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西峰油田是陇东最大的油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2-23
为什么在陕北黄土高原发现1亿吨大型油田
记者获悉,中石油集团2015年5月26日在官网宣布,长庆油田在陕北姬塬发现了我国第一个亿吨级大型致密油田——新安边油田。此油田所在的“鄂尔多斯盆地(黄土高原)致密油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勘探开发潜力。”此油田所在的“陕北姬塬”,位于是在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姬塬镇附近。
为什么在黄土高原发现个亿吨级大型油田呢?这首先要搞清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盆地关系之谜。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之为乌金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公里,南北75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关中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我们从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黄土高原地区也就是鄂尔多斯盆地地区。可为什么黄土高原出现在鄂尔多斯盆地却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关于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当前的主流观点认为是“风成说”。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粘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由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象是洪水的杰作。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区,但没有发现一处黄土层,这难道仅用这里是沉降区黄土被埋在地层下部、河流众多把黄土都冲走了解释得了吗。
地球膨裂说认为,黄土高原是海洋形成的。46亿年前,太阳因内部的核聚变而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地球就是其中之一。40亿年前,由于地球的气温不断下降,岩石圈形成。39亿年前,地球空气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这时的海洋覆盖着整个地球,深度1.2万米。8亿年前,由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释放热量,地球开始大的膨裂,海水逐渐流入地球裂缝,大陆开始逐渐露出海面。海洋分11次从中国大陆上逐步退出。塔里木——华北一线是海洋在震旦纪从我国大陆上第一次退出的地区。由于岩石几十亿年处于海洋底下,逐渐被海水侵蚀,形成了砾石、沙粒、粘土、黄土。在海流的作用下,西北内蒙古的黄土被海流带到我国低洼的鄂尔多斯盆地地区(黄土高原)地区,沉降后,形成的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随着地球的不断膨裂,这些地区逐渐露出海面,经历了一个深海、浅海、湖泊、沼泽、森林、草原、荒原的演化过程,使这些黄土层裸露出来,这就是黄土高原的成因。这也就是说黄土高原来是海相沉积,当海相沉积露出海海洋后,经过湖泊、沼泽、森林、草原、荒原的演化过程变成了陆相沉积,这也就是说陆相沉积是由海相沉积演化而来的。
地球膨裂说认为既然黄土高原是海洋形成的,石油是海洋生物的残骸形成的,那么黄土高原海相沉积层中就必然存在大型油田。即使陆相沉积中存在石油也是从下面的海相沉积层中运移过来的,因为陆相沉积时间短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生物残骸。因此陕北大油田的储量不止1亿吨,在陆相沉积层下的海相沉积层中还会有更大的油田。反过来黄土高原存在大型油田 又足以证明黄土高原是海洋形成的。
黄土高原是海洋形成的证据:
