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蔡楼镇的历史悠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安蔡楼镇历史悠久,西汉时己氏县治就在位于镇政府东2.8公里的楚天集村,开皇六年(586)改为楚丘县,明洪武二年(1369),曹州治迁楚丘县磐石镇,省楚丘县入曹州,县治改称楚丘集,后因明初燕王朱棣南下“靖难”到过此地,又改为楚天集。境内的望鲁集村,春秋时属宋国,有望鲁阁,是鲁庄公之女嫁于宋公后,登高望鲁的地方,望鲁集的白莲藕,色白质脆,落地即碎,传说为鲁公主思乡泪浇灌而致。榆林集村还是北宋学者戚同文故里,至今村内仍保留着同文尊师重教的遗风 。
安蔡楼村原为蔡姓所建,后卖给安姓人家,又因建有楼房,遂名为安蔡楼。
今境域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分属大义里、榆林里、望鲁里、楚天里。民国时期分属第六区(孙老家)和第九区(王堤圈)。1945年9月分属复程县第二区、第三区。1956年3月改属曹县孙老家区。1957年设安蔡楼乡,1958年成立超英公社,同年底改为安蔡楼公社,1983年12月改社建乡,2000年12月撤乡建镇。
西汉己氏县故城位于镇政府东2.8公里楚天集村。先秦为戎人己姓居地。西汉设己氏县治所,属梁国。西汉末王莽秉政,改己氏县为己善县。东汉仍改回己氏县,属济阴郡。南北朝时县废。隋开皇四年(584年)复置己氏县,开皇六年(586年)改为楚丘县,因县内有楚丘亭得名,属梁郡。明洪武二年(1369年),曹州治迁楚丘县盘石镇,省楚丘县入曹州,县治改称楚丘集。明初燕王朱棣南下“靖难”,曾顺黄河到此停留。朱棣即皇帝位后,百姓改呼楚丘集为楚天集。楚天集村“老隅首”处,曾出土元代陶瓷器。村前旧有一观音寺,柱础刻有《重修楚丘县观音寺记》。村中旧碑甚多,惜毁于1950年代“大跃进”时期,多烧成石灰。
望鲁阁位于该镇望鲁集村。春秋时,地属宋国。鲁庄公之女嫁于宋公,归国探亲不得,常郁郁寡欢。宋公怕她抑郁成疾,就带她到宋国边境靠近鲁国境的地方去遥望故国,鲁国公主登上高楼犹嫌不能望远,竟流连不返,宋公令民众为她筑一高台,高台上建阁,台得名望鲁台,阁得名望鲁阁。后因成集市而名望鲁集,设望鲁都。清乾隆年间,设曹州府黄河同知署,称曹县望鲁里,因距县城25公里,清末曹县县丞驻此,以驭东南方。集为曹县境沿黄河70公里内八大集之一,沿黄客商甚多,建有店舍、马棚,俗称“山西会馆”。有关帝庙、大寺奶奶庙、回民清真寺。望鲁台下产白莲藕,色白质脆,落地即碎,是曹县名产,传说为鲁国公主思乡泪浇灌而成。
北宋学者戚同文故里位于境内榆林集村。戚同文出身儒学世家,自幼父母俱丧,祖母携其就养于外曾祖母家。戚同文侍奉祖母,以孝闻于乡里,祖母病逝后,昼夜哀号,数日不食,士民为之感动。时楚丘学者杨悫,在家乡聚徒讲学,一日戚同文路过学舍,杨悫老师正讲授《礼记》,戚同文听后随即成诵。杨悫大为惊异,于是收留在校学习。不足一年,戚同文就能背诵五经。后杨悫将胞妹许配戚同文为妻,自此戚同文更加勤奋读书,终至学业大成。杨悫曾勉励他出去做官,他说:“长者不仕,同文亦不仕。”从此绝意功名,决心以学问德行化育乡里。时将军赵直敬重戚同文的为人,便在宋州(今商丘)城内为他筑室数楹,称为“宋州学舍”,供他聚徒讲学。戚同文学识渊博,执教有方,其学生登科者相继不绝,宋州一时成为京东学子荟萃之地。几年后,范仲淹由长山县(今邹平县东)远道来此投亲求学。宋州学舍声望鹊起,后发展为北宋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应天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