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 爱是一种能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在这一章的开始,弗洛姆抛出一个问题:

爱是一门艺术吗?还是说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

弗洛姆指出,大部分人都相信第二种假设,因此持有“在爱这件事情上一无可学”的态度。弗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这种态度是有原因的,而这些原因又反过来加强了他们这一态度。

在第一章中,弗阐述了导致人们这一态度背后的原因:

1)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值得被人爱?于是大家为了达到被人爱这一目的,采取了各种途径(如男子尽可能去获得名利和权力,女子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

2)    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3)    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和“持久的爱”两者的区别。

「如果我们用falling in love 和being in love这两个英语搭配也许就更能清楚的区别这两个概念。两个迄今为止同我们一样是相互陌生的人,当他们突然决定拆除使他俩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迄今为止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来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因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两个人虽然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敌意,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寂寞。」

阐述完这些原因之后,弗总结:再也没有比爱情更容易的了——这一看法尽管一再被证实是错误的,但至今还占主导地位 。

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 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要把爱当成一门艺术,并且要学会如何掌握这门艺术。和别的艺术一样,学习爱情这门艺术必要掌握的步骤,一是理论,二是实践。而书的后几章正是围绕着理论和实践两个主题展开的。

- 笔者的话:这一章的篇幅很少,更像是一种引导,让读者明白为什么爱是一门艺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这门艺术,以及怎么才能学好这门艺术。这一章节言简意赅,内容简单易懂,故本人不想做二次解读。以上大部分文字是书中的原文提取,并无太多改动。

如第一章提到那样,学习一门艺术首先便是学习其理论知识,而这一章便是理论的部分。这一章对「爱」进行了剖析,共有三小节,在我看来是这本书的主要部分,也是我认为受益最深的部分。

·  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在这一节首先论述了人会感到孤寂,孤寂会引起恐惧,羞愧和负罪。 所以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是克服孤寂和摆脱孤独的监禁。 生活在不同时代和文化之中的人,都面临这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克服这种孤寂。不同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在一定范围取决于人所达到的个性高度。纵欲,毒品,酗酒,吸毒,都是人们想摆脱孤寂作出的反应。例如纵欲,人们想通过纵欲去克服孤独感,但往往在纵欲之后,孤独感却加剧了。

而无论是过去的人,还是现代人,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同一组人保持一致,通过同一组人的习惯风格和看法保持一致来达到同其他人的结合。这一方法的发展也有一个历史过程。在一个低级社会中,一组人为数甚少,往往是有血缘关系相近,或者生活在一起的人组合。随着文化的发展,一组人的人数也随之增加,它变成了一个政治体,国家或一个教派。然而,在这种结合中。参加者为了使自己属于这一组人,往往会失去了大部分个性。

不仅仅是同一性可以减轻恐惧,工作和娱乐的循环交替也可以减轻恐惧。通过纵欲达到的统一是暂时的。通过同一组人适应所达到的统一是一种假统一。 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内心最强烈的追求 ,这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没有爱,人类一天也不可能生存。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把“人和人的结合”称为“爱情”的话。我们如何区别各种爱情的形式呢?是不是所有的结合方式都是爱情呢?还是“爱情”只是一种特殊的结合形式(在此处,弗洛姆先讨论了“共生有机体”形式的结合,后讨论了与之相对的“独立的爱情”)。

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爱情是一项积极的活动。而最重要的是, 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笔者:这一节中弗洛姆对“爱的积极性”进行了特别的解释,也用了大量的篇幅讨论“给与得”的关系。这一节的内容是后面几节内容基础,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爱”,了解成熟的,健康的爱。在此不过多描述,节选几段印象深刻的话供读者感受:

「给最重要的范畴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范畴。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的一部分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

「作为爱情要素之一的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内部,而不是满足於一知半解。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够了解对方。譬如:我可以知道这个人在生气,即使他自己不表露出来。但我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去了解他,然后就知道,他很害怕和不安,他感到孤独和受到良心的谴责。这样我就能明白他的生气只是他更内部的东西的反映,这时我眼中的他不再是一个发怒的人,而是一个处在恐惧和惶恐不安中的受苦的人」