1.宁夏固原地区很早以前是一片海洋。大约在距今4.6亿年前的奥陶纪,六盘山、月亮山等山峰开始处于上升阶段,早在石炭纪时,海水自西北入侵。据固原市地质人员介绍,宁夏泾源县文物工作者在泾源县的漫湾找到大面积鱼化石。这些鱼化石在山脚下的岩石上层层成片,片片平直,有的若楼板,有的薄如硬币,这些化石形态迥异。记者从宁夏固原市地震局了解到,经文物工作者和地质人员对泾源县境内和彭阳县等地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进行研究证实,约在6千万年前黄土高原全;是湖水,现在的山峰则是湖水中的孤岛。
2、.陕北安塞县已发现的海洋沉积层红胶泥中的庞大海洋动物龙骨(疑为海生恐龙),当地人称其为“土牛骨”,常把它用在创伤中作止血,以及此海洋动物的牙齿;
3、.安塞县已发现.距今四亿年前古生代泥盆纪时期的鱼化石;
4、安塞县已发现.红胶泥、沙石、卵石层中广泛存在的海洋贝壳,还有常与海洋贝壳伴随存在的海螺壳,当地人叫它为挂挂牛;
5、甘肃省博物馆自然部主任、知名化石专家张行介绍,白银市发现的植物化石据初步预计应该有10余种,这些植物从陆地到水生植物都有,应该属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植物化石。这说明,从白银市一直绵延到靖远境内,在2亿年前,在海洋退却以后,这里并不像现在这样干旱贫瘠,而是分布着茂密的林木及湖泊。
6.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高原)石油总资源量超过100亿吨,既然石油是由海洋微生物残骸形成的,那么有石油的地方必定存在过海洋。
7.有不少专家发现黄土层的底部有砾石层。而这浑圆的砾石层都是典型的海洋沉积物。
8.科学家们发现,一些黄土的地层剖面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无疑是水流形成的最好证据。这说明这种分层现象是海底水流形成的。
9. 黄土高原剖面有斜交和水平的沙土卵石层,人们在黄土高原挖窑洞时碰到大卵石从窑顶掉下来砸人;开隧道时又碰到沙石层塌方压人,这血淋淋的事实使人们对黄土高原的风成说产生疑虑。
作者:赖柏林
第2个回答  2019-02-01
距今大约2亿年前,地质上叫三叠纪晚期,鄂尔多斯盆地是个水域广阔的大湖。当时庆阳、西峰一带为湖边三角洲区。湖的中心在庆阳东北方,而西峰之西之南方向的镇原、泾川、长武一线大致相当于湖岸线。
在三叠纪晚期近千万年的漫长岁月中,从西南方向的陆地流向东北方向的湖盆中心的水流把携带的砂粒沉积在三角洲地区,在三角洲形成了数百米厚的砂层。又经过几千万年的压实、石化过程,砂层变成了坚硬的砂岩,形成为现今西峰油田主力含油层延长组砂岩层。
砂岩不同于泥岩,砂岩保留有微小的孔隙和连通性。石油生成后得以通过孔隙喉道流到砂岩孔隙中,聚集成油层。但是延长组砂岩的孔隙度很小、渗透率很低,通常称其为磨刀石,非常致密。石油经过漫长年代进入到低渗透地层后,一旦想要叫它出来却是很难很难,大概也需要同样漫长的年代。为了从磨刀石地层中采出原油,必须通过人工外加的压力,把地层压开数条裂缝,把石油引导出地层。
西峰油田的含油层长8油层即属于这样的磨刀石地层,叫特低渗透油层。长8层平均渗透率约1毫达西。但由于其厚度大(十多米厚),面积大(大于500平方千米),因之储油量丰富,现已探明石油储量2亿吨,是陇东地区储量最大的油田,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近十年来石油勘探最大的发现,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2001年10月24日长庆石油勘探局钻在白马乡的西17井压裂后出油,日产油34吨,油层深2100米,这是西峰油田的第一口工业油井。西峰油田发现后立即投入建设开发。首先开发的白马、董志两个区块2002年产油4.8万吨,2003年产油23万吨(据国土资源部资料)。
西峰油田的开发必将造福一方。西峰必将更加繁荣昌盛,得到更大的发展。愿勤劳淳朴的西峰人民生活美满、欢乐幸福。
诗词二十三首
望长城
作于1961年冬
千台烽火百座关,万里长城雪斑斑;遥忆粉黛哭城死,今日犹觉泪未干。
骨堆沟壕血染砖,留得后人笑瞻观;可惜忠贞孟姜女,两千年间去不还。
笔者于1955年毕业后的十多年间,先后在玉门和鄂尔多斯盆地从事野外地震勘探工作,主要是地震资料解释、工作方法攻关和组织生产作业。这是在宁夏盐池地区工作时所作。盐池东为陕北的定边,再往东是安边、靖边,在古代是边塞之地。这首诗作于冬季工作途中,望见残存的长城,背阴处积雪不化,断断续续,静悄悄地独处一隅,完全没有了当年建造时的喧哗喝喊之声,也完全失去了防卫屏障的作用,而为此伤病而死、妻离子散又不知有多少人。有感于情景变化如此之巨大,因作此诗。日后才知晓此长城并非秦始皇长城,而是明代长城,与孟姜女根本联系不到一起,孟姜女的眼泪与这里的积雪也毫不相干。诗已作成,要改也难。即使文字改了,心绪也是改变不了的。
无题——风雨中戏作
作于1962年8月
山欲倒,地欲垮,意难平,风急刮,是情是愁还是恨?
