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双宁的其他信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2

唐双宁是一个非常富有激情的人,更是一位性情中人。很多时候,有人甚至评价他的艺术家气质远远盖过了金融家气质。
很多人都知道,唐双宁在银监会工作期间,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以上,三分之二的星期天都在加班中度过。但是在这种工作强度之下,唐双宁不仅创作了层出不穷的书法作品、诗歌、散文;更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哲学内涵的监管理论。
一位熟悉唐双宁的人士这样解释他的一心多用:“唐双宁曾经说过,人只有在最忙的时候,才能有更多的灵感”。
尽管身居银监会副主席的高位,监管农村金融、城市商业银行等重要工作,唐双宁却从不认为自己“很懂”金融。不过,他认为一个真正的金融家首先必须是一位哲学家。而按照这个标准,唐双宁显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金融家。
唐双宁在公开场合露面很多,因而他的讲话稿也广为流传。一位熟悉唐双宁的记者说,唐主席的讲话非常形象、生动,比如他提出的金融理论的“汤水效应”;银行监管的“四维论”(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国有银行改革的“三段论”;“形似神似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四棒论”;金融发展的“四不平衡论”;农村金融的“九龙治水论”等等。初听,觉得像诗、像散文,但仔细研读之后发现,他的比喻其实是非常到位的。
唐双宁经常说,让我刻意地讲某一个问题,我讲不出来,我喜欢在跟大家的闲聊中把要讲的问题带出来。他的这种说法,得到了银监会工作人员的认可。一位熟悉唐双宁的银监会某部门主任对记者表示:“以前会里开会的时候,唐主席喜欢旁征博引,然后以此影射现实问题,所以开会的气氛都很轻松。他不是一个喜欢正襟危坐的领导。”
而唐双宁2006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届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与发展论坛上曾经赋诗分析银行业改革也让人印象深刻。
“房杜从来不可分,谋断戮力亦同心。不是后来藩镇乱,如何马嵬断香魂?”借古诗来分析银行改革,唐双宁前无古人。唐解释说,“房杜”是指唐太宗的两名宰相,房杜二相,各有所长,善谋善断,同心佐唐,若非藩镇割据,断不至于出现安史之乱及大唐的灭亡。而依此联想到当时的银行业改革,“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在现代金融体系建设中作用密不可分,可以共同以资本形式参与银行业的重组改造,并在其中发挥作用,但鉴于银行机构已经基本饱和,不宜过多新设。” 2007年6月底,由于工作需要,唐双宁从银监会副主席调任光大集团董事长。对于这种由裁判员向运动员的角色转变,唐双宁用一副对联表达了其心态转变:在机关昂首挺胸做公仆,否则没有权威;到企业猫腰低头当主人,否则没有钱赚。横批:大致如此。
外界普遍认为,当时除光大银行和农业银行外,国内的大中银行基本上都已上市,而由于历史原因,光大集团所属企业数量众多,子公司、孙公司错综复杂,光大集团的改革恰如一部“天书”。唐双宁此时被调任光大集团董事长一职,颇有些委以重任的意思。
唐双宁果然不负众望。在他上任仅50天左右,光大集团重组的方案就获得国务院批准,不仅如此,国内首家名正言顺的“金融控股公司”的使命也落在了光大集团身上。而在短短四个月以后,中央汇金公司顺利入主,光大银行随即步入引资上市路。
但是,光大银行重组进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从改革方案的获批到新老股东“缩股之争”的解决,近五个月来唐双宁可谓鞠躬尽瘁,煞费苦心。
唐双宁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能让汇金入股方案顺利通过,2007年11月,唐双宁亲自带队与全国各地的重点股东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一次宴请股东的活动中,一向不喝酒的他竟和股东们干了几杯。此外,为了推动重组工作,唐双宁经常忙到深夜,并靠安眠药帮助睡眠。
而根据光大集团提供的唐双宁上任50天来的日程安排,自上任以来,唐双宁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基本上没有放松过半天。
