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0
“我要到中国去,那里需要我!”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开始全面侵略中华大地时,远在美国的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如此说道。
白求恩
没有任何利己动机,只是为了支援“反法西斯”事业,这位国际友人极力组建成一个医疗队,千里迢迢赶赴中国大地。
一年多后,白求恩不幸患上败血症,临终前他给聂荣臻写信,把自己仅存的遗产分给有需要的同志,同时提出一个私人要求:希望国际援华委员会能给自己的前妻一笔生活费用。
白求恩曾与妻子弗朗西斯两度离婚,而且每次都是白求恩主动提出,最后一次离婚后就没有复婚,为何在人生的尽头,白求恩心里惦记的是一个被自己主动“抛弃”过两次的人?
白求恩与妻子弗朗西斯
1890年3月4日,白求恩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牧师家庭中,全名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

白求恩从小就与众不同,富有冒险精神,喜欢游泳,因祖父是个外科医生,他深受影响,对医学、解刨学很感兴趣。
白求恩
青年时期,白求恩考入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并取得学士学位,开始在医学领域展开拳脚。
1922年,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将白求恩录取为会员,第二年他就成为皇家外科医学院的一名临床研究生。
那时白求恩已经33岁,因为热衷于医疗事业,他一直未婚。
同年,白求恩前往英国爱丁堡参加一场外科医学会的会员考试,也就是在那里,他遇到了一生挚爱——弗朗西斯。
弗兰西斯当时只有22岁,与白求恩的年纪相差很多。
她出身于富商家庭,却与当时上流社会中高高在上的资本主义阶级大有不同,她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女子,对底层弱者有怜悯心。
白求恩热衷医疗事业,渴望拯救更多的人,弗朗西斯与他认识后,被他的崇高理想和不凡的谈吐深深吸引。
作为富家千金,弗朗西斯长大后就不缺少追求者,在她眼里,那些所谓“门当户对”的富家子弟过于肤浅,直到遇见白求恩,她才陷入到爱恋之中。
两人在同年结为夫妻,婚后夫妻和睦,两人到美国底特律开了一家诊所,由白求恩经营。
对于白求恩而言,医疗不只是一种事业,更是一种崇高的理想,拯救世人的理想。
比起妻子弗朗西斯,白求恩对底层穷人的同情心更甚,来诊所就医的大多数是一些穷人,对于困难的人白求恩来者不拒,他经常陷入工作之中,少有时间去陪伴妻子。
而且有很多穷人付不起医药费,白求恩总是尽量给予照顾,如此一来,要维持诊所就有些困难。
白求恩
为了尽量多赚点钱让诊所维持下去,白求恩劳累过度,身体逐渐虚弱,竟因此染上肺结核。
在当时,肺结核还无法医治,被视为绝症。
白求恩不想连累妻子,以拒绝治疗为由,逼迫妻子与他离婚,弗朗西斯最终忍着伤心离开他。
让人没想到的是,与妻子离婚后,白求恩独自钻研,创造出超前的
“人工气胸疗法”
,竟然将自己的肺结核治愈,轰动一时。
他因此在胸外科医学领域成名,著名的医学博士
爱德华·阿奇博尔德
特地聘请他作为自己的助手。
在爱德华身边工作时,白求恩改进十二种医疗器械,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闻名加拿大。
打败病魔,事业有成,白求恩想起被自己逼着离开的妻子,他内心有愧,主动联系弗朗西斯,仍旧相爱的两人于1929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完成复婚。
那为什么还会有第二次离婚呢?
说来,还是与白求恩的志向有关。
在过去医疗落后的年代,白求恩每天都会见到数不清、救不完的病人,他有济世救人的胸怀,总是把最多的时间花在工作上面,多工作一会,或许就能多挽回一条生命。
白求恩
但是妻子弗朗西斯却无法理解,她认为工作虽然重要,但白求恩也应该给一些时间来照顾家庭,两人的理念产生偏差,久而久之逐渐滋生矛盾。
白求恩自知愧对妻子,但他无法放下内心的事业和理想,于是在复婚四年后,他再次与妻子离婚。
我要去中国,那里需要我
离婚后,白求恩曾有过一段颓废的生活。
他在当时的医学领域有超然地位,作为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并不缺钱,除了治病救人,那段时间他经常出没酒吧,喝得酩酊烂醉。
有时候,白求恩一身酒气返回住处,路上若是遇到流浪汉或是乞丐,他就脱下自己的大衣送给流浪汉,或者是将自己身上仅有的钱送给乞讨的人。
白求恩
那段时间,白求恩表现出“颓废”、“愤世嫉俗”,还有几分“自暴自弃”的倾向。
因为他发觉,无论自己救下多少人,这个世道并没有因此改变,病人、穷人依旧那么多。
在与妻子离婚后,他竟一时有些迷茫,自己所做的一切似乎没有意义,想要凭一己之力改变这个世界,太难了!