怎样比它。
如海翻,如江洒。
千行泪,雨直下,是诉是忧还是怨?
谁与回答。
整个1962年是在宁夏盐池县的南部进行黄土塬地区地震工作方法试验攻关,驻地在满圈塘。通常认为大西北雨水稀少,不曾想这里会有强大的暴风骤雨的光顾。此次风雨之大确有惊心动魄的感觉。所住的帐篷差点被风雨卷走,人被困在帐篷内,一切活动只得暂停,只剩下听风观雨,因闲赋此诗以记之。有的同志说野外生活还是很浪漫的嘛。这话也有一定的道理,浪漫本是人的生活中所具有的一种情绪。野外工作虽然单调,但也是每天境遇不同,今天走过的地方有别于昨天走过的地方,今天得到的成果又不同于昨天的成果。但比起人群集中的城市,野外毕竟是在荒凉的艰苦环境中。而这种环境倒是能锻炼人的意志,使人能耐得住寂寞,去掉浮躁,保持一个淡泊的心态。
过青冢
作于1965年3月25日
多少朝代,辛酸的故事到今,多少诗篇,深沉的怀念昭君;多少哀和怨,垒起这高高的四季青坟。
虽说是有情者终成夙愿,天涯海角,到底知音难寻。
意难展,心难平,自古来凄凄凉凉多少人?
抛却这剪不断的儿女情,弹出那千里外的琵琶音;百代过后又是一番风景,只有你却永葆青春。
1965年在内蒙古地区冬季施工。从驻地古城到呼和浩特市,途经桃花公社,瞻仰昭君墓。桃花公社在呼市郊外,昭君墓上树木四季常青,所以名为“青冢”。墓旁历代怀念昭君的诗词碑刻甚多,惋惜悲愤者有之,歌功颂德者有之,而谁又能知晓当时的昭君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她肯定不是去觅知音。想当年俞伯牙弹了一辈子琴,只遇到一个知音钟子期。孰料钟子期中年去世,俞伯牙感到今生再难有知音之人,愤极将琴摔碎。俞伯牙难遇知音正说明人生际遇难觅,自古得知音者寥寥无几,这正是昭君可悲之处。渐行渐远,又有谁能理解她那琵琶声里的哀怨凄情呢?梁山伯与祝英台可谓是知音之人,只是因他们终不能成为眷属,而遗憾百世。但是就感情这个层面上说,梁祝毕竟是觅到了知音,胜似那些一生一世追寻不到的人。
新安边即景
作于1971年6月
恰似初晨喜天阴,江山着墨格外新;行云才去复又转,细雨洒过再回霖。
犹如有意难说尽,不忍无端轻离分;再听雷声满川上,声声句句若唤君。
1971年到新安边的一个地震队去查看资料质量。新安边在陕北地区,安边之南,坐落在黄土高原的河谷中。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厚达200米以上,经过长久的自然风化,水土流失严重,这里已见不到连绵的黄土地,只剩下被冲蚀切割后的梁梁峁峁。烈日之下更显得干旱不堪,而阴雨天的黄土高原倒似一幅浓重的水墨山水画。风雨给平静的土地平添了不少生机。在夏季,气候一日多变,云雨来去匆匆,倏忽而去须臾又来,也是一种细雨缠绵的感觉。又因为住在河谷中,雨声雷声沿川而走,两岸回响此起彼伏,声不绝耳,这是一般平原上体验不到的自然景象。此后不久,笔者由于花粉过敏,结束了16年的野外工作,离开了地震勘探岗位,改作石油地质技术情报工作。20世纪70年代在宁夏大水坑长庆油田三分部研究所,80年代在甘肃庆阳长庆油田研究院。
马岭油田即景
作于1979年夏
遥望红旗无尽头,油田景色不遐收;公路九转攀上岭,管道一脉远输油。
烽火台旁立井架,青纱帐里起高楼,倘若到此逢夏日,满川苍翠环水流。