令唐双宁感到欣慰的是,功夫不负苦心人,汇金入股方案最终被超过90%股权比例高票通过。“我挺感谢汇金和老股东们,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达成了和解。”唐双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率地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谈及唐双宁自光大银行上任以来所作所为,有一件事情不得不说。那就是在光大银行改革方案获批后不久,唐双宁出乎意料地高调召开了一次加强内部管理工作会议。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与很多单位的类似会议不同,唐双宁还高调邀请了多家媒体参加了此次会议。
“这是一次自亮家丑、自揭伤疤、自我警示的会议。”唐双宁在会议开场白时表示。他指出,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正是通过处理少数人,教育大多数,坚决遏制住案件高发、频发势头,对内震慑警示,对外重塑形象,保障改革顺利进行。
唐双宁此举受到外界一致好评。一些媒体记者私下聊天的时候甚至认为,“唐双宁上任以来,光大集团开放透明程度已经超过了部分上市银行。”
按照唐双宁对光大银行改革“三大战役”的提法,光大银行改革的前两大战役已顺利宣告结束,唐双宁正带领他的团队向着第三役——引资上市进发。 熟悉唐双宁的人都知道,说起他,可以不谈金融,但是不能不说书法。连他自己也经常说,“我擅长诗歌、书法,略通金融。”
书法和金融,本风马牛不相及,冰炭不同炉,正因为如此,不少对唐双宁不太熟悉的人还闹出了笑话。比如经常有金融界的人打电话给他,说有一书法家的名字和他相同,他说“可能吧”。也有书法界的人打电话给他,说有一金融家的名字和他相同,他反问“是吗?”
此外,唐双宁写书法的事情在业内传出了不少佳话。据了解,香港交易所的交易大厅正中,悬挂着一幅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为之书写的书法作品“紫气东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2006年11月30日,时任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的唐双宁赴港同香港金管局任志刚进行工作研讨,其间先后会见了香港证监会主席方正和港交所行政总裁周文耀,并在周文耀的陪同下参观了港交所的交易大厅,还允诺为港交所创作一幅书法作品。
在考虑送上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时,唐双宁感到,为香港交易所创作一幅书法作品,首先要能够给港交所带来吉祥,这就要体现“牛”的意思;艺术创作贵在含蓄,这就不能明写出“牛”来。怎么办?他想起“紫气东来”这个典故,是说当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汉朝人刘向在《列仙传》中就写道:“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紫气东来”既反映了“牛”的寓意,又没有明写出“牛”来,正是为港交所题字的绝好题材。想至此,唐双宁灵机一动,挥毫创作了“紫气东来”这幅书法作品,并委托在银监会担任顾问的朱李米仪于2007年春节前转交了周文耀。周文耀很认真,专门来函向唐双宁表示“感谢”,并将这副作品装裱,悬挂在交易大厅的正中。香港人比较信这些,港交所主席夏佳理先生和唐双宁开玩笑,自悬挂了这幅作品以来,港交所的股票已经上涨了近七成。
那么,唐双宁为什么会和书法有特殊情结?据唐双宁回忆,自己最早练习书法是从抄大字报开始的,后来书法就成了他休息的一种方式,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休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再后来就变成了一种业余爱好,从被动变成主动,对书法产生了兴趣,再后来就变成了一种需要,不能离开了。
而在众多章法中,唐双宁又对狂草情有独钟,他的书法融张旭、怀素的狂草和蔡邕、蔡襄的飞白于一身,并暂定名为“飞狂草书”。他的狂草作品左右驰骋,大起大落,险劲峭拔,饶有韵味,达到无我之境,给人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他也被称为“中国当代狂草第一人”。
国学大师文怀沙评论唐双宁独辟蹊径,自成一派。对于唐双宁的狂草风格,著名书法家杨仁恺曾点评说:其作品若长枪大戟,屈铁盘丝,豪放不羁,气度恢弘,于无法中而有法。
除了书法自成一派之外,唐双宁对书法也有其独到的理解。他认为,书法是以汉文字为对象,以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为工具,以书外功夫为基础,用以宣泄情绪、创造美感的一种艺术。而书外功夫就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件事、师万人长、抒万般情、拓万丈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