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神帮我翻译一下这段文言文,急急急!

孔子生于昭、定、哀之世, 文、宣、成、襄则所闻也; 隐、桓、庄、闵、僖, 则所传闻也。国史所载, 策书之文, 或有不备, 孔子得据其所见以补之, 至于所闻, 则远矣! 所传闻, 则又远矣! 虽得之于闻, 必将参互以求其信, 信则书之, 疑者阙之, 此其所以为异辞也。公子益师之卒, 鲁史不书, 其日远而无所考矣! 以此释经, 岂不甚易而实是乎? 何休见桓公二年, 会稷之传, 以恩之浅深有讳, 与目言之异, 而以书日不书日, 详略之分, 为同此例, 则甚难而实非矣! 窃疑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此三语, 必有所本, 而齐鲁诸儒述之, 然其义有三, 阙文一也, 讳恶二也, 言孙三也。从前之一说, 则略于远而详于近; 从后之二说, 则晦于近而章于远, 读《春秋》者可以得之矣! 汉书言孔子作春秋, 有所褒讳贬损, 不可书见, 口授弟子, 弟子退而异言, 及口说流行, 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学。夫丧欲速贫,死欲速朽, 曾子且闻而未达; 非子游举其事实之, 亦乌得而明哉? 故曰, 春秋之失乱。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21
孔子生活在昭公\定公\哀公这几世君王统治的时代,而文\宣\成\襄各王统治的时代是他所听说过的,而再早的隐\桓\庄\闵\僖各公更都是传闻。各种史书的记载,有的地方不太完备,孔子根据自己所见到的补充上去了,而他所听说的,可能就离事实远了,而所流传下来的传闻,就更远了!虽然是根据传闻得到的资料,必须相互印证以确保其真实,如果确认是真实的,则记录下来,有疑问的就不记录,这样就产生了不一样的说法。公子益师的死亡,鲁国的史书上没有记载,而因为年头太久无处考证了!追问

好像不全吧?麻烦补齐

追答

以此释经, 岂不甚易而实是乎? 何休见桓公二年, 会稷之传, 以恩之浅深有讳, 与目言之异, 而以书日不书日, 详略之分, 为同此例, 则甚难而实非矣! 窃疑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此三语, 必有所本, 而齐鲁诸儒述之, 然其义有三, 阙文一也, 讳恶二也, 言孙三也。从前之一说, 则略于远而详于近; 从后之二说, 则晦于近而章于远, 读《春秋》者可以得之矣! 汉书言孔子作春秋, 有所褒讳贬损, 不可书见, 口授弟子, 弟子退而异言, 及口说流行, 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学。夫丧欲速贫,死欲速朽, 曾子且闻而未达; 非子游举其事实之, 亦乌得而明哉? 故曰, 春秋之失乱。

用这个方法解释经书,岂不是能够比较容易地查实事实吗?何休见桓公二年,会稷的传记,根据其恩情的深浅而有所忌讳,跟目击者的所说有出入,而以文字记录或不记录,那些应记录详实,哪些应简略,跟此例相比,则非常难而且与事实不符.我怀疑所见的不一样的说法,或所听说的不一样的说法,或所传闻的不一样说法,这三种,一定有不同的版本,而齐鲁的各位大儒所记述下来的,追究其产生异词的原因有三,文字缺失是一个原因,因个人原因避讳或个人喜好(造成的异词)是第二个原因, 是第三个原因。从前一个原因来说,年代久远的内容会记述得比较简略,从后两个原因来说,则忌讳对近代的内容详加描述,而偏爱详细记录久远一些的内容。读《春秋》的人可以领会到这一点,汉书说孔子写春秋时,有所赞誉也有批评,可是不能写下来,就口述给弟子,弟子退下来再说给别人。导致口头传说形成各种说法,所以才有了公羊、谷梁、邹、夹这些学说。而人失去了欲望会很快贫穷下来,人死去后很快腐烂,曾子也曾经著名而不发达,如果不是子游全力帮助他,也不会 。因此说,春秋遗失了很多内容,导致了动乱。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6-11
到淘宝,找高手追问

你来吧