马岭油田位于甘肃省庆阳县北部,是当时长庆产油最多的一个油田。油田面积很大,占地三百多平方千米,跨越大片黄土高原。马岭川道由南向北从油田中穿过,公路与环河都沿川延伸。川道两侧是黄土高原。川道与黄土高原落差有二百多米,很陡,所以称“岭”。汽车上下岭则需在陡峭的斜坡走之字形的盘山道,看似头顶上的井场不知要走多少路才能到达。油井星罗棋布在黄土高原上和川道里。进入油田区,即能感受到红红火火的采油作业,古老的川道上新建起座座楼房。马岭原油通过长输油管日夜不停地送往宁夏储油转运站。马岭古为北地郡,是长安通西夏的咽喉要道,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岭上烽火台连绵分布,足以证实当年的紧张气氛。这首诗曾发表在1987年10月17日《长庆石油报》上。
奉调庆阳而作
作于1980年
辗转宁夏二十年,东到盐池西到川;始觉表层多变幻,继知地块常转旋。
千里风霜泯足迹,十载矫言化飞烟;往事已过难检点,辞谢沙滩远上原。
这是自宁夏大水坑调往甘肃庆阳时所作,属于工作单位的正常调动。从1958年到1979年笔者一直在宁夏。先是在盐池地区、银川地区和六盘山地区进行地震勘探野外作业,诗中的川即指银川。1971年后在研究所搞科技情报。第二联两句指笔者的两个学术观点。“表层多变”见《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中低速层的校正问题》(该文发表在《石油勘探》1959年第12期)。“地块转旋”见《略论马家滩褶皱断裂带的扭动特征》(该文发表于《石油学报》1982年第二期)。第三联则感怀20年的野外行迹再难追寻,后一句指“文革”中强加于笔者的不实之词,后来在李仁义、阎铸同志的帮助下得以纠正。石油人调动是极平常的事,也没有什么家当,“打起背包就出发”,但这思绪倒是有些难以打点。这首诗曾发表在《长庆文学》1992年第二期。
偶成
作于1983年夏
小词随心连成句,浓墨带情入紫毫;刻骨传神诗书画,良师益友忘年交。
1983年夏,冯骥老先生从上海来庆阳小住。也是兴趣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由袁果操先生画竹,冯老书余所作此诗集于一幅,共创作三张各持一张以作纪念。当时袁君持此画公展,一时间传为佳话。这首诗的第一句倒是表明了本人对于诗的感受,我认为作诗不一定要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应当随心成句更为率真的好。写文章也应如此,说出来的语句应当更自然一些。紫毫是毛笔的代称,紫毫就是兔毛制的笔。小时习字从文具店里买的“七紫三羊毫”毛笔是用七分兔毛加三分羊毛制成。“良师益友”既指诗书画,又指冯、袁二位先生。
赋新春
作于1984年春节
去岁初春到春城,径入茶花樱花丛;深秋登高乾陵上,始信千古占风情。
笔底备尝苦乐事,案旁似有金鼓声;但见灯火缤纷舞,遥想日月不虚空。
春节的欢快与长假,使人能从繁忙的业务中解脱几日,回顾一下过去的一年,梳理一下心情。第一联是说三月到昆明,恰值茶花刚刚开遍,接着樱花又盛开。特别是住地附近的圆通寺樱花最为有名。虽然寒春还飘着冷雨,但伞下游人如织,蔚为壮丽。第二联说十月到西安,登乾陵。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墓室位于乾县梁山的制高点,向南是一片开阔的慢坡,中间对应着天然形成的双乳峰,再向南有一小河流水。整个陵寝仿佛一位仰天而卧的睡美人,气势恢弘,非一般的帝王陵可比。第三联则是本人对于科研工作的切身感受,其中甘苦自知。第四联是说眼前春节的景象,节日的烟花在空中飞舞,日月并不虚空。这欢快的气氛不更催人奋进,珍惜光阴吗?
