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高校预防医学专科学几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04
经过1977年至1980年三年的调整、整顿,学校的秩序基本恢复。1980年,又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的学制。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五年没有招生,后来招收的三年制工农兵学生的质量,又大多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因此,“四人帮”垮台后,当时主要考虑的是尽快招生、上课,毕业后解决急需。恢复招生后,学校的主要精力用于稳定学校秩序;加强教学管理,安排好教学工作,搞好基本功训练;积极组织科学研究;抓好医疗服务;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而尚未能顾及学校的规划和业务改革,只是在学校的行政管理和医院管理方面开始某些改革试验。1984年,国务院批准北医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投资8500万元,增加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3月,国务院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颁发了《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扩大了高等学校管理权限。1988年4月,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通知》,决定北医自1988年秋季开始试办七年制。

根据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教育方针和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及国家对重点建设的大学的要求,1984年,北医制定了具体建设方案。1985年,根据中央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并提出了《本科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1986年,北医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到本世纪末,把北医建设成为一所能够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求的多专业、多学科、多层次的国内外第一流的综合性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几年来。北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对教学、科研、医疗、领导制度及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改革开放,打破封闭式办学老框框

中共北京医学院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要以提高为重点,努力使大学生的质量,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打破封闭式办学的旧框框,实行开放,走出国门,了解世界医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医学教育经验。早在1979年,马旭院长就率领医学教育考察团到澳大利亚考察;次年,又赴美国参观,并应邀访问了德意志联邦埃森大学。同年,党委书记彭瑞骢去美国参观考察。党委研究认为,要使我们的大学生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首先,要派遣教师出国进修学习,使他们先得到提高。

按照党委的决定,院务委员会多次讨论了派人出国学习问题。马旭院长强调,过去“在战场上,在枪林弹雨中,要敢于出生入死;现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也要不怕困难,敢打冲锋”。

党的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使学校党政领导进一步明确了开放的意义,认识到学校业务工作质量与学术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国际学术交流。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学术的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只能停滞落后。学校坚持开放的决心更加坚定,不顾非难,加快了开放的步伐。

大力组织业务人员学习外语
外语是我们打开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大门的钥匙,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教育经验的工具。几年来,北医花了很大力量组织业务人员学习外语,提高北医外语水平。仅1978、1979两年内,全校(含附属医院)有近l500人次参加了英语提高班、口语班和阅读班;近400人参加了日语初级班、中级班。学校还开办了德语口语班、初级班和拉丁文处方班。城外三系的助教、讲师和新提升的副教授,各附属医院的主治医生,基本上都轮训了一遍。

自1980年起,北医还积极创造条件,如拨出专款,开办外宾招待所,与美国威廉?凯瑞国际大学合作,在北医举办每期半年的英语培训班,提高预备出国人员的英语水平,考试合格者,发给证书;同时为学有余力的本科生、研究生开办英语提高班。

由于广大业务人员的勤奋努力,外语水平大大提高,扭转了北医在出国外语考试中的被动局面,为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创造了前提条件。

派出去,请进来,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医学教育经验
派出大量业务人员公费出国考察、学习,包括派遣大批业务人员进行比较长时间(一般为l~2年)的进修学习,以及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出国攻读学位。同时,积极支持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及其他业务人员自费出国留学。

在选拔外出进修人员时,着眼于全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教研室的建设和梯队培养。因此,对出国人员条件、进修或学习专业和方向,学成回国后如何开展工作等问题都进行反复磋商,并规定,进修人员回国后要向教研室汇报。

为了使选派工作顺利进行,管理得当,学校对有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做了明确划分,并制定了出国人员管理办法。

截至1991年,北医先后公费派出1000多人次分赴美、英、法、德、日、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瑞士、比利时、挪威、丹麦、荷兰等国及香港地区,以至绝大多数业务科室领导、副教授以上专业人员以及学科梯队人选,都已经或正在选派出去学习、进修。进修的专业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肿瘤的生化、免疫和病理、生理学、药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工业毒理学、环境保护学、药物化学、内科心血管学、儿科学、妇产科学、五官科学、肾病学、口腔医学及德语、英语、医学教育管理等近60个学科,主要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发展趋势,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实验操作方法。临床科室人员进修的重点是临床实验室研究的先进技术方法和诊疗技术。有些学科,如心血管外科,还跨系、医院组建配套班子,出国学习完整的成套技术。