生活颓废,又与妻子两度离婚,种种原因,使得白求恩在加拿大的风评很不好。
那些所谓的上层阶级嘲笑他的救世理想,讽刺他是个没用、没有担当的男人,没有尽到作为丈夫的义务。
直到1935年,白求恩去莫斯科参加医学会议,他的人生轨迹才有所改变。
莫斯科是一个充满共产主义思潮的地方,白求恩在这里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
他发现这与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拯救世人的理想不谋而合,而且苏联特有的社会主义医疗制度让他产生诸多启发。
于是,白求恩在回国后申请加入加拿大共产党,如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不料,加拿大是个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走的是社会主义路线,宣传的也是社会主义思想,白求恩等共产党人在加拿大受到排挤,最后无奈离开,前往美国。
当时西班牙正在与法西斯斗争,白求恩一腔热血,又前往西班牙支援。
然而,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西班牙并不待见白求恩,他在西班牙待了一年多就被迫返回美国。
一时间,白求恩竟然不知该去哪里施展自己的抱负。
直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我要到中国去,那里需要我!”
远在美国的白求恩得知中国的情况时,立刻萌生到中国支援抗战的念头,那里正在打仗,他的医术一定能派上用场!
军医的岗位在前线
1937年12月,白求恩特地赶到纽约,向国家援华委员会申请去中国支援,并请求委员支持他组建一个医疗队。
在他的努力下,1938年初他终于凑够一批医疗药品和器材,带着医疗队从温哥华出发,途经香港,然后到达武汉。
在武汉,美国记者、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史沫特莱
对他作出采访和问候,国际红十字会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
很快,周恩来在八路军办事处亲自接见白求恩,并希望他留在后方完善医疗机构。
对此,白求恩的回答是:
“军医的岗位在前线。”
他坚持要去延安,上前线。
3月,白求恩到达延安。
他对延安的印象很好,在日记中称这里
“充满蓬勃气象”
,他感觉来对了地方,这里让他产生“归属感”。
毛主席
得知白求恩到来,毛主席亲自接见,并与他畅谈数个小时,颇有相见恨晚之意。
毛主席同样希望白求恩留在后方,但他依然拒绝:
“我是来救人的,不是来接受照顾的。”
1938年4月,白求恩初到晋察冀军区。
经过检查,他发现这里的医疗设施实在太过简陋,许多器材都是自制,并不标准,只能勉强使用,这里没有正规的手术室、消毒室、储藏室等。
他将这些情况上报,希望聂荣臻司令能够帮助卫生部建立起正规的医疗场所。
尽管条件艰苦,聂荣臻还是尽力满足他的要求,只不过建立起来的手术室等场所仍是有些简陋。
白求恩和聂荣臻
可惜的是,在敌人扫荡过来时,八路军经常展开游击作战,变换阵地与敌人周旋,手术室建立起来不久就被迫抛弃。
这让白求恩不得不反思,他必须配合八路军的作战风格,设计一系列手术器材设施,方便救治更多人。
于是,他先后发明
“简易输血器”
和极其便利、能满足随军作战的手术器材运输设备
“卢沟桥”

在当时,输血技术还没有普及开来,对于绝大数人来说,输血是一个极为新鲜的词,而在野战医疗条件下完成输血,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白求恩做手术近景
但白求恩做到了,他制作的简易输血器只需要让病人和输血人员头脚相反躺下,就能完成输血过程,不仅简便,在当时更是超前。
“卢沟桥”则是一整套简易的手术运输器材。
这是一种桥型木架,两头分别装药品和器械,能搭在马背上,方便行动,借助“卢沟桥”,白求恩随时都能带上设备跟着部队行动。
靠着这些简易的设备,白求恩大夫在炮火连天下,坚持完成一个又一个手术,战斗不停,他就不停止工作。
白求恩正在做手术
白求恩的工作强度高到让其他同志又佩服又心疼,有时即使苦苦劝说,他也不肯从手术台上下来。
一生奉献,临终前提出唯一一次私人要求
1938年7月,白求恩到冀西山地区参加卫生机关的相关工作。
在这里,他一手推动并创办卫生医疗学校,为党内培养出一大批医疗骨干。
共产党向来一穷二白,不仅医疗药品紧缺,就连医疗教材都严重缺少,白求恩除去救人,不做手术的时候就抽出时间来编写医疗教材。
他为部队编写的教材有
《十三部消毒法》、《外科换药法》
等,在当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白求恩
在救治伤员的过程中,白求恩发现,如果能在伤员受伤时就动手术治疗,会极大提高治疗效果。
于是,从1938年11月开始,他坚持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线进行战地救治。
他的举动遭到同志们的反对,因为在战场附近救治伤员风险太大了,搞不好就会被敌人的炮弹波及。
但白求恩以一己之力坚持到底,他的理由是:
“医生在后方等待伤员的时代已经过去!”