游桂林阳朔
作于1984年10月
寻迹追香到漓江,水绿石青桂花黄;游人不负山河美,竞展芳华对容光。
1984年单位安排到桂林疗养,乘船沿漓江而下,领略这“水如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自然景色。金秋十月,气候宜人,桂花正香,游人美景相互叠映。这碧水青山既不负慕名来访的游人,游人的芳华正茂也不负甲天下的美景。山水的美、游人的美,再加游人心情的美交织在一起,感受到物我浑然一体的和谐,这是多少圣哲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人们心目中的“神仙生活”也不过如此。有的同志看到这首诗后曾问我“追香”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追寻古人的足迹和桂花的香气。不过我认为诗中的寻迹、追香、芳华、容光应当理解为抽象的泛指比较好,比具体指某个事物更涵盖一些。它们代表着美好的过去与更好的未来。而在时间长河中,人的一生亦如过客,应当大展芳华。
西湖秋思
作于1985年9月
三度寻迹到江南,西子湖畔望孤山,凭水览胜忆先贤。
秋风秋雨秋瑾墓,断肠断魂断桥边,每逢至此总留连。
记得笔者第一次到西湖时正巧遇雨。踏着古人的足迹,游览梦幻般西湖,因此先有了雨中游湖的亲身感受。看起来许仙借伞之事并非是凭空杜撰,这一情节很符合西湖的实际。站在苏堤上仰望孤山和保俶塔,倍感“人杰地灵”这句话。秋瑾墓与断桥均在孤山下。秋瑾的大义凛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令人敬仰的女中豪杰。至于断桥的闻名,我认为不在于西湖十景中有“断桥残雪”一景,而在于广泛流传的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故事,皆因断桥而起,终由断桥而伤,京剧《断桥》中有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桥未断可素珍我却寸断了柔肠”。我想游西湖除了领略这湖光山色之外,更是体验这被勾起的主观情感。
车过阳平关
作于1986年3月27日
五载奔忙三进川,二月阳平春满山;绿茵才生倍娇嫩,桃花初放特鲜妍。
秀色入眼催佳句,文章不作暂偷闲;我感草木虽微弱,一样光彩照人间。
从西安出发,沿宝成铁路南下,跨越秦岭后就是四川境界,川陕两省以秦岭上的阳平关为界。农历二月的秦岭属初春天气,大地复苏,一年复始,给人以春光无限、生机盎然之感。这首诗曾发表在江汉石油学院《校友通讯》1992年第一期。1986年本人已进入知天命之年。好像真如孔夫子所说,这是一个标志。这一年我撰写了“扭裂型地堑及其伴生的冲断带”,这是能代表我学术观点的又一篇著作。第二,我的第一篇科普文章“大陆上三种过渡型构造带”在《石油知识》刊出,从此开始了科普写作生涯。第三,似乎视野开阔了许多,这一年还参与了政工、档案等多方面的工作探讨和论文写作,这些文章分别发表在有关专业的刊物上。第四,诗词创作最多的一年,竟然作了七八首诗。
都江堰
作于1986年6月30日
岷水滔滔有胆魂,夹声带浪向海奔;壮观不独合流处,二王庙前看江分。
