儿也结婚并做了村里的会计,五元儿招工去了青海,六元儿读书到了中学,明娃的父亲不再下煤矿,明娃的母亲依旧那样勤劳持家。

2.瞎老汉和随随的故事

瞎老汉三岁时因大病双目失明,一生没有娶妻成家,跟哥嫂一起生活,勤奋劳动,自力更生。

四十六岁时,随随的父亲带着他从绥德来到了清平湾,并在破庙中得了重病死去,瞎老汉不顾困苦艰难,收养了随随,并把他养大。

随随长大后格外懂事,早早就担起了做儿子的责任,辛苦牧羊奉养瞎老汉。而瞎老汉年老体衰多病,又不能帮助随随结婚成家,心焦不已。

懂事的随随从未埋怨过自己的养父,而是用板车拉着他到公社,到县上治病,满心希望他的病好起来。

3.随随和英娥、碧莲的故事

随随在山上牧羊时与英娥相见相识并相恋,然而由于贫困和英娥早定了人家,两人有缘无分,未能走到一起。

随随强忍着伤心,瞎老汉独自到悬崖上跳崖自杀,结果只受了轻伤,便抱定信心好日子会来临。一年多后,缘分把碧莲拉到了随随身边,村人也都看好他们,各方帮助下两人终成眷属。

许多年后作者重返清平湾时,两人已经有了两儿两女,瞎老汉也已经整整八十岁,身体还是那样硬朗,满怀欣慰。

三、关于命运和人生的生命本体思索

清平湾那些匍匐在广袤厚重黄土地上劳作生息的乡民们,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千百年来的生存状态的缩影,其中积淀和生发出来的是一种面对人生与命运的坦然与镇定,在这坦然之上,他们坚忍不拔、坚强勇敢地面对各种风雨磨难,以黄土地一般厚重、淳朴和无声的爱去拥抱生活与人生。

知青、插队,那是时代的印记,是一代人的青春燃烧的岁月,于今日的我们只是怀想和历史。一代人的青春流淌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上,无论是黄土地的厚重还是黑土地的滋养,与那燃烧的青春融合,从这故事里一点点展开,述说着中华绵长而隽永的坚持,面对苦难不弃不舍不离的坚持;面对生离死别,对善良挚爱的坚持。人性本是朝三暮四又亘古不变,可因着这样的坚持,终可以在这浮华的人世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我想,每个人,心灵深处都应该有自己的清平湾吧!由此,无论走多远,终能找到归去的路径!由此,无论多累多疲惫,终可以有坚持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