白求恩救治伤员
从1938年11月到1939年2月,四个月的时间里,白求恩大夫随军行动,走过的行程长达750千米。
那段时间他经常坚持高强度的工作,完成手术的次数超过三百余次,一手建立起13处手术室和包扎所,被他救过的伤员不计其数。
对于白求恩来说,在中国的这段岁月,最自豪的事情就是
“没有浪费过一分一秒”

1939年冬,日军对晋察冀军区发动“大扫荡”。
战斗打响后,白求恩在距离战场不到四公里的一个小破庙里,坚持为伤员做手术。
白求恩正在做手术
由于敌人火力强大,前方随时有可能失守,警卫战士着急地催促白求恩大夫撤离。
“战士不会抛弃战友,医生更不能抛弃病人!”
当时手术台上还有伤员,白求恩坚持等到手术完成后才肯离开。
白求恩向来是倔脾气,警卫没有办法,只能等着。
手术期间,敌人的流弹甚至击中过手术室的大门,但白求恩不闻不问,继续清理伤口。
为了尽快将伤口里的骨刺取出,他将手套摘下,这样手指会更灵活,虽然成功取出骨刺,手指却不幸被刺伤。
当时白求恩没有太在意,手术完成后,他稍微处理一番伤口,几日后又奔赴前线继续为伤员做手术。
不料,受伤的伤口在做手术过程中感染细菌,最终转变为败血症,以当时的医疗水平根本无法治疗。
白求恩心里有底,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在身体开始发烧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工作,最终晕倒在手术台上。
直到这时候,大家才知道他有病在身,而且还是败血症。
白求恩明白自己的人生即将迎来尽头,他没有任何抱怨,也没有任何遗憾。
正如他在日记中所言,在中国渡过的时间里,他过得无比充实,没有浪费过一分一秒,他在这里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但是对于前妻弗朗西斯,白求恩却充满愧疚,因为他为了实现理想抱负,选择与妻子离婚。
于是,白求恩在临终之际给聂荣臻司令写了一封信,信中叮嘱,在他过世后,他的生活用品,衣服、鞋子等都可以留给其他同志使用。
最后他提出一个私人请求:
希望国际援华委员会能给他的前妻拨一笔生活费用,如果不能立刻凑齐,分期给也行。
聂荣臻向白求恩墓敬献花圈
1939年11月12日凌晨,白求恩因医治无效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年仅49岁。
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人士,前半生为穷人、病人奉献,后半生为革命奋斗,直到临终之际,他才提出唯一的私人请求,甚至这请求并不是为自己提出,而是为了已经离婚的妻子。
毫无疑问,白求恩大夫是一个真正有“大爱”的伟大人物。
后记
毛主席曾在
《毛泽东选集》
中写下关于白求恩大夫的文章,题为
《纪念白求恩》

文中如此评价:
“白求恩大夫是一个高尚而纯粹的人,他有道德,脱离低级趣味,是一个有益人民的人。”
不仅在中国,白求恩对于国际反法西斯事业的援助,在他过世后也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白求恩
1998年,加拿大政府将白求恩列入
“加拿大医学名人纪念堂”
;2004年,白求恩被评选为
“最伟大的加拿大人”
;毛主席称赞他是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
时至今日,中国人民永远记得加拿大友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医生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