都江堰分洪工程是我国古代人定胜天的一个壮举。岷江在这里一分为二,既减少了水患又灌溉了农田。为纪念李冰父子的功绩,后人在都江堰旁修建了二王庙。游都江堰包括在索桥上观看分江工程和拜谒二王庙。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的松潘,向南流经成都平原,到宜宾汇入长江。岷江流到灌县这里只是刚刚进入了平原,离大海还远得很。即使如此,我们也能看到江水在有声有色的向前奔。水尚且如此,人生更当进取。人在社会中从外界得来的所有感觉,在大脑中产生意识、思维、感情等反映,而这些主观感受最终将物化为一个东西——追求。他的聪明才智,他的意志能力都贡献于他的追求。即使离成功还很遥远,也应当努力去做。这合流与分江也好比做学问,合流好比对某一理论深入探讨、发扬光大,使之源远流长。分江好比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开辟新的天地。两者都是值得称赞之举。
扬州个园
作于1986年10月
竹疏叶影访个园,四季变换须臾间;英道沉浮快如许,眼前景色绝不凡。
去江苏油田参加石油政工理论研究会年会。江苏油田在扬州,所以有机会参观位于扬州的个园。这是一座以竹、石为主的园林,进门就见到一片映入眼目的秀竹。“个园”的名字与竹有关,将竹字拆开来是两“个”字,竹叶映在墙上也是“个”字形。个园面积不大,但布置精细、构思巧妙,充分展现了江南园林的造型与写景艺术。园中依次点缀出春笋、夏云、秋黄、冬雪四季景致,紧密排列于数亩大小的空间中。观赏之间,已走过春夏秋冬四季,最后又由冬望春,尽显造园立意之妙。经主人导引,娓娓而谈,引人入胜,园中皆诗情画意。有感于四季突忽、光阴如梭,更应珍重眼前时光,因赋诗一首以志。当时长庆油田党委副书记李云同志见到此诗后曾于火车上和诗一首,只是现已记不全了。
江南行
作于1986年10月
又值深秋到江南,果然情趣不一般;脚踏虎丘千人座,眼提姑苏小庭园。
身临佳地思佳句,难得闲时遣闲烦,登上太湖绝胜处,且览清波送风帆。
这首诗曾刊登在《长庆石油报》副刊上。1986年路过苏州、无锡,参观了虎丘、寒山寺、留园,登元头渚览太湖风光,遂有此诗。我一向认为,北方的人多到南方看看,南方的人多到北方走走。长期在北方虽然能放眼平川、饱览大地,但缺少灵秀之气。所以每到南方,心里总有些感受。加之暂时脱离繁忙的业务工作,人能够放松几日,所以我的诗多是在出差途中写成,平时极少作诗,这也是我诗作不多的原因。没有那个心境不要勉强作诗,宁可干点别的事。这作诗却是需要情绪到位的,看似平淡的几句话却寄托了浓重的情感。若是缺乏这种真切的情感,那真的只剩下平淡的几句话了。
游大佛寺
作于1986年10月
途经彬县看大佛,慧眼常开只不说;天竺未必金身好,何如此地拜弥陀。
大佛寺是西安到庆阳的必经之地,在陕西彬县。原名庆寿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庆贺其母六十寿辰所建。佛寺位于泾河岸边,依崖开凿了高大的石佛。大佛寺实际上是就势在洞口建造的一座半盖半凿的建筑。寺分三层,高五十多米。底层是信众上香叩拜之所。至中层则能见到大佛的高大身影。只有到达上层才能看清雕刻得面目清秀的佛像,神态极为生动安详。我想这慧眼常开是佛与人共有的一种常态。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也是处于睁眼闭口的状态中,而这正是我们常说的“老好人”的形象。虽说是老好人不能当领导,但不这样塑造佛是不行的。如果真的反过来塑成闭眼张口,这不意味着整天价瞎说吗?能让这种人当领导吗?大佛寺的大佛高24米,仅次于乐山的大佛,而且雕刻艺术不低于大同、龙门等石刻,但人们似乎不太重视这家门口的艺术。好高骛远、舍近求远,或许是人们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做事不应当从眼下做起,从手头做起么?
