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简洁白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30

1. 简短的文言文带译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 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 有声。

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

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 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 中。逾一时许,始稍定。

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 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有邑 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

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

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

良久,忽悟 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与地震时男妇两忘者,同一情状也。

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鬼哭 谢迁之变,宦第皆为贼窟。王学使七襄之宅,盗聚尤众。

城破兵入,扫荡群丑,尸填墀,血至充门而流。公入城,扛尸涤血而居。

往往白昼见鬼;夜则床下磷飞,墙角鬼哭。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晚上十点多的时候,发生了大地震。

我当时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烛下对饮,忽然听见有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传来,向西北方向传去,众人十分惊异,不知道怎么回事。不久桌子摇晃,酒杯倾倒,房梁柱子发出断裂声。

大家相互看着,脸色大变。过了好久,才明白过来是地震了,纷纷狂奔出门。

只见外面高楼平房倒而复起,墙倒屋塌之声和小儿啼哭、妇人哀号之声交织一起,像开了锅的沸水一样喧闹。人们头晕目眩,站立不稳,仆坐在地上,随着地面的颠簸而翻滚。

河水泼起一丈多高,鸡鸣狗叫之声遍布全城。大概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下来。

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光着身子聚在一起,说不出话来,都忘了自己没穿衣服。后来听说某个地方的井被震得倾斜,不能打水;某家的楼台整个变了个方向;栖霞山裂开了;沂水陷了个大洞,有好几亩大。

这真是非同寻常的奇灾异变啊。

2. 文言文与白话文有什么区别,,简短,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而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古代的正式文体是文言文。古代在东汉以前,使用竹简、丝帛等作为文书载体,必然要求文字简洁。 白话文

东汉发明了造纸,随着工艺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后,这些都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感觉上文言文结构紧凑,与现代语言相比晦涩难懂,但字的容量较高,一个字往往包含很多内容,白话语言相对易懂,内容浅白。

3. 关于承诺的小故事,最好是文言文的,简短,或是简短的白话文故事

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 译文:管宁和华歆在园子里一起刨地锄菜。忽然,两人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

管宁挥动锄头,对待金子和瓦块砾石没什么区别。华歆拿起金子看了看,又扔掉了。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坐着轩车穿着冕服的人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扔了书跑出去观看。管宁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一、郢书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翻译: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

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

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

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大多像这样(断章取义,穿凿附会)。

二、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翻译:宋国有人得了块玉,拿去献给当权的大官子罕。

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给做玉器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才敢贡献的。”

子罕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是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岂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 那人听后跪下磕头,说:“我是个小小老百姓,藏着这么贵重的宝物,实在不安全,献给您也是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于是在本城找个地方让其住下,介绍加工买卖玉石的商行帮他把玉琢磨好,卖了个好价钱,然后让他带着钱回家做老板去了。 三、工人善琴。

万历末,詹懋举者守颍州。偶召木工。

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耳。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

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因请观之。

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而已。”

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

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翻译:万历年间,詹懋举任颍州的太守。

有次召用木工。詹正在弹琴,木工站在窗外,抬头画指,好像在评价好坏。

叫来问他:“你很擅长弹琴吗?”木工答说“是”。让他弹,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刚才詹懋举弹的曲子,弹得很好。

詹很惊讶,问从哪学来的。木工回答说:“家在西郊外,见一老人进城卖柴,总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担头,于是请让看看。

听他弹奏,心里很高兴,于是向他学琴。”詹给他钱,他不要,说:“我,贫贱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劳。”

又说:“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是老人赠的,现在献给您。”果然是把好琴。

詹懋举于是跟着木工学琴,学完以后,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4. 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简短)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5. 古文翻成白话文有什么方法我现在正学习古文,哪位有心人知道些秘诀

信、达、雅,留、换、调、引、增、删 九个字 老师会教的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实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词、实词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 一、留 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例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 “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应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藤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等,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 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例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还有,同一个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求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用今义去理解. 三、调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你太不聪明了. 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 ——您凭借什么应战呢? 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 ——从扬州回家. 四、引 引申词义.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义,这些意义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例如: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申义. 五、增 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兵马埋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或“猜测”)、“惧怕”、“埋伏”. 2.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 3.句子策划功能粉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为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我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4.有些句子,不好说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句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上口,表意也才通顺明白.例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六、删 删去不译.文言文里的一些虚实,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者”、“也”都可删去不译. 有时为了使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