「了解同爱情有一个基本的关系。希望同另一个人结合以逃避自我孤独的监禁,同另一个完全符合人性的愿望有紧密的关系,那就是“认识人的秘密”。生命从其纯生物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奇迹和秘密。而在人的范围内每个人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是一个不可解答的秘密。我们认识自己,但尽管作了一切努力,还是不认识自己,我们认识他人,但我们还是不认识他们,因为我们和他们都不是一回事。我们越深入我们生命的深处或者另一个人的生命深处,我们离认识生命的目标就越远。尽管如此,我们不能阻止这种深入了解人的灵魂的秘密,了解人的核心,即“自我”的愿望继续存在。」

「军官说:“用一颗子弹——我想说——用一颗子弹只能把这个家伙干掉……开枪是永远不能深入他的灵魂,到达他作为一个人和有灵魂的地方。但我毫无顾忌,我已经不止一次踩死敌人,每次都超过一个小时。你知道吗——我想知道,生命到底是什么,我们天天遇到的生命到底是什么?”(这段话来自巴别尔《小说选》)」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在这一部分,弗洛姆论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讲述了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如上图,弗指出母爱是无条件的,“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孩子”,孩子不需要做努力就能获得这种爱。而相比下父爱是有条件的,“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在不同的阶段,孩子应该受到不同的引导。人应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而父母对孩子的爱也会影响孩子未来在爱情上的态度和做法。

「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这种爱会让人感到我之所以被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导。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也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 爱的对象

这一章的内容较前两节更具体,前一小节已经说到父母对孩子的爱,而这一小节中对母爱进行了进一步的讲解。个人十分喜欢这一部分。节选一些印象深刻的原文:

「西蒙娜·魏尔,曾经很优美的表达过这种关系:“同样的话(即丈夫对她妻子说‘我爱你’)可以是很一般的,也可以非同一般,这要按说这些话的方式而定。说话的方式则取决于这些话发自内心的深度,而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在双方息息相通的情况下,这些话会触动对方相等的内心深度,所以一个有能力区别的人就会听出来这些话的分量究竟有多大。(来自《万有引力和仁爱》)」

「母爱是对儿童的生活和需求作出的毫无保留的肯定。但这里还应该补充说明一点,对幼儿生命的肯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必须关心幼儿并对其成长负有责任,以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另一方面则超出了维护生命的范围,那就是要使孩子热爱生活,使他感到:活着是多么美好!当一个小男孩或小女孩有多么好!在这个世界活着有多么好!

母爱的这两个方面在《圣经》的《创世纪》表现得很明显,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这符合对生命的关心和肯定。但上帝所做的还不仅仅于此。在上帝创造人和世界以后的每一天里上帝都要了解情况,要知道一切是否都好。同样,母爱的第二个方面也是要给孩子一种“诞生在这个世界是多么好”的感受。母亲要赋予孩子对生活的爱,而不仅仅是活下来的愿望。同样的思想也表达在《圣经》的另一个象征性故事里。上帝所许之地里,土地始终是母亲的象征,流着乳汁和蜂蜜。乳汁象征母爱的第一个方面:对生命的关心和肯定,蜂蜜则象征生活的甘美,对生活的爱和活在世上的幸福。

大多数的母亲有能力给予“乳汁”,但只有少数的母亲除了乳汁,还能给予“蜂蜜”。为了能给予蜂蜜,她不仅仅应该是一个好母亲,同时也应该是个幸福的人 ——但这一目标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怎样高估都不为过。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恐惧都具有传染性,两者都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事实上我们确实可以在孩子身上,也可以在成人身上看到哪些人只得到乳汁,而哪些人既得到又得到蜂蜜。」