怀柔偶成
作于1981年8月
青山犹恋一池水,绿荫如发柳丝垂;秋光不只苍翠色,夜雨喧喧伴惊雷。
1987年,与赵重远、汤锡元、杨俊杰、刘池阳等师友同在怀柔参加国际地质构造讨论会。住在怀柔城内,距水库不远。怀柔水库因山就势而建,山水相依,尽显湖光山色。城内街道绿荫成行,垂柳拂面,俱都是宜人景象。入夜后常常雷鸣电闪,夹一阵秋雨,带来一派清新。与师友们晚饭后一起漫步,我则口诵此诗以为助兴。当时赵重远教授也曾有和诗一首,可惜现在已背记不出。赵重远老师是西北大学资深教授,而且文化修养很高,和蔼可亲。赵教授无论是在做学问上还是在人际交往中堪称为人师表,令人尊敬。我虽然不是西大学生,但在石油地质构造研究方面得到了西大老师们的诸多帮助。我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也有着许多密切合作的往事。
燕山考察后赴承德
作于1987年9月
少小登高常北看,如今考察到燕山;黄崖关外长城远,武列河畔双塔前。
眼望离宫烟雨里,步入八庙异趣间;谁与天姿共比美,都是风采笔墨鲜。
我的家乡宝坻县的北面是蓟县。我父亲早年在蓟县经商,所以我小时候常登高引颈,想看看蓟县是什么样。燕山地质考察的主要内容是距今6亿年前的震旦系地质剖面。黄崖关长城在蓟县境内,地处燕山余脉。黄崖关为进关的咽喉要道,东倚悬崖,西临峭壁,形势非常险扼。从黄崖关往北翻过雾灵山就进入了承德盆地。武列河与双塔山都在承德市内。称“双塔山”实际上并没有真的塔,而是岩石受侵蚀后留下的自然景观,两个高大的石柱远远望去好似并立的两座高塔。参观承德行宫时,正遇建工学院同学在实习写生,应我之请丰采同学赠我一幅水彩写生画页,至今珍藏。人们在书写大自然的同时,不是也在书写着自己吗?
赴宁陕考察
作于1988年11月
龙年冬日出庆阳,细察裂堑入朔方;数见断层百步内,切磋构造小河旁。
靖边城外登气井,白云山上对吕梁;勘探生涯戎马事,一路风尘鬓满霜。
入冬时节,从庆阳出发,往北到达宁夏考察银川地堑活动断层,然后折向东到靖边看陕参1井,再向东到佳县登白云山。宁夏灵武一带古称朔方,银川地堑东界位于灵武县境内,新生代的断层在河岸的崖面上清晰可见。这个断层照片后来收录在笔者撰写的“扭裂型银川断陷及其对横山堡冲断带的影响”一文中。当时正值靖边气田的发现井陕参1井刚刚试井喷气后数日,乘着发现高产气井的惊喜赶到靖边,登上钻井高台并观看取心岩样,见证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勘探的这一重大发现。白云山属鄂尔多斯盆地的东缘褶皱带,在陕西佳县,黄河的西岸。夏季山上常有白云缭绕,所以称白云山。站在白云山头,俯瞰黄河细如锦带。隔河相望东岸的吕梁山脉,犹如金属铸就的一般。“铜墙铁壁”不足以形容它的质坚,“海涌浪堆”不足以形容它的厚重,真个是雄伟险要之境,人在这里已无足轻重。这首诗曾刊登在江汉石油学院《校友通讯》上。
赠中央电视台二同志
作于1991年
喜迎友朋到庆城,一派深情进陇东;五万员工奔相告,三千里地动笑容。
感君辛劳办大赛,中部气田报佳音;待到气龙腾飞日,翻山越岭上北京。
笔者时为甘肃石油学会长庆分会理事,负责科普工作。1991年组织了长庆杯石油知识竞赛活动,中央电视台徐笑梅、沙桐二位同志和宁夏电视台卢佳同志应邀来油田共同主持了最后的决赛。决赛于7月初举行,现场设在马岭采油二厂。竞赛一时间成为油田的一桩盛事,从1990年11月开始历时九个多月,直接参赛者上万人。决赛当天,油田领导尽数出席现场观看,《石油知识》编辑部王大才、邓传信二同志也赶来祝贺,气氛热烈,盛况空前。这首诗是在欢迎徐、沙二同志到庆阳时即席所作。席间正传来靖边气田(当时叫中部气田)又获日产气超百万方高产气井的喜讯。当时我曾戏言,长庆天然气若通到北京首先给中央电视台供气。后来,长庆的天然气于1997年国庆节前通到了北京,而笔者先已于1992年秋借调到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新技术推广中心。
