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序有一段话:皮囊可以不相信心,……。请问,此段语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09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就是对当今社会“看脸”现象的一个最真实的写照。在看到这本书时,我就被他的书名深深的吸引住。随之脑海便迸发出开篇那句常常被人们用来调侃自我的话语。我也是带着这种兴趣走进了《皮囊》。在阅读了两遍《皮囊》后,我便站在作者的视角去感悟,心中与作者产生的共鸣不断泛起涟漪。一圈又一圈,直至我的脑海。引发了我的思考:人一出生就活在父母给的皮囊里,或好看,亦或是丑陋,这是后天无法改变的。但灵魂却是自己的,是自己在每一次人生的经历中,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徒有虚表的皮囊是空虚的,而充盈着积极向上精神的皮囊定会有精彩的人生。

《皮囊》是一部散文集,但却具有小说的阅读质感,也像是作者的自传,其中收录了14篇作品。其写作手法独到,有几篇散文带有神鬼迷信色彩。对人性有一定程度意义上的剖析。阅读时,文章的话语总会触碰到我心底柔软处,身处其中,不免声泪俱下。《皮囊》的大部分读着让人有种压抑感,这种压抑感是作者描述了其亲人的生离死别和身边朋友不幸遭遇,氤氲而生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和朋友的怀念与人性的思考。在全书的后五篇,作者一改先前的人物,开始转向了自我。其中,有写对家乡的思念,对城市的祈愿。也有写到他人对作者的洞察从而引发作者的自我认知,最后就是作者写给友人的话。《皮囊》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是总有那么些话,触人心弦。感同身受。《皮囊》这本书,是蔡崇达将自己的回忆撕开,一面刺向善与恶,一面刺向自己。

李敬泽给《皮囊》的序中写道: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是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长度,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他的做序,正是对《皮囊》整体内容的归纳。总结出了该书的中心主旨。我也是借着他的序言,去理解整部作品。其中,我把作品分为两部分去解读,一部分是作者对他人的讲述,包括亲人与朋友。另一部分就是作者的自我认知。

在第一部分叙写亲人的散文中,分别呈现出了作者两个对待生死态度截然不同的亲人。一个是高龄的阿太,另一个是中风的父亲。其中阿太对待生死淡然处之,乃至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景都不掉一滴眼泪。也许是因为耄耋之年的她历经人世沧桑,早已看破生死,也许是她早已坦然接受自己那副即将走至生命尽头的皮囊。在阿太眼里,年轻时肉体就是工具,不应该用来享受,要会利用。老年时的肉体则是包袱,束缚了自己的行动。乃至灵魂得不到升华,变得沉重。而在作者父亲的眼里,死亡非常可怕。他恐慌,害怕。不甘心生命以此为尽头。于是在经历了一次次与病魔斗争失败后,他还是坦然地接受了那副半身坏死的皮囊。开始变得小孩子气,可爱起来。像是在和生命撒娇。其实,人的一生都在与皮囊为伴,期间经历的生老病死,让人不舍与痛苦。教人懂得生命的意义。

作者在讲述朋友的散文中,他们都有同一个特点。前期都有着令人艳羡的生活或个人魅力,但到了后期,他们因为各自不同的原因,或是家庭变故,或是梦想受挫,没能走出困住自己的深渊,亦或是不被他人认同和理解,从而过上了不尽人意的生活或选择离开人世。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不知道社会的阴暗面何时会浸没我们的初心,并在心底生根发芽,让我们变得世故,虚伪。我们不得不与生活做斗争,用力的生活,用力的追寻,用力的活着。只为证明,自己那副皮囊不是徒有虚表。而是里面住着一个“有趣”的灵魂。然而,有些人因为过于用力,执念太深,反而走向极端。开始变得怀疑自我,迷失自我。这也是作者最想表达的。

在后五篇的散文中,作者转向自我,对自我进行剖析。曾经,他对海热爱到极致,以至于不顾一切,淹没于海水之中。最后,他只会静静坐在海边,享受海风的吹拂,不是因为他对海的热爱减少,而是因为,他懂得了如何更好的处理自身的各种欲求,用最好的方式与之相处。人生在世,不也应该这样吗?作者去拜访友人,友人的一席话点破了他的生活状态,称其根本不懂得生活,也触发了作者的思考。我们所谓追寻的梦想,是否也带有一丝功利性?是否在某个时间段对生活感到迷茫?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回答的问题。在《家》这篇散文中,充满了作者对家乡的回忆与思念。最喜欢作者那段话:“我知道那种舒服,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怎么被岁月堆积成现在这样的光景,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长出这样的模样。”可看出即便作者远在他方,但仍旧心系故乡,时间无法抹去故乡留在心中的烙印。那是多么的深切。最后一篇散文则是作者想要对一位友人说的一些话。大意是,虽然时光和命运残酷,但仍旧让我们看到了许多风景。我们终究要学会妥协。过硬容易被折断。我们拖着皮囊前行,不应该总是一个劲的往前走,更应该时不时停下脚步,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从中总结经验,才能活得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