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下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12
【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 为你整理的《人教版高一下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1.人教版高一下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水资源的概念。

  广义的水资源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的组成与分布。

  ①组成: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较易开发利用的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②分布:

  a.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b.成因: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匀。

  c.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的大小。

  d.洲际差异: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

  (3)水资源的特征。

  ①补给的循环性。

  ②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③利用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④水利水害双重性。

  (4)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②用水效率不高。

  ③水环境恶化。

  ④水资源缺乏合理配置。

  ⑤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考虑水资源条件不够。

2.人教版高一下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2.人教版高一下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⑴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⑵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表现在:

  ①海洋与陆地: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且比较集中。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分配较均匀。

  ②地形:A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日较差)。

  B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山脉往往是气候的分界线。

  ③植被:*地和植被覆盖地不同。

  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⑶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

  ①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显著影响各地气候。大气环流通过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环流导致各地的降水时空分布,与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因素)共同形成了各种气候类型(水热组全类型)。

  ②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⑷人类活动:

  ①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如CO2等增多,温度升高),向大气释放热量(如热岛效应)。

  ②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

  A良性的:a.修水库,使库区附近的大气湿度、云量和降水量有所增加,缓和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调节气候。b,人工造林,使风速减小,气温降低,湿度增大;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B恶性的:

  ①围湖造田、排干沼泽,使生态平衡破坏,气候恶化;

  ②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导致尘暴盛行,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气候恶化。

  ③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

4.人教版高一下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喀斯特地貌名称的由来(阅读归纳)喀斯特是欧洲原南斯拉夫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称,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地貌。19世纪末,欧洲学者借用该地名称呼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后来“喀斯特”一词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2、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与研究(阅读知识窗)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又被称为岩溶地貌、徐霞客,早在欧洲人之前就对广西、云南、贵州一带的喀斯特地貌进行实地勘察,记录与成因分析,《徐霞客游记》中有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现象的最早纪录。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重点分析)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其溶蚀与淀积的作用分别体现了化学过程: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CaCO3↓+CO2↑+H2O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1)岩石圈:首先岩石不可溶性是最基本的条件,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碳岩、云岩等,其次是透水性,岩石空隙与裂隙越多,透水性愈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2)水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水,气候愈湿润,降水愈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流动性愈好,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3)大气圈:首先大气中的与水体中CO2的含量是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物质,其次气温愈高,有利于加快上进化学反应,可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由此,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较低纬度地带。

  (4)生物圈: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而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数量有关,而水中酸性含量与生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5.人教版高一下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3、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近日点(一月初):最快;远日点(七月初):最慢

  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意义:

  ①昼夜长短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③四季更替和五带.

  4、太阳直射点运动:

  ①黄赤交角:23°26′

  ②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23°26′S----0°----23°26′N(即南北回归线之间)

  ③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①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②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5、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特点:

  ①平分地球,其所在平面经过地心.

  ②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平分赤道.

  ③晨昏线不断西移,西移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一致.

  ④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

  ⑤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

  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时,为夏至日、冬至日.

  6、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时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地方时相差4分钟.

  地方时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最后转化成小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原则:东加西减

  7、时区:全球划分24个时区,每时区跨15°经度,相邻两时区相差一小时.

  时区=经度/15°余数>7.5为商+1;余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