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5

  高考生物选修一知识点

  DNA和蛋白质技术

  1、提取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思路是选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具有不同物理或化学性质的生物大分子。

  2、DNA溶解性:

  ①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在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小。

  ②DNA不溶于酒精。

  3、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因为酶有专一性,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但对DNA没有影响。DNA比较能耐高温。洗涤剂能够瓦解细胞膜,但对DNA无影响。

  4、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5、提取DNA的材料一般用鸡血而不用猪血,因为哺乳动物(猪)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无DNA。

  6、破碎鸡血细胞时,可以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

  7、为了纯化提取的DNA,需要将滤液进一步处理。在滤液中加入NaCL,使其浓度为2mol/L,过滤除去不溶的杂质,再加入蒸馏水,使NaCL浓度为0、14mol/L,析出DNA,过滤除去溶液中的杂质。

  8、向溶解了DNA的NaCL溶液中加入体积分数为95%的冷却的酒精溶液,目的是提取含杂质更少的DNA。

  9、PCR原理:DNA体外复制

  10、PCR的条件:

  ①一定的缓冲溶液;

  ②DNA模板;

  ③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相结合的两种引物;

  ④四种脱氧核苷酸;

  ⑤耐热的DNA聚合酶;

  ⑥控制温度的仪器设备。

  11、为什么要引物?因为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而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

  12、PCR三步骤:变性、复性和延伸。在PCR循环之前,常要进行一次预变性,以便增加大分子模板DNA彻底变性的概率。

  13、PCR的结果:特异地复制处于两个引物之间的DNA序列,使这段固定长度的序列呈指数扩增。

  14、DNA在260nm的紫外线波段有一强烈的吸收峰。

  15、蛋白质分离的方法:凝胶色谱法和电泳。

  16、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移动速度慢,后洗脱出来;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移动速度快,先洗脱出来。

  17、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各种分子的分离。

  高中生物知识重点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能量转换站”,双层膜,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

  线粒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体内。

  (2)单层膜

  内质网: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单层膜,动植物都有。

  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单层膜,动植物都有,参与了植物细胞壁的形成。

  液泡:主要存在与植物细胞中,内有细胞液,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单层膜。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单层膜。

  (3)无膜

  核糖体:无膜,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由两个相互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八大细胞器:内质网,液泡,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叶绿体,中心体。

  光镜能看到: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细胞壁。

  在细胞质中,除了细胞器外,还有呈胶质状态的细胞质基质。

  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材料:新鲜的藓类的叶。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有些蛋白质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这类蛋白叫分泌蛋白。如消化酶(催化作用)、抗体(免疫)和一部分激素(信息传递)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分泌蛋白从合成至分泌到细胞外,经过了哪些细胞器活细胞结构?

  答:附和在内质网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内质网鼓出由膜形成的囊泡,包裹着要运输的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

  三、生物膜系统

  1、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2、作用: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一、实验原理与步骤

  原理:显性遗传病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隐性遗传病隔代出现。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交叉遗传,隔代出现,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世代相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步骤:

  ①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

  ②设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

  ③分多个小组调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

  ④汇总结果,统计分析

  二、注意事项

  1、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2、为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小组调查的.数据,应在班级和年级中进行汇总: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一、实验原理

  植物插条经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二、实验注意事项

  1、选择插条: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

  2、处理插条: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

  3、处理方法:

  1)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2)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二、酵母菌计数方法

  抽样检测法或显微计数法(用血球计数板)。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注意: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能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缺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

  二、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