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正午的漫步 [意大利]蒙塔莱》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7

田园的红墙衬映着绿荫沉沉

我脸容苍白

屏息谛听

枯树枝头山鸟低沉地啼鸣

杂草丛间蛇儿沙沙地穿行。

凝视龟裂的草地

孤零的野豆

一行行的红蚁

忽儿惊窜

忽儿在小小的干草堆上麇集。

透过灌木林的蔓枝老叶

放眼眺望

鱼鳞般大海的颤动

远处乱石巉岩

飘来凄恻的蝉声。

似火的骄阳令人晕眩

一阵莫名的心酸涌袭心间

嵌立着锋利的酒瓶碎片的高墙

环绕它无休止地踽踽而行

莫非就是全部苦难和人生。

(吕同六 译)

【赏析】

自然是隐逸派的诗人比较偏爱的主题,自然之中低沉的、轻微的、令人感伤的景色或事物总是能激起蒙塔莱的创作热情,引起他对于生命中的苦难、无奈与软弱之处的联想、忧虑和感慨。本篇的主题是“夏日正午的漫步”。夏日的正午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这个时候在室外漫步,情绪本来就自然而然地会变得烦躁、懒散,加上强烈的日晒造成的晕眩感,这时候的漫步遐思的基调自然是低沉而飘忽的。

作者在一开篇的时候就将田园的红墙、沉沉的绿荫和“我”苍白的脸容作了一个对比,三种颜色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也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者在田园间走走停停,停下来凝神谛听时发现,其他的生物也在懒懒地度过它们的正午时光: 山鸟在“低沉”地啼鸣,不是清晨时分响亮的声音,也不是春天刚来的时候那种明媚的啼叫;蛇慢慢地在杂草丛中蜿蜒爬行,为自己找寻一处阴凉的去处度过燥热的中午。夏季浓烈的色彩在正午懈怠的情绪中更加显得沉静和厚重,将整个世界和诗人的心里塞得满满的,没有一丝清凉或是轻松的感觉。

第二节作者从谛听远处的声响移到观察近处的所见:草地在烈日下开始龟裂,野豆散乱地生长其间,成群的小蚂蚁仍在为它们的生活忙碌着,忽而惊窜,忽而集合。接下来作者的视野再次转向更加遥远的地方,到“鱼鳞般颤动”的大海边。这时的诗句已经渗透进作者想象的成分:乱石巉岩在海涛的冲击下发出阵阵低沉的声音,在耳边真切的蝉鸣的应和下,也带上凄恻的色彩。海洋在蒙塔莱的诗歌世界和内心世界中是一种终极象征:生命的起始和终结,情感的最终归依。我们在蒙塔莱的很多诗歌作品中都能读到海洋的描写,例如他在《英国圆号》中写道:“潋滟闪光的大海,/渐渐灰暗混沌,/吞吐浊浪,/咆哮翻滚,/夜的暗影,/悄悄地四处爬行,/呼啸的风,/慢慢地平静。”

整首诗描写的过程中作者的精神陷入虚幻与想象之中,思绪在远远近近的事物之间徘徊。反复思量之后的作者仿佛突然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真实场景,突然强烈地感受到“似火的骄阳令人晕眩”。从思绪的缥缈之中醒转过来,蒙塔莱又陷入一种对现实的更深、更洞彻的思考:眼前是“嵌立着锋利的酒瓶碎片的高墙”,之前作者一直在围绕着它漫步,而这种无休止的没有前进的行走,不正是我们人生的真实写照吗?我们自以为在不断地向前迈步,其实更可能是在原地转圈;我们以为自己怀抱着梦想,以为自己在追逐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过后可能会发现那其实只是“嵌立着锋利的酒瓶碎片的高墙”而已,这才是人生的真实面目。这种彻悟往往需要经过“烈日的暴晒”,经过不知道会持续多久的徘徊和晕眩,才会在生命中的某一刻突然来到,突然像醍醐灌顶似的惊醒我们。懵懂时不知道自己的懵懂,人却总是要思索要追问生活的目的,要探寻那些深藏在表面之下的生活的本质。不清楚的时候一心要找寻结果,知道了,想明白了,却只剩荒凉与更深的痛楚,因此作者说:“一阵莫名的心酸涌袭心间!”一个“袭”字,可见作者的深刻,也可见翻译的功力。

这首诗写于1916年,是蒙塔莱第一首正式发表的诗作,后来被收入在他的第一部诗集《乌贼骨》中于1925年出版。

(吴丽萍)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