「把爱情当作是性满足的产物,把爱情看作是结伴思想和防止孤独的避风港。这两种观点是西方社会中爱情衰亡的两种“正常”形式,是由社会决定并造成的爱情病理学。」

弗洛姆认为每一个在一个特定社会生活的人的爱的能力,取决于这一社会对这个人的性格的影响。在这一章中,弗讲到在资本主义的影响之下,人体验到自己的生命力,实际是一笔资本,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要给他带来最大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是互为陌生的,是自动机器之间的关系。这一章节中提到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描绘的一句话: “营养充分,穿戴讲究,性欲得到满足,但却没有自我,同他同时代的人也只有表面接触。” 在这一异化了的结构中,人在爱情上的基本要求是“结伴”思想,这在婚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后面的篇幅中,弗洛姆谈到性爱,论述了爱情不是性满足的结果。他认为一切本能的愿望都得到满足,不仅不是幸福的基础,而且不能保证人的精神的起码的健康(尽管这一思想在第一次滴世界大战后仍广泛流行)。弗洛姆分析把爱情当作是性满足的产物,把爱情看作是结伴思想和防止孤独的避风港。这两种观点是西方社会中爱情衰亡的两种“正常”形式,是由社会决定并造成的爱情病理学。这种病理学有许多个性化的形式,其结局都是自觉地受苦。这些形式被精神分析学家和越来越多的外行称为神经(机能)症。造成神经机能病态爱情的基本条件是“相爱的”一方或者双方都牢牢的抓住母亲或父亲的形象,并把他以前对父亲或母亲怀有的感情,期待和恐惧,成年后都转移到“所爱者”身上。这些人从来没有超越儿童阶段,成年后还在寻找儿童时代的联系。

在这一小节的中后半段,结合书前面对父母和父爱母爱的论述,弗洛姆分析了这些病态的爱情及形成的原因。

讲过了理论的部分,自然来到了实践的部分。我觉得最后这一章是可爱的,弗罗姆说: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更为困难的问题,那就是爱的实践的问题,除了进行实践外,难道可以从纸上了解一些关于实践爱的艺术的问题吗?讨论爱情的实践问题,只能是讨论进行实践的先决条件,也就是实践的最初步骤。而达到目的的最终步骤都得由每个人自己去作出,所以讨论的范畴只限于最初步骤。尽管如此,我相信这场讨论必将有助于掌握爱的艺术——至少对那些不期望得到一定指示的人是有益的。」

这样说自然是作者谦虚了,也许有人会认为“从纸上了解实践”确实“不靠谱”,会不会又是枯燥的理论?实际上这一章的内容在我看来不但不枯燥,还显得格外实在。上一章讲作者所看到的西方社会,或许是离我们现实的生活远了些,但这一章却是围绕生活展开的。

这一章节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在告诉我应该如何学会去爱,更是在告诉我应该如何去生活。它告诉我应该要学会耐心,学会集中。要对自己保持清醒,察觉自己的内心,要清醒的,充满活力地生活。它告诉我不能从自恋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应该不断培养自己的谦恭,客观性和理智,并且我们应该对所有与自己有接触的人都保持客观和理智,而不是只对所爱之人保持客观。它告诉我要培养自己的勇气和信仰,一种合理的,扎根于自己思想或者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念。它告诉我我们要相信自己,因为只有相信自己的人,才能有能力对别人忠诚。同时我们也要相信他人发展的可能性等等。

这一章让我觉得像是有一位和蔼的长辈在对我轻轻诉说,告诉我一些人生的道理。但却不是为了说教,是希望我不沦为一台“自动机器”,成为一个爱别人,也爱自己,独立成熟的人……如果你认真阅读了书的前三章,看到第四章,心里或会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

在书的最后,弗罗姆说:

「如果爱情确实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令人满意的回答的话,那么排斥爱情发展的每一个社会最终都要因其对抗人的基本要求而衰亡。我们谈爱情,不是在“说教”,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我们谈的是存在于每个人本质之中的最深的要求。虽然这一要求被压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要求已不复存在。分析爱情的本质就是确认今天已经很少能体验到爱情,但同时又要批判造成此种现象的社会条件,相信爱情能从一种零星出现的个别现象发展成为普遍的现象,是一种合理的信仰,这一信仰是以认识人的本质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