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教授中的教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3

在1929年的那个年代,为缅怀伟大的海宁王静安先生,陈寅恪以他独特的碑文,传递了无畏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精髓。1953年,历史的篇章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历史研究委员会,期望陈寅恪能执掌其舵,然而汪篯接下艰巨的任务,试图说服他北上就职。面对这样的邀请,12月1日,陈寅恪以口述形式,发表了他对于科学院的回复,他坚决捍卫学术的自主性,拒绝让马列主义成为研究的预设框架,强调了独立精神与自由思考的重要性。他向世人宣告,中古史研究所不应成为马列主义的附庸,且必须得到最高权威的认同。然而,健康状况的困扰使他婉拒了赴京的邀请,他选择了在广州继续他的学术探索之路。


学术的坚守与师生的敬仰


陈寅恪以无比的坚韧守护学术真理,他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被誉为学术界的瑰宝,是“活字典”、“教授中的教授”。然而,文革的风暴无情袭来,他承受了巨大的身心摧残,书籍被洗劫,挚友相继离世,无辜的他被贴上诸多不实的罪名。尽管他试图澄清,但未能改变现实,生活陷入无尽的困顿。1968年,女儿被迫离开,他的内心充满了悲痛,留下了深深的挽联,表达他对逝去的哀思。


流离失所的日子,陈寅恪和家人一同面对生活的困苦。唐筼夫人不得不在艰难中学习,而陈寅恪则在病痛的折磨中挣扎。日常生活的琐事,如起身、如厕,对他来说都变得无比艰难。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心力衰竭的阴影笼罩着他的生命。在1969年5月5日,专案组强迫他承受着身心的双重折磨,进行口头交代。


10月7日晨,历史的钟声敲响,陈寅恪因心力衰竭与肠梗阻,带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遗愿,与世长辞,享年80岁。妻子唐筼在巨大的悲痛中,也因疾病相继离世。他们的骨灰曾被寄存,直到2003年,他们在庐山植物园的合葬地,见证了他们一生坚守的信念,墓碑上镌刻的八个大字,犹如他们的精神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