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厝合的陈厝合乡命名说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据新津街道描写,因陈姓族人先至此创乡,所以故名陈厝合乡,但陈姓在此繁衍人口不旺,现在主要以纪姓为主。所以陈厝合是以陈姓命乡名,以纪姓定为主姓。但此说法有误,也难以站得住脚。
第一:地方史志和族谱记载,清雍正年间官埭纪姓族人就已迁此创祖,而清乾隆十四年鸥汀陈姓人家才迁此创祖,而最早陈厝合只是现今陈厝合乡中的一小自然村。明末清初,韩江支流新津河上游带来的大量泥沙冲积于出海口,在官埭外埔(今夏桂埔、周厝塭)南面形成了滩涂。官府令当地官埭纪姓当劳役修筑堤围防水患,故当地民众称此地为纪厝围既今天新津街道辖区,直至解放前仍有此地名叫法和地图标注。所以因姓氏先至此创乡,而命乡名的说法,并不成立。1984年澄海县为防止大姓欺负小姓,便以东面的辛厝寮村和西面的陈厝合村两个自然村,将纪厝围拆分为辛厝寮大队和陈厝合大队,来清除当地纪姓人家的影响力。
第二: 历代地方史志并无记载有过陈厝合乡之说,而历代陈厝合、南片埔、东合、东塭、张厝寮、虾寮、妈宫脚等自然村,也只是直属澄海县下蓬乡或官埭乡管辖(乡、镇、街道同一级别),直至解放后才组成有陈厝合大队和陈厝合村委会等称号。
比较正确的说法:清乾十四年,鸥汀陈姓人家(另说法来源于官埭洋边陈姓)南迁定居创乡因陈姓先至,故名陈厝合村,最早的陈厝合村位于今东和居委一带,并是不包括南碧埠、东新等其他居委。1956年新中国的澄海县为清除“氏族宗派”观念。1958年由原陈厝合、南片埔、东合、东塭、虾寮、妈宫脚等自然村组成大队。当时官埭纪姓人家直至今日都是当地大姓(陈厝合纪姓也属“官埭纪”派系之一),也是潮汕纪姓最大的聚居地。澄海县为防止大姓欺负小姓,便名当地人口较少的陈厝合自然村为大队名(即陈厝合大队,1984年改称陈厝合(行政)村),来清除当地纪姓人家的影响力。 现今外砂镇林厝村、李厝村都有此当年以小姓命乡名,来清除当地王姓人家的影响力。1994年陈厝合撤村设立六个居委会,但合并已久陈厝合村民,却还不习惯重新设立居委会规划,于是村民便自立陈厝合理事会(主要是组织民俗活动和协调村民纠纷矛盾,有时不包括南碧埠、东新居委在内),为区分村与居委属同一行政级别,村民便把原陈厝合村改称陈厝合乡(属民间自立自然乡,政府不予承认,无行政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