安徽民居
作于1993年秋
头上青丝瓦,身着粉素墙,宽门高擎小楼窗,美妙徽州房。
参差落山冈,错落起村庄,丰采多姿相迭映,再看马头扬。
1992年;我的至交石宝珩时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新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因此我得以借调到北京。此后到退休一直在京逗留。这首诗是1993年筹备推广中心在黄山市办培训班时途经屯溪所作。安徽民居,青瓦白墙,底下宽大的门厅衬着楼上狭窄的小窗,极具特色。民居分布错落有致,就好像是词中的长短句,呈现一种参差的美感。而安徽民居中最显眼的部分就是那高高扬起的马头墙。一个单位不怕能人多,如果都能各展其材,会如安徽民居一样,丰采相映,昂首奔腾。
答江汉石油学院诸位师长
作于1994年6月5日
千里莽原万顷天,情牵梦绕今日还;归来不问功名事,一腔热血四十年。
1994年夏,随石宝珩造访江汉石油学院,与学院领导欢聚一堂,这首诗为即席之作,旋即刊登在《校友通讯》上。自1955年北京石油学校毕业后去西北,至今已整整四十个春秋了。20世纪90年代江汉石油学院校友会曾出版过《巍巍钻塔》一书,其中有一篇舒先林老师采访我的文章,当时我曾表示:现在还不是总结的时候。虽然舒老师是好话多说,但我觉得当时可说道的东西太少,思想也没有达到那个深度。回望四十年来,虽然功名未建,但奉献之心未泯。我想这功名二字并非邪恶之物,岳飞的《满江红》里不也有“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感叹吗?这功名也是客观存在之物,是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的东西,喜欢它的人不一定能得到,不喜欢它的人也不一定能批判掉。客观的东西只能由客观去作评定,所以在功名面前还是心态淡泊一点比较好。而主观的东西却是自己能控制的。人毕其一生,不过是马克思认为的“劳动”、“创造”而已。
梦中拟古
得于2004年3月30日
坐看牛郎织女星,河汉皎洁月晨清;心事茫茫连广宇,一炉熏香到天明。
清晨梦中忽然迸出七绝一首,醒来仍然记得异常清晰,只第二句有一二字较模糊。抄下来竟是一首拟古之作。因为今时已没有静坐观天的习惯,我更不知哪颗星是牛郎、哪颗是织女,而且也从无炉中熏香的体验感受。如何会得这样一首诗,大概与近来心境有关。前者,刚刚完成一篇《梦中思维》的文章。近日又写了一篇《李商隐的诗》。可能与这两篇文章的构思相联系。也可能与近来寻医看病的心情有关,或者还与翻阅《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产生的一点点感想有关。正如诗中所说,人到了一定的时候,眼光就应开阔些。虽则心事茫茫,但能通达广宇。坐看事物的变化,追寻清澈的真理。这首诗还真是反映了我的思绪,如天赐成,最后一句还蛮有意蕴。人的一生中这种梦境还是很难期遇的,所以堪称珍贵,不加改动,收录于此。我们清醒时作诗尚有诸多的条件,如恰当的环境与心情,尚需意境的酝酿与激情的降临,还需要逐字逐句的琢磨与推敲。这梦中得句竟然是如此的快捷,似乎就在几秒钟内完成的。思维真是太美妙了。
题壶口瀑布
作于2004年6月22日端阳节
兰州桥下匆匆过,银川城外滚滚流,今日来到动心处,万里长情一洒抛。
2004年6月22日,与蒋其恺、石宝珩、顾根深、雷晓兰等同志至壶口观黄河瀑布。飞雨扑身,涛声震耳,惊心动魄。想当年第一次近看黄河,是1954年在去玉门实习途中路经兰州,观兰州大桥下河水呼啸奔腾而过。后来在宁夏工作,常常往返于银川、吴忠之间,必过黄河。当时尚无桥梁,过黄河是汽车开上渡船渡过那滚滚流去的河水。壶口应是黄河中最为窄陡之处,从黄河的源头到这里可能有几千里之遥,说“万里之情”亦不为过。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