这些出国留学、进修人员,争分夺秒,刻苦学习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想,掌握了一些先进技术和实验手段,了解了本学科的先进水平和发展趋势,取得了一些成果,有的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内还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和创新。这对于北医师资队伍的培养,对于教学、医疗改革和教学、科研、医疗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科建设,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为了力争出国培养的名额和经费,学校争取到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华医学基金会的支持;同时积极支持、组织业务人员参加教育部、世界卫生组织的选拔考试;另外还争取国外一些民间基金会的赞助。目前,北医已与五个国际基金会建立了联系。

另外,派遣部分中老年专家教授,按照所从事的专业,到国外进行短期的、有目的的考察访问。

与此同时,还组织部分业务管理骨干出国考察访问,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邀请国外专家来院兼职和讲学。1981年6月,北医聘请了日本东京顺天堂大学医学院内科主任白壁彦夫教授为名誉教授,这是北医聘请的第一名外国名誉教授。1984年9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人口动态系教授周联彬成为北医第一位客座教授。至1991年底,已有100多名外国和境外的专家学者应邀担任北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学术顾问。他们都是在本专业有较高造诣的学者,不少是世界知名的专家,其中有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的担任过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学校还邀请外国学术组织、专业公司和专家学者来我院办班、讲学。如1981年就有瑞典科学家在北医举办的瑞典发玛西亚生化分离技术班、美国艾姆斯实验法班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药理班等10个讲习班。1982年又有52个代表团的240位专家学者来北医参观、访问和讲学。专家们在北医开办了肾移植、眼科病理、传染免疫、护理科研设计、病理、卫生统计、神经药物等业务讲座。据不完全统计,至1991年底,来北医讲过学的外国及台、港、澳地区的专家达4700多人次。与此同时,各学院(系)、医院、教研室还接待了一些出国进修人员的导师开办讲座或做学术报告。

与国外学术组织合作,开展科研和业务培训
几年来,北医先后与世界卫生组织建立了“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妇幼保健培训合作中心”“预防牙医学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与联合国麻醉品管理局合作建立了“药物依赖性研究中心”。

还与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联合培养了18名博士研究生。与20多个国外、境外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专业公司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其中与美国合作项目——中美预防神经管畸形合作研究,投入的人力、财力最多,花费时间最长。与国外民间组织的合作研究,也有所发展。

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这种交流包括:

校际交流。自改革开放以来,北医已与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瑞典、英国等十多个国家的十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交流关系,互换学者、留学人员,交流科研情况,交换图书资料,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参加国际学术活动。近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医参加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北医参加人员既认真学习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也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受到国外同行的欢迎和赞叹。不少中老年学者参加了国际学术组织,有的担任了学术组织的理事或副主席,有的参与组织有关国际学术会议。1981年,北医韩济生教授在日本京都参加并主持了国际麻醉学术会议,这是北医学者第一次主持国际学术会议。1985年,北医开始主办国际学术会议,由7月到11月短短的四个月内,北医在北京主办了“第四届亚太地区公共卫生科学顾问理事会”、“亚太地区社会文化精神病学研讨会”、“第一届北京国际口腔医学讨论会”。到1991年,由北医主持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达26个,充分显示了北医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的能力。

1989年5月,北医还与国际奥比斯眼科飞机医院联合举办了“国际眼科新技术交流讲习班”。来自全国的80多名眼科专家进行了为期三周的新技术交流。

接收外国留学生及进修生来校学习。自1953年接收第一名外国留学生开始,北医已接收过来自世界五大洲五十个国家的大批外国留学生来学习。改革开放以来,北医还接受了一些外国本科生短期学习,举办短期中医、针灸学习班,既介绍了我国优秀医学遗产,也扩大了影响。

鼓励、支持学者、教授和中青年科技人员在国外发表文章。据统计,从1985—1991年,北医科技人员在国外发表论文约680篇,与国际学术界同行扩大了交流。同时,从1981年起,北医学报也增设了英文摘要,扩大了影响。

积极承担外国公司在北医建立维修中心。对于进口的某些贵重、尖端仪器设备,北医要组织专人去对方“接机”,学习操作技术和维修知识。同时,积极承担外国公司